新中國建立的第二年,韓戰爆發了。起初,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打得韓國潰不成軍,沒多久朝鮮就佔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
危急關頭,美國出手了,組建了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半島局勢扭轉了,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還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甚至轟炸中國的丹東。
在朝鮮的請求下,中國組建了志願軍,入朝作戰。
抗美援朝一共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期間,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可是,停戰協定之後,志願軍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又待了五年,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說板門店只不過是個停戰協定,並不意味著朝鮮問題得到了解決。雖然直接的軍事衝突結束了,但是不得不預防突發事件。
何況是韓國根本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所以在當時來說,這支協議還不知道幾方會不會認真履行。萬一等志願軍撤了,對方翻臉不認帳咋辦。反正韓國也有理由,人家根本沒有籤字嘛,完全可以不認這個。
就算籤了字,其實也可以不認,國際上也不是沒有這個先例。
更關鍵的是,在停戰協定籤訂後沒多久,美國和韓國籤訂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國不僅在韓國建立了軍事基地,還保留了大量的軍隊。
所以美國留在半島,這對北方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志願軍之所以留在朝鮮這麼久,其實還是有一些具體的事務,比如戰俘問題,這個是非常實際的,由於美國的耍賴,其實戰俘的交換並不是很順利,拖拖拉拉很長時間。
當然了,由於頻繁的戰爭,朝鮮遭到了巨大的摧毀,尤其是民居、橋梁以及工廠、道路等等,這些基礎設施急需重建。
所以志願軍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幫著朝鮮恢復這些設施,同時,還幫著他們建立了一些防禦工事,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