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21:14 |浙江水利
海岸綿延,潮湧浙江,
風暴潮壓境時,
她是守護安全的重要防線!
從砸鍋賣鐵建千裡標準海塘,
到啟動海塘安瀾千億工程,
海塘,正在「浙」裡書寫
「生命線」「風景線」「幸福線」的壯麗篇章,
繪就平安綠色幸福願景。
海塘安瀾千億工程,是全面提高我省沿海防臺御潮能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保沿海安瀾的具體舉措,也是全面推動我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實踐,充分體現了浙江「重要窗口」的擔當作為。該工程已於今年正式啟動,截至10月底,已累計開工建設項目長111.1公裡,佔全年計劃的74%。
傾聽千古海塘的低吟,暢想海塘安瀾的高歌。11月10日至11日,省水利廳組織人民網、中國網、中新社、中國水利報、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等多家中央及省級主流媒體記者,開展「海塘安瀾千裡行」採風活動,探訪海寧、寧海、溫州等地推進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的進展與經驗亮點。
塘外,壯闊錢塘潮湧澎湃;塘內,街市雲集安詳富饒。
鹽官古海塘
走在遊人如織的鹽官古海塘上,很難聯想到昔日海寧人民的潮災之困。「颶風拔木浪如山,震蕩乾坤傾刻間,臨海人家千萬戶,漂流不見一個還。」據史料記載,在明代至今的500多年間,海寧潮災達74次之多。
為此,興修海寧海塘成了歷朝歷代的一項重要工作。古有「海寧海塘不修,杭嘉湖蘇松太常七郡生靈成魚鱉」之說。「現在我們所在的海塘,就是明清時期修建的,因層次排列如同魚鱗一般,被形象地稱作『魚鱗石塘』。」省錢塘江流域中心工作人員陳文江介紹,錢塘江海塘海鹽敕海廟段和海寧段(又稱「魚鱗塘」)已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直至今日,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防禦作用。
魚鱗石塘
1949年以來,政府更是加倍重視海塘修築,尤其是1996年以來的標準海塘建設,為海寧市域內總長55.6公裡的「百裡錢塘」岸線奠定了基礎。隨著不斷提標加固,目前,除尖山段有9.75公里海塘防潮標準為50年一遇外,其餘均達到100年一遇。
得益於標準海塘建設,獨一無二的海寧潮已成為海寧以潮興旅、以潮會友的優勢資源,沿錢塘江集聚起了錢塘國際新城、百裡旅遊長廊、中國音樂小鎮、尖山城市副中心等重要板塊,成為海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潛力區域。
「百裡錢塘」,不止於此。隨著全省「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的啟動,守護一方平安的標準海塘即將迎來大跨步升級。據海寧市水利局鹽倉江堤管理所所長錢盛傑介紹,海寧正積極籌備百裡錢塘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目標用8年時間,全線提升防禦標準至300年一遇,全力打造美麗中國示範樣板的「百裡黃金海岸線」。其中,一期(鹽倉段)項目即將於今年年底開工,通過4年時間,將鹽倉段海塘建設成「安全線」「生態線」「貫通線」「文化線」「活力線」「智慧線」六線合一的世界級現代化濱水岸線。
百裡錢塘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鹽倉段)景觀總平面圖
而對於古海塘的保護,則要更費一番巧思。「『不動』它,是最好的保護。」陳文江介紹,對錢塘江古海塘的工程加固措施,都秉承著不改變文物外觀的理念「悄悄進行」。今年,我省計劃開工錢塘江北岸秧田廟至塔山壩段海塘工程(堤腳部分),投資5.88億,加固堤腳長度16.5公裡,使堤腳部分提升至300年一遇防禦標準。「這樣的加固措施,我們視覺上是看不到的。」
11月初,雖然已過蝦、蟹集中上市的時節,寧海縣越溪鄉白岌村的養殖塘裡依舊熱鬧非凡,養殖戶們相互幫襯著,把一筐筐血蚶從養殖塘收穫上岸,直接銷售給等候在岸邊的買家。
越溪鄉白岌村漁民(左);新鮮上岸的血蚶(右)
「越溪鄉現在總的內塘養殖面積有1.6萬畝,每畝塘大約年產值可以達到12000元,總體內塘養殖差不多可以達到兩億。」越溪鄉副鄉長胡維兵介紹,現在鄉民們從養殖塘裡就能獲得穩定的收入。「家家戶戶都會承包一兩口塘,僅一口塘(20畝)的年收入就能達到10多萬元。」
而在20年前,這樣的生活是鄉民們想都不敢想的,因為經常遭受颱風、海潮襲擊,老海塘很容易被摧毀,養殖塘也常常被海水倒灌,養殖戶的收益難以保障。說起20年前那場「9711號」超強颱風,白岌村村長幹根土記憶猶新——「那天晚上,颱風、暴雨、大潮三碰頭,潮水比往年都來得快,這裡的海塘全部遭殃了,海水頓時倒灌進來,村子裡的水最高淹到2米多。」
幹根土(右)接受記者團採訪
「那是我縣海塘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多年苦心建成的120公裡標準海塘,幾乎全線衝毀,工程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寧海縣水利局局長王巍說道。
痛定思痛,此後,寧海縣舉全縣之力,投資4.3億元,用三年時間建成了120公裡新標準海塘。新標準海塘建成後,已經受住多次颱風暴潮的考驗,成為守衛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海上長城」。「新標準海塘建起來以後,我們的養殖塘損害就不大了。」幹根土說。
「海塘建設不可能一勞永逸。」說及此處,王巍便帶著記者團來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寧海縣海塘除險加固工程汶溪周塘施工現場。「這段海塘,曾在『9711號』颱風中被全線衝毀,1998年開始重建,設計標準為十年一遇。因設計標準低,加上經過20年運行,塘身已多處產生不均勻沉降、裂縫等,急需除險加固,被列入2019年我縣重點工程建設計劃。」
據了解,寧海縣標準海塘除險加固及提標工程,計劃投資6.7億元,用5年左右時間對全縣三類及隱患較大的二類海塘實施除險加固及提標。2019年以來,已開工建設6條海塘,完成海塘提標加固10餘公裡。而作為首批打造標準示範海塘的汶溪周塘,已完成近50%的工程量,計劃2021年全面完工。
寧海縣標準海塘除險加固及提標工程效果圖
「我們將通過汶溪周塘的高標準建設,以點連線,以線興面,全力打造海塘建設『寧海模式』,把海塘建設成生態發展、旅遊經濟新載體,打造沿海百姓的生命線、風景線、幸福線。」王巍說道。
「工程建設非常有特色,將海塘建設和城市景觀融合在一起,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把月光經濟融入海塘工程,集聚起遊覽觀光、山體燈光秀、夜市經濟等夜間產業,這個思路太妙了。」漫步在溫州甌江城區防洪堤上,吹著徐徐江風,記者團連連點讚。
甌江防洪堤上的夜市經濟
夜晚的甌江兩岸,燈光璀璨。可誰曾去想,這個顏值爆表、人氣爆棚的「網紅」地標,竟是一座抵禦潮水的海塘!「工程設計之初就樹立了『融塘於城』的創新理念。也就是說,不僅考慮將其作為一道安全屏障,還同步謀劃了海塘提升工程在帶動城市開發、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溫州市水利規劃發展中心主任林統介紹。
據了解,甌江城區防洪堤長17.9公裡,防洪(潮)標準100年一遇,堤頂寬度達到50米。工程建設秉承空間共享開放理念,融合了交通、休閒、文旅等綜合功能,設置了觀景平臺、運動場、停車場、公廁、休閒廊亭、驛站等惠民設施,漫步道、跑步道和騎行道全線貫通,儼然成了一座高品質的帶狀濱江公園。
「我只覺得,近幾年這裡人越來越多了,休閒項目也越來越多了,我習慣於來江邊堤塘上走走,走累了就來這裡吃碗餛飩,還能看看山體燈光秀。」家住附近的市民陳先生分享了防洪堤建成前後的生活體驗。
山體燈光秀
如今,「融塘於城」的建設經驗已經在溫州各地得到推廣。這裡也成為了安瀾海塘的生動樣板。
鹿城區七都環島海塘全長14.8公裡,於2014年建成,防洪(潮)標準達到百年一遇。堤塘建成後,改變了七都百姓逢颱風必撤離的窘境,為島內群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2013年,『菲特』颱風正面襲擊溫州,颱風帶來的風雨,讓七都碼頭最高潮水位一度達到5米,要是在以往,肯定是『全村覆沒』了,但那年島內竟未發生江水倒灌現象。」鹿城區七都街道辦事處主任朱海濱說。七都環島海塘的建成,讓七都居民成為最大受益者——一棟棟漂亮的安置房和高端住宅拔地而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一批批鄉賢回歸,更是讓這裡成為了一片投資的熱土。
如今,七都島上特意保留了一段提標前的海塘,作為鮮活的水情教育基地。
七都環島海塘現狀
今年,按照「安全、生態、融合、引航」的「安全+」高標準生態海塘建設理念,溫州持續發力,推動七都環島海塘岸帶從「一條防禦帶」向安全屏障、生態廊道、貫通走廊、文化長廊、活力珠鏈、產業高地「六大功能帶」蝶變,生態之島、魅力之島、幸福之島美好藍圖已然展開。
來源:廳海塘專班,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溫州市水利局、海寧市水利局、寧海縣水利局、鹿城區農業農村局
16055324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