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2021-02-07 傳統武學

羅山主註:本文作者古道閒人,佛門中人,法名釋傳宗,研習太極數十載,在太極上修為頗高,文中很多思想,具備一定的可量化、可操作性,對太極習練者有很一定的指導作用。



在太極拳走架的過程中,如果腰胯沒練好,太極是不可能練成的,對身體也有害無益。前輩們留下的文字極為經典,我們要在日常走架中不斷體會不斷揣摩,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太極腰胯。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腰由於要適應各種動作,呈現了各種習慣受力的狀態,比如託東西、拔東西、挑東西、提東西、爬山時等腰受力的狀態。託東西時腰胯是崩緊的,拉東西時腰胯是合緊的,爬山的時候胯是往後託的,我們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將腰胯從這些受力的習慣中釋放出來,追求達到散步時的自然腰胯,把腰胯從日常生活中的不規範受力中擺脫出來,使腰胯真正放鬆,這樣對腰胯才是真正的養護。

要養護腰胯,我們就不能強調馬步樁式的腰胯,那無益於身體的養護,多少人練太極拳將腰胯練壞了。而練腰胯必須要靠膝蓋撐著,如果練太極拳出現膝蓋損傷,這說明習練過程中腰胯沒有真正松下來。


腰胯為何如此緊張?

我們大部分人為什麼腰胯會這麼緊張,分析原因,就會發現這是由於長期生活中種種不同角度腰胯的承受力,使得腰胯定形化出現的一種僵硬,要想恢復成自然人不受力的腰胯,回歸最自然的小姑娘小夥子的腰胯,也就是太極人常稱之為「松」,短時間通過太極拳開胯是行不通的,大架開胯,搖臀蕩胯,反而對身體脊椎不利, 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較短時間內如何能鬆開腰胯呢?

丹田吞氣拉筋是極其有效的辦法

因為腰胯受力其實是筋脈受力,筋崩太緊了就容易失去彈性,這跟骨頭並沒有關係,骨頭活動是受到筋如彈簧般的牽引。想通了這點,我們就知道要想鬆開腰胯,先要讓筋如彈簧一樣恢復原狀。通過丹田吞氣拉筋,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把腰胯拉開,這樣就能更好地、更順利、無阻礙地進行太極拳的走架鍛鍊身體。如果長期靠走大架希望練成腰胯松,往往發現不但腰胯沒開好、松好,反而膝蓋也受到損傷。


通過丹田吞氣拉筋的方式,松腰胯效果特別好。我們的拉筋與日常看到的一字腿拉筋有所不同,不是刻意地去開胯。我們的目的是把原來崩緊的腰胯筋脈拉松,恢復原來的彈性。由於腰胯筋脈不是單方向的,是多角度、多層次的,需要從正面、側面、反面去拉開筋脈,因此我們特地編排了「吞氣拉筋十三式」,就是為了更好地鬆開腰胯。

「吞氣拉筋十三式」有拉筋開胯、仰天長嘯、蛙形撲地,還有單盤拉筋、雙盤拉筋等等,這些動作的設計與編排,都是為了更好地鬆開腰胯。通過一段時間這種多角度的拉筋,讓腰胯恢復到原始的狀態。

點擊圖片或識別二維碼,了解意拳真諦。


走架時如何掌控松沉腰胯呢?

拉筋鬆開腰胯之後,接著進行太極拳走架,那麼走架時我們怎麼來掌控自己的腰胯使之能處於一種松沉的狀態呢?

先來說筋脈,筋脈就是太極拳中無形的氣機來支持我們身體的有形的載體,它有磁場效應,能進行勁道的傳遞,我們身體活動時所產生的各種勁道都是通過筋脈在傳遞。因此想在走架時要把腰胯掌控好,首先需要把腰胯內側、外側的筋脈鍛鍊好。

走架時鍛鍊腰胯筋脈,需要找到一個核心點,通過不斷的嘗試與驗證,我們提出了腹股溝裡的足五裡穴位。足五裡這個穴位是厥陰肝經在外面的一個穴位,那裡有陰蹺脈、少陰腎經、太陰脾經都在那裡匯合。

在太極拳走架中,所有的走胯動作都可以關注足五裡,足五裡穴位與身體上部的大包穴合,可以使身體上下兩截牽引在一起,有效地達成一片。


傳統的腰胯鍛鍊說法是松胯、圓襠、撐命門、收腹,腰部保持一個水平位置如輕舟蕩水,這些是比較籠統的理論,想辦法要落實到點上。我們嘗試胯下如「拱橋」弧形放空,如腋下放空一樣,胯下懸空、放空、放鬆、松沉、虛化,發現尾閭更自然地垂放中正合氣,這樣更有利於會陰穴、任督兩脈的交匯,能讓丹田氣機更加靈動潛轉。胯、會陰穴、腹股溝、足五裡松放、松空、松沉、松圓、虛化,這樣氣機松沉到腳後跟的感覺就非常明顯了。

傳統的太極拳走架時,非常強調腳後跟一動,胯就動,胯一轉帶動腰,腰一動,帶動了脊背,脊背一動,帶動了胳膊。現在我們提出一個觀點,在傳統的思想基礎上,在走架過程中特別強調意念觀照胯、足五裡、會陰穴、尾閭,懸空、松放、松空、松沉、虛化,走架時完全虛化毫無拉掣緊迫受壓之感,這一點至關重要用心細細體察感覺,好像那下邊世界完全消失隱沒了。

這樣化虛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呢?

讓我們跟著氣機去觀想:降到腳後跟照海穴的氣機,又從腿內側反彈傳遞到足五裡,此時重點觀照胯下的化空,胯下的懸空,胯下的合虛,腹股溝往外沿凹型撐開,胯內側呈拱橋形弧狀往外面撐開用暗勁,會陰穴空放,此時發現腰部帶脈隨著放鬆了,好像身體下邊世界消失了。又如老建築拱形的路邊亭,風與人可以暢通無阻地來去,這時的氣機更加靈動圓活,又如蒼穹流星浮雲懸月之態勢。

這樣意念化虛走架,能幫助我們松沉到位,丹田特別圓活、輕靈、暖樂。在腰胯氣機運化過程中,上身的大包穴跟下身的足五裡合,並在合的過程中,觀照用暗勁、意念,將會陰穴、足五裡化虛、化空、松放,弧形外撐腹股溝,這樣命門自然拱起,斂氣入骨,氣機到達脊背,從而能更好地讓上丹田的氣機運化到下丹田,身體感覺更加輕靈、入靜,心地清淨同時也更加安穩、祥和。

再結合虛腿的勁道,腰胯就撐開圓弧∩型,外面是弸裡面是合虛,合的時候拉開,形上合住了,意上撐開。如果人反過來顛倒行立,用含胸拔背來理解,腹股溝就是「胸」,臀部就是「背」,胯就是「腋」下。同時注意承扶穴的作用:溜臀,上託,撐住。用承扶穴託住,足五裡放鬆撐開,整個胯就放空化虛了,底盤就沒有壓力了,氣機下沉到後腳跟女膝穴,這個穴位氣機足了,人心就更踏實了。

走架時,腳跟勁反彈上行至腰胯,這時候功夫要放在腰胯,用足五裡把腰胯撐圓,用承扶穴把腰胯託住,會陰化虛化空,上面的中府穴氣機直接下行到丹田合腹股溝處,腳後跟託,丹田就生根。松腰胯的根本目的是落實會陰穴放空令周天氣機運化,胯內側、足五裡往外面撐開,尾閭自然往下垂掛正中,兩胯始終如雙手抱著一個球轉動,這樣脊椎、骨盆合成一體,真正體現氣機圓活。再說太極拳身法原理的目的是激活腋窩下大包穴及胯下足五裡氣機使之圓活靈動周身一家,因此走架時要有針對性練好大包穴和足五裡穴氣機走化。

傳統太極要求開胯裹襠圓襠即空襠柔和化空,離心力公轉化勁氣機,所謂吊襠即是會陰懸空升騰,向心力自轉中定氣機,大家可以換一角度思想,意念體驗胯下氣機及觀照暗勁揣摩松腰開胯的覺受。太極腰的主宰及化勁取決於「拱橋」圓襠即圓胯如∩型的對稱虛線隱形中定軸,太極走架根本在於鍊氣機,功夫要處在腋下∩大包穴及胯下∩足五裡的氣機強化。大包穴對接足五裡穴,自然周身一家合勁和氣,內三合即無形氣機,外三合即有形氣機。以上文字也是體驗點點滴滴供大家分享,不妥之處不吝賜教指正為盼。

附:


【經典推薦】三圓九纏亂環套之三圓-傳統武學會員直播公開課錄像

【天機洩露】三圓九纏亂環套之九纏-傳統武學會員直播公開課錄像

傳統武學平臺會員招募書(第二期)


今天是我不間斷分享的第1046天,這個統計算是對自己繼續前行的一個要求和鼓勵吧!

相關焦點

  • 太極拳 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要養護腰胯,不能單一強調馬步樁式的腰胯,無益於養護,多少人練太極拳不經意把腰胯練壞了。練腰胯要依靠膝蓋撐著,若膝蓋損傷,這說明腰胯沒有真正松放鬆合。腰胯為何如此緊張?「吞氣拉筋十三式」有拉筋開胯、仰天長嘯、蛙形撲地,單盤拉筋、雙盤拉筋等動作。通過一段時間這種多角度的拉筋,可讓腰胯恢復到原始的狀態。走架時如何掌控松沉腰胯呢?
  • 【拳理課堂】太極拳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託物時腰胯是繃緊,提物時腰胯是合緊,爬山時胯是往後託緊,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將腰胯從這些受力的習慣中釋放,如散步時的自然狀態,使腰胯真正放鬆,這樣是對腰胯很好的養護。要養護腰胯,不能單一強調馬步樁式的腰胯,無益於養護,多少人練太極拳不經意把腰胯練壞了。練腰胯要依靠膝蓋撐著,若膝蓋損傷,這說明腰胯沒有真正松放鬆合。腰胯為何如此緊張?
  • 空松圓活講解---郝少如
    根據四字之間的關係,以下分為「空與松」和「圓與活」兩個方面來展述。  1·空與松   太極拳運動不可只講「松」,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沒有「空」的存在,再松也無法進入太極拳的高級階段。要使身體的肌肉、骨節鬆開還比較容易,但要達到「空」的境界卻很難。因此,必須在「空」字上下功夫。
  •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太極拳「松胯」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第一步「收胯」「收胯」練習,首先就要將自己的兩胯根後收,不讓胯前頂或外凸,這也是練習「收胯」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掌握其技巧。常見的拳病表現為站樁時兩胯前頂,身體上肢後仰,腰背緊繃,膝關節受力過大,前腳掌發飄;練拳時實腿一側的胯外凸,造成兩胯不平,身法不正。
  •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方法,你了解嗎?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 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
  • 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附上值得一看的松腰方法!
    如果腰松不開,堵塞上下協調,肩、肘、胯、膝、腳關節的僵力就會化不掉。比如膝蓋傷痛的拳病,主要原因在於腰松不開和胯松不了。從練拳實踐得知:比如弓步、虛步、半馬步後腿塌胯要松腰才得松沉的勢和勁,再如弓步前腿落胯也要松腰才得松沉的勢和勁,這是腰與胯在生理結構上有著密切關聯的原因。塌胯也好,落胯也好,都是松胯下沉的狀態,說明松胯下沉的勢和勁離不開松腰。值得注意體悟的是:松腰先要松胯,胯為腰根,先松胯才能把腰松好。
  • 練拳不松胯,能打出真功夫嗎?
    但這些動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內收而旋轉下沉」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都是以「胯根內收、旋轉下沉」作為始點,每一個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為終點。--太極拳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實腿一側的胯根隨轉腰的方向,先微旋內收而下沉」。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
  • 太極不松胯,說別的都是空話!
    但這些動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內收而旋轉下沉」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都是以「胯根內收、旋轉下沉」作為始點,每一個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為終點。1,只有通過松胯和上肢的偏沉,腿腳蹬地才能使上力,由定式轉入下式時尤其明顯;2,只有松胯下沉,腳掌對地面才能產生反座力;3,松胯之後上肢的螺旋下沉,為腰襠的旋轉創造了條件,才能實現以身帶手,節節貫穿。 「落地生根」或「腳底生根」稍有區別,「落地生根」多指步伐的移動,而「腳底生根」的概念要廣,兩者均指下盤的穩定。
  • 腰胯探密 :解讀襠與襠勁
    在諸襠中.圓襠最為重要,因為只有做好圓襠.才能克服夾襠和蕩襠之病:只有圓襠,才能使吊襠做得更好:只有圓襠,才能節節貫串地勁起腳根發於腿、上升腰脊形於手。在發力時.稍加扣襠使襠勁發揮更大的作用。實踐證明。做好圓襠並非易事。特別是中老年人.由於受生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圓襠的要求.多犯夾襠的毛病。但只要堅持修煉.還是可以達到一定境界的。
  • 上虛,下實,中間活
    上、下的分界線是腰。拳諺說上虛,下實,中間活。上虛者,所謂「用意不用力」也;下實者,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也;中間活者,所謂「腰為主宰」也。下面分開來談。一、上虛作為一種技擊術,一般而言,多是上身首先與對方接觸。這是攻防的開始。太極拳的根本原則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這一原則就決定了太極拳在與敵初相接觸時,應採取掩蓋我實、探彼虛實的策略。
  • 打拳這麼多年,還沒搞明白松腰?
    值得注意的是:松腰先要松胯,胯為腰根,先松胯才能把腰松好。☉ 沉頂對拔與松腰松腰塌胯形成沉勁和沉勢,虛領頂勁除了頂勁還有頂勢,這樣沉頂對拔鬆開的勁和勢是勁力摺疊的需要,也是立身中正對應支撐的需要。松腰塌胯的松腰是把腰椎往下鬆開,虛領頂勁的松腰是把胸椎往上鬆開。
  • 站樁中的松腰,你松對了嗎?
    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2、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樁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1、松胯的標準: 雙胯能下沉,襠開圓,雙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過胯膝往腳上負重,胯部相對不負重;雙胯隨身體重心移動胯部也能適當負重,轉換靈活,下盤穩固。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胯開一寸你就是半個武術把式,胯的活動量加大也是非經過苦練苦修很不容易得來的,胯和腰的動作是密切相關聯的,如腰動,勢必帶動胯動,尤為在前進、後腿轉換運動中,以及左顧右盼過程中,化勁走化無不以腰和胯配合就此帶動全身各部活動,而發勁動作必須松胯,松胯實則為沉胯,才能發勁整壯。
  • 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在練習老六路第一承功夫--以腰帶手時,主要目的是將腰、胯、膝、肩、肘、腕等幾大關節放鬆,為儲蓄 內 氣打基礎,為內 功 掃 清 障礙、疏通 渠道。練習老六路第二承功夫--以氣帶手時,其主要目的是培養 內 氣,讓自身內氣充盈,增強內 功 能 量。練習老六路第三承功夫--以意帶手時,卻是用意 念 調動 周身內 氣,用意 念 調整 周身 能 量,以達到健身和防身之功效。
  • 所謂的「上虛,下實,中間活」,你真的搞清楚了嗎
    上、下的分界線是腰。拳諺說上虛,下實,中間活。上虛者,所謂「用意不用力」也;下實者,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也;中間活者,所謂「腰為主宰」也。下面分開來談。通過虛己待人,使彼之力充分暴露,然後因勢利導,順力牽引,達到化解彼之來力的目的。這時我並沒有做什麼,似乎只是一種老子所說的「無為」的狀態。但就在此「無為」虛己之際,彼之行蹤已完全為我所掌握,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不頂不抗,緣彼之來力將彼引向空處,使彼力落空即可。當然我之力若果然大彼數倍,那麼直接硬頂硬抗亦未嘗不可,但那就成為另外一個問題了。太極拳所研究的,是用最小的力達到最大的效果。如何達到最大效果?
  • 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在練習老六路第一承功夫--以腰帶手時,主要目的是將腰、胯、膝、肩、肘、腕等幾大關節放鬆,為儲蓄內氣打基礎,為內功掃清障礙、疏通渠道。練習老六路第二承功夫--以氣帶手時,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內氣,讓自身內氣充盈,增強內功能量。練習老六路第三承功夫--以意帶手時,卻是用意念調動周身內氣,用意念調整周身能量,以達到健身和防身之功效。
  •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腳是根,松身先松根
    腳越松,根基穩而越顯牢固,功夫日漸增長,身體像一個鑄入地下的水泥柱,撼之不動。從太極拳綜合功夫周身大用講,松腳就是放鬆全身,腳松後,踝、膝、胯、腰、肩、肘、手等九大關節都要鬆開,不松就是缺陷,就是凸凹,就是斷續,這三大病破壞自身的平衡和穩定。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其次,腰部是整個人體主要承託部位,其支撐著人體全身的生理活動及功能,腰胯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經絡的暢通,令人體器官的供血量循環受到影響。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因為站樁是靜態練習,可以初步調整人的間架結構,把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身法結構練上身。站樁時間不必太久,20分鐘左右即可,站完之後可以在保持樁架的基礎上,試一試步法練習,這就是「樁架走步」,一開始步子不宜過大,大而易散。  其次,體會節節貫穿。  這個練習主要是練拳架時體會的,當然也可以在步法訓練時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