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方法,你了解嗎?

2020-12-17 騰訊網

胯部是連接上下盤的樞紐

人體重要器官比較集中的地方

丹田、命門集中地帶

《黃帝內經》說「腎主髓海」

胯部的松沉對於陳氏太極拳的意

重要!

胯部是連接人體上下盤的樞紐,也是腎、肝、脾臟等人體重要器官比較集中的地方;更是丹田、命門等重要穴位的集中地帶,是人體經絡的交匯點。

在祖國傳統醫學中有「腰為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在《黃帝內經素問》中也說「腎主髓海」。所以,胯部的松沉對於練習陳氏太極拳的意義尤為重要。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

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六封似閉、倒卷肱、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 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

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 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鬆化掉。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 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坐胯用於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 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

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 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弓勢。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鬆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鬆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

開胯後,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閃通臂等 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 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嶽之穩固。

合胯是從外向裡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淨即可。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準。

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 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 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於右左分 腳、踢腳、蹬腳等動作。

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複雜的協調工作。

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 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提胯利用上下摺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託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

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太極拳的貓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練貓形步,練好貓形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溫馨提示:盛世太極公眾號所發太極拳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今/日/話/題

盛世太極第四期遊學

正在報名中......

盛夏避暑去廣西

一場專屬太極人的奢享之旅來啦!

相關焦點

  •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2020-11-25 08:26  陳氏太極拳學習者
  • 練拳不松胯,能打出真功夫嗎?
    但這些動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內收而旋轉下沉」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都是以「胯根內收、旋轉下沉」作為始點,每一個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為終點。--太極拳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實腿一側的胯根隨轉腰的方向,先微旋內收而下沉」。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
  • 太極拳 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這是由於長期生活中不同角度的腰胯承受力,使得腰胯定形化出現了僵化。要想恢復自然人不受力的腰胯,回歸最自然如孩童般的腰胯,這是太極人常稱之為「松」。短時間內想通過太極拳開胯是很難實現的,過度強調低架開胯,搖臀蕩胯,反而對人體脊椎不利。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太極不松胯,說別的都是空話!
    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如果說太極拳有什麼密訣,這肯定是其中的一個。 如果說重心移動的方法是習練太極拳的密鑰,那麼「松胯使身體上肢發生偏沉」,則是重心移動的基礎。在太極拳的套路裡,每一個動作都是以「松胯使身體上肢發生偏沉」為起點,重心的移動,步伐的轉換等,都無一例外。掌握了這一規律,其它一切都簡單了,如「以身帶手」等感覺都可以練出來。
  • 何為太極拳的三融四墜腹內松,你是否了解
    練吳式太極拳的朋友可能知道,吳式太極拳講究三融四墜腹內松,那吳式太極拳的三融四墜腹內松是怎麼個概念,該怎麼理解並運用呢?
  • 太極拳"松"的關要是"肌肉鬆""關節大筋緊"
    太極拳中講究「松」,那種松的目的,相信是為了更好打開骨節,而不是為了松而松,其實質也是為了更好「開弓」。所以,要形成筋骨崩彈,一是要肌肉「松」,二是要有阻力,三是緊中緊,也就是拉緊大筋的過程,離開此三者,筋骨難成!大家在練習「筋骨」的過程當中,要牢牢抓住「緊中緊崩斷弦」的勁意,千萬不能講「松」,松則無法拉起大筋,而無法體會「彈」從何來。同時又要求「肌肉」不能去用力,那是不是矛盾呢?
  • 心得體會 聽師父談太極拳的松腰、塌胯、旋襠
    找了許多練太極的推過後總覺的沒有想像中的神奇,這時有人告訴我說他們大多數人練太極拳是為養生之用,如果你想體會太極拳的奧妙,可以到萊州科技廣場找楊玉岐老師去學習。我聽了之後幾經周折終於找到楊老師練拳的地方,正碰上王國剛師兄在練拳,和王師兄一推手根本就站不住,很是佩服。當時我就更迫切地想體會一下楊老師的太極功夫了。
  •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腳是根,松身先松根
    腳越松,根基穩而越顯牢固,功夫日漸增長,身體像一個鑄入地下的水泥柱,撼之不動。從太極拳綜合功夫周身大用講,松腳就是放鬆全身,腳松後,踝、膝、胯、腰、肩、肘、手等九大關節都要鬆開,不松就是缺陷,就是凸凹,就是斷續,這三大病破壞自身的平衡和穩定。
  • 太極拳的肩胯關係應該怎樣?
    太極拳的肩胯關係應該怎樣?首先應該明確這「肩胯」是指什麼?對於太極拳的肩胯關係現代太極拳界的另一種說法是肩胯不應該總是上下相對,這種說法出現於2000年後一些雜誌中楊振基先生學生的文章裡,說楊振基先生指出「有的初學者往往『沒有腰』,即做動作時只有胯的轉動,腰隨胯轉,腰胯之間是『鐵板一塊』。而太極拳要求腰與胯之間的轉軸要分開,轉身時腰轉得多些、轉角大些,胯在腰的帶動下轉得少一些,轉角小些。
  • 終於找全了,太極拳的八個松肩方法,趕快收藏!
    「松」字。所以練太極拳應從松功入手,松有不同的層次,本文介紹的方法.可為太極拳初學者提供入門參學。太極拳要求的松是周身的松.因松而後出掤勁。對初學者來說,採用分部式練習法,會有一個良好的練習效果。由此從松肩人手,是一個切實的問題。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何謂松(1) 談松之前,想先說點兒題外話。前幾天我拜讀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極內功解秘》和《自然太極拳》兩本著作。說實話,此前我對祝先生不甚了解。書是我的學生薦送的;讀後感受頗深。在《自然太極拳》的前言裡,祝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普及傳統太極拳內功,不是很難的事。
  • 24式太極拳腰、胯、腿你了解多少?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練習方法。練習太極拳,動作要形成整體性,就必須依靠腰來調節。武術中有「太極腰」的說法,這說明太極拳特別注重腰的鍛鍊,要用腰來帶動四肢的運動。從運氣的角度來說,「氣沉丹田」也是在腰部。從運勁來說,「發於腿,主宰於腰」,也離不開腰。楊澄甫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這都說明了腰的重要性。我們練習太極拳時,首先要注意用腰來帶動四肢。松腰松胯,意念松沉,勁力才能上下通達。
  • 腰、胯、肩放鬆基本功,你知道怎麼練嗎?
    腰、胯、肩放鬆基本功,你知道怎麼練嗎?溫馨提醒: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 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託東西時腰胯是崩緊的,拉東西時腰胯是合緊的,爬山的時候胯是往後託的,我們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將腰胯從這些受力的習慣中釋放出來,追求達到散步時的自然腰胯,把腰胯從日常生活中的不規範受力中擺脫出來,使腰胯真正放鬆,這樣對腰胯才是真正的養護。要養護腰胯,我們就不能強調馬步樁式的腰胯,那無益於身體的養護,多少人練太極拳將腰胯練壞了。
  • 太極拳開胯及腰檔轉換秘訣!既 然胯骨如此重要, 那如何練胯?
    太極拳要求我們以超乎正常的訓練方式,細緻深入地控制到骨 骼。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 楊澄甫:練太極拳就「一個松字」!秘傳心法
    又曰:「松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所以,鬆開是練太極拳第一階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松。心松,神意內含以存靜養,大腦松淨長空,靈慧方能生長。松應該是一生的追求,如有一點不松,一節不松,想達到鬆通、靈、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鬆,人的五臟六腑都應該松。分享一下對松的體悟。
  • 太極拳的松垮,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松胯」是打開太極拳大門的一把鑰匙,對練太極拳的人來說十分重要,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要體悟上身確又不易,給太多的拳友帶來了困擾。 「開胯」一詞很難有人能說清楚,也無標準可以評判,既然無法言明,不妨將「開胯」一詞理解為「將胯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