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肩胯關係應該怎樣?首先應該明確這「肩胯」是指什麼?不言而喻,肩就是指肩關節(或者指肩頭),這是沒有異議的;而胯古代主要有兩種所指,一是指襠下,漢代著名將帥韓信所謂「胯下之辱」與現代田徑運動所謂「胯下運球」的「胯」就是指襠下;另一是指髖關節,古代中醫不少骨傷書所謂「胯骨出」的「胯」就是指髖關節,約民國時期出現的所謂「外三合」之「肩胯相合」的「胯」也是指髖關節,太極拳所謂肩胯關係的「胯」也是指髖關節。
對於太極拳的肩胯關係現代太極拳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肩胯應該始終上下相對。六十年代顧留馨先生是當時政府部門對於太極拳界管理處於掛帥地位的領導,當時居住上海的楊澄甫先生弟子等近代太極拳家與其他武術家們受到他諸多照顧與庇護,他也得到這些太極拳家不少未形成文字的真傳,並將這些真傳總結成文字留在他的著作裡,其中所謂「肩與胯在一條垂線上」就是對於這些太極拳家關於肩胯關係的文字總結。當然這種總結並不準確,因為當軀幹完全與水平垂直時肩與胯才是在一條垂線上,而太極拳所謂「立身中正」並不是只有軀幹完全與水平垂直一種狀態,軀幹略微有點前傾也是屬於立身中正的,這時肩與胯就不是在一條垂線上,所以,這種肩胯關係應該表述為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但顧留馨先生率先對於這一要領的文字提出對於此後的太極拳傳播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應該認為對於太極拳還是功不可沒應該肯定的。
太極拳的這種肩胯關係實際上是腰胯關係的反映,這種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相對於腰胯關係就是顧留馨先生所總結的「轉腰實際上是轉腰胯」「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這裡也應該明確,所謂「轉腰」並不是指腰部以腰脊為軸的轉動,「轉胯」也不是指股骨頭在髖關節的轉動,更不是指髖關節在髖骨兩側能夠轉動;其實一般所謂的「轉腰」許多人都是指軀幹以軀幹中軸為圓心的轉動;而其實太極拳所謂的轉腰或者轉胯都是指軀幹中軸或者某一胯以另外一胯為軸的弧形移動也就是「轉身」。所以,轉腰必然表現為轉胯,因為第五腰椎與骶骨的扭轉是很微小的,第五腰椎即使是以腰椎中軸為圓心轉動也是必然要帶動骶骨轉動的,而骶骨與髖骨是連在一起固定的,所以,腰無論怎樣轉都是必然帶動胯的,所以「轉腰實際上是轉腰胯」「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而由於五節腰椎不發生扭轉,整個軀幹又是胯的轉動帶動的,因此,軀幹在轉動中才會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羅倫讓先生在《太極》雜誌2001年5期一文中將此表述為「腰椎是不能轉動的,腰的前後左右活動範圍很有限,可以令上身轉動而活動範圍較大的只有依靠大腿上面的股骨節(俗稱胯)而矣」。
羅的老師是楊澄甫先生上海的主要弟子之一、首先將太極拳的傳播推向臺灣與歐美、曾經在抗戰時期以弱小的身軀與兩百三十多磅精技擊的美國兵比武中接手就使得美國兵「應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的鄭曼青先生。1917年師從田兆麟先生,之後給予楊澄甫先生南下重大幫助又得到楊澄甫先生不少指導的葉大密先生則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裡說「發時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就是說發勁攻擊別人時的軀幹往前移動,兩條肩胯豎線與軀幹正中豎線這三豎線是完全同步的,打個比方就像是一塊門板似的。楊澄甫先生的拳照就反映了這樣的肩胯關係,他的弟子李雅軒等先生的拳照、濮冰如、鄭曼青先生的視頻與武氏太極拳名家郝少如等先生的視頻則都更加清楚反映這種肩胯關係始終不變的動態。
對於太極拳的肩胯關係現代太極拳界的另一種說法是肩胯不應該總是上下相對,這種說法出現於2000年後一些雜誌中楊振基先生學生的文章裡,說楊振基先生指出「有的初學者往往『沒有腰』,即做動作時只有胯的轉動,腰隨胯轉,腰胯之間是『鐵板一塊』。而太極拳要求腰與胯之間的轉軸要分開,轉身時腰轉得多些、轉角大些,胯在腰的帶動下轉得少一些,轉角小些。這個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有沒有發揮腰的主宰作用」「人們往往並沒有轉腰而是轉胯了。腰是系褲腰帶的部位,打拳時這個部位帶手轉動,而不是胯轉使腰隨胯動」,他對「練拳應腰管腰轉、胯管胯轉」十分強調,提出要「將腰、胯分離,就像是磨鼓與磨盤關係一樣,磨盤不動,磨鼓轉動,胯不動腰轉動。腰與胯不僅能同方向旋轉,而且能反方向旋轉」「軀幹轉動角度大時腰椎也應該扭轉」;現代太極拳界有的名家甚至還提出太極拳應該軀幹能夠扭成「麻花狀」。
這兩種關於腰胯關係截然相反的說法究竟是哪一種對?還是兩種都對?先從理論上探討一下。放鬆是太極拳的根本,古拳譜《十三勢歌》所說「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是放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也特別將「松腰」列為第三要。這是因為整個軀幹越是放鬆,無論沾黏連隨還是發勁攻擊的效果就越好;而太極拳全身勁力雖然都是由腰脊支配,但腰脊之力都是由腳而始往上傳遞至腰的,腰是不能局部用力的,這樣,太極拳就是如李雅軒先生在《隨筆》裡所說的「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腿腳如火車廂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託在盤簧上的」,就是說胯是既不能離開腰脊也是不能離開兩腿上端股骨頭的,這所謂的「大盤絲簧」是包括了兩胯的,整個軀幹是託在兩胯之上,是隨著兩胯的活動而活動的,整個軀幹也是不允許有局部主動用力的,所以,肩胯總是上下相對也就是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的,實際體會,這樣的肩胯關係對於沾黏連隨與發勁攻擊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符合,必然難以得機得勢。而肩胯出現麻花狀的軀幹扭轉,由於12個胸椎被12條肋骨固定是無法相互扭轉的,所以,軀幹扭轉只能是5個腰椎的相互扭轉形成,其實,每上下兩個腰椎由於椎間盤、兩側韌帶、豎脊肌與穿過脊椎橫突空血管的牽制,相互能夠扭轉角度是很小的,所以,腰部要有明顯的扭轉是必須5個腰椎都扭轉,那就必須整個腰部局部用力,如果要使得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有達到45度角左右的交叉,還是必須整個軀幹十分勉強與彆扭的局部用力才能形成,這顯然是違反放鬆這一太極拳基本要領的。
實際體會,這種軀幹麻花狀扭轉無論對於沾黏連隨還是發勁攻擊都是有弊無益的,對於沾黏連隨而言,這種軀幹麻花狀扭轉整個軀幹仍然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對於化解對方的攻擊是毫無益處的,反而由於自己軀幹由於局部用力的僵硬有助於對方對於自己的攻擊;這種軀幹扭轉最容易是發生於往前攻擊,而對於往前發勁攻擊,不論何種步態,由於軀幹扭轉,前腳之胯必然沒有內收,後腳必然沒有沉胯,不僅妨礙勁力傳遞,勁力對外的作用也會感到不順遂,所以,葉大密先生要尤其強調「發時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其實,這種軀幹扭轉是太極拳初學者十分常見的現象,這種情況必然造成前腳之胯僵硬,後腳之胯則形成突臀。楊振基先生雖然其父楊澄甫先生逝世時年僅15歲,但他所著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裡有不少太極拳真傳,而軀幹要形成麻花狀這種說法對於太極拳則是錯誤的,而且據說他很強調的這麼一個說法,在他所著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裡居然也是沒有隻字片語提及的。綜上所述,應該認為對於太極拳而言,腰胯關係只能是始終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基本上成平行線的。
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反映整條軀幹脊柱沒有扭轉,這應該是太極拳「立身中正」的一個必具特點。但這一特點不是絕對的,只能說是基本上如此,是模糊的。因為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基本上成平行線並不是「立身中正」的方法,而是「立身中正」的現象,實質上是包括兩肩的整個軀幹沒有主動,整個軀幹被兩胯帶動所引起的,而兩胯對於兩肩才是主動的,而兩胯對於腰骶又是被動的,而且兩胯對於兩腿也是被動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楊健侯先生所強調的古拳譜所說的「由腳而腿而腰」的,是「不可自動」的,那麼兩肩就必然是隨著兩胯之動而動,這樣,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往往必然就是基本上成平行線的,但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往往也並不是絕對成平行線的。例如太極拳在實際應用中由於隨人而動兩胯發生了很快的活動,由於兩胯是被帶動的,這種很快的活動就不會表現在兩肩,這也是太極拳穩靜的需要,如果這種很快的活動表現於兩肩,那麼兩肩必然會發生劇烈頻繁的晃動,那就反映整個軀幹是如同鐵板一塊的僵硬是沒有放鬆可言的了。又例如右手往前與別人兩手接觸,兩肩現象上沒有活動,其實右胯應該有略微內收,看上去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也是基本上成平行線的,但實際感覺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是並不成平行線的。自我體會這種同側手臂與胯的活動相反對於太極拳是十分重要的。推手視頻反映不少名家一個拿手的功夫,就是兩手與對方接觸往往與對方肘部接觸的手臂突然發勁攻擊對方這條手臂的大臂上端,從而迅速將對方發出。對方之所以被發出,一個原因就是那條手臂一側的胯沒有內收放鬆。如果對方那條手臂一側的胯內收放鬆,手臂有合格的掤勁,那麼,這條手臂對於別人就是一個陷阱蓋子,別人如果突然以與肘接觸的手臂發勁攻擊,別人就必然要掉入這個陷阱無疑必定要往前跌僕至少是攻擊落空。所以,對於太極拳而言,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是不能絕對成平行線的,但必須始終基本上是成平行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