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肩胯關係應該怎樣?

2021-02-12 世界太極拳網

太極拳的肩胯關係應該怎樣?首先應該明確這「肩胯」是指什麼?不言而喻,肩就是指肩關節(或者指肩頭),這是沒有異議的;而胯古代主要有兩種所指,一是指襠下,漢代著名將帥韓信所謂「胯下之辱」與現代田徑運動所謂「胯下運球」的「胯」就是指襠下;另一是指髖關節,古代中醫不少骨傷書所謂「胯骨出」的「胯」就是指髖關節,約民國時期出現的所謂「外三合」之「肩胯相合」的「胯」也是指髖關節,太極拳所謂肩胯關係的「胯」也是指髖關節。

對於太極拳的肩胯關係現代太極拳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肩胯應該始終上下相對。六十年代顧留馨先生是當時政府部門對於太極拳界管理處於掛帥地位的領導,當時居住上海的楊澄甫先生弟子等近代太極拳家與其他武術家們受到他諸多照顧與庇護,他也得到這些太極拳家不少未形成文字的真傳,並將這些真傳總結成文字留在他的著作裡,其中所謂「肩與胯在一條垂線上」就是對於這些太極拳家關於肩胯關係的文字總結。當然這種總結並不準確,因為當軀幹完全與水平垂直時肩與胯才是在一條垂線上,而太極拳所謂「立身中正」並不是只有軀幹完全與水平垂直一種狀態,軀幹略微有點前傾也是屬於立身中正的,這時肩與胯就不是在一條垂線上,所以,這種肩胯關係應該表述為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但顧留馨先生率先對於這一要領的文字提出對於此後的太極拳傳播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應該認為對於太極拳還是功不可沒應該肯定的。

太極拳的這種肩胯關係實際上是腰胯關係的反映,這種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相對於腰胯關係就是顧留馨先生所總結的「轉腰實際上是轉腰胯」「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這裡也應該明確,所謂「轉腰」並不是指腰部以腰脊為軸的轉動,「轉胯」也不是指股骨頭在髖關節的轉動,更不是指髖關節在髖骨兩側能夠轉動;其實一般所謂的「轉腰」許多人都是指軀幹以軀幹中軸為圓心的轉動;而其實太極拳所謂的轉腰或者轉胯都是指軀幹中軸或者某一胯以另外一胯為軸的弧形移動也就是「轉身」。所以,轉腰必然表現為轉胯,因為第五腰椎與骶骨的扭轉是很微小的,第五腰椎即使是以腰椎中軸為圓心轉動也是必然要帶動骶骨轉動的,而骶骨與髖骨是連在一起固定的,所以,腰無論怎樣轉都是必然帶動胯的,所以「轉腰實際上是轉腰胯」「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而由於五節腰椎不發生扭轉,整個軀幹又是胯的轉動帶動的,因此,軀幹在轉動中才會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羅倫讓先生在《太極》雜誌2001年5期一文中將此表述為「腰椎是不能轉動的,腰的前後左右活動範圍很有限,可以令上身轉動而活動範圍較大的只有依靠大腿上面的股骨節(俗稱胯)而矣」。

羅的老師是楊澄甫先生上海的主要弟子之一、首先將太極拳的傳播推向臺灣與歐美、曾經在抗戰時期以弱小的身軀與兩百三十多磅精技擊的美國兵比武中接手就使得美國兵「應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的鄭曼青先生。1917年師從田兆麟先生,之後給予楊澄甫先生南下重大幫助又得到楊澄甫先生不少指導的葉大密先生則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裡說「發時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就是說發勁攻擊別人時的軀幹往前移動,兩條肩胯豎線與軀幹正中豎線這三豎線是完全同步的,打個比方就像是一塊門板似的。楊澄甫先生的拳照就反映了這樣的肩胯關係,他的弟子李雅軒等先生的拳照、濮冰如、鄭曼青先生的視頻與武氏太極拳名家郝少如等先生的視頻則都更加清楚反映這種肩胯關係始終不變的動態。

對於太極拳的肩胯關係現代太極拳界的另一種說法是肩胯不應該總是上下相對,這種說法出現於2000年後一些雜誌中楊振基先生學生的文章裡,說楊振基先生指出「有的初學者往往『沒有腰』,即做動作時只有胯的轉動,腰隨胯轉,腰胯之間是『鐵板一塊』。而太極拳要求腰與胯之間的轉軸要分開,轉身時腰轉得多些、轉角大些,胯在腰的帶動下轉得少一些,轉角小些。這個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有沒有發揮腰的主宰作用」「人們往往並沒有轉腰而是轉胯了。腰是系褲腰帶的部位,打拳時這個部位帶手轉動,而不是胯轉使腰隨胯動」,他對「練拳應腰管腰轉、胯管胯轉」十分強調,提出要「將腰、胯分離,就像是磨鼓與磨盤關係一樣,磨盤不動,磨鼓轉動,胯不動腰轉動。腰與胯不僅能同方向旋轉,而且能反方向旋轉」「軀幹轉動角度大時腰椎也應該扭轉」;現代太極拳界有的名家甚至還提出太極拳應該軀幹能夠扭成「麻花狀」。

這兩種關於腰胯關係截然相反的說法究竟是哪一種對?還是兩種都對?先從理論上探討一下。放鬆是太極拳的根本,古拳譜《十三勢歌》所說「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是放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也特別將「松腰」列為第三要。這是因為整個軀幹越是放鬆,無論沾黏連隨還是發勁攻擊的效果就越好;而太極拳全身勁力雖然都是由腰脊支配,但腰脊之力都是由腳而始往上傳遞至腰的,腰是不能局部用力的,這樣,太極拳就是如李雅軒先生在《隨筆》裡所說的「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腿腳如火車廂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託在盤簧上的」,就是說胯是既不能離開腰脊也是不能離開兩腿上端股骨頭的,這所謂的「大盤絲簧」是包括了兩胯的,整個軀幹是託在兩胯之上,是隨著兩胯的活動而活動的,整個軀幹也是不允許有局部主動用力的,所以,肩胯總是上下相對也就是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的,實際體會,這樣的肩胯關係對於沾黏連隨與發勁攻擊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符合,必然難以得機得勢。而肩胯出現麻花狀的軀幹扭轉,由於12個胸椎被12條肋骨固定是無法相互扭轉的,所以,軀幹扭轉只能是5個腰椎的相互扭轉形成,其實,每上下兩個腰椎由於椎間盤、兩側韌帶、豎脊肌與穿過脊椎橫突空血管的牽制,相互能夠扭轉角度是很小的,所以,腰部要有明顯的扭轉是必須5個腰椎都扭轉,那就必須整個腰部局部用力,如果要使得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有達到45度角左右的交叉,還是必須整個軀幹十分勉強與彆扭的局部用力才能形成,這顯然是違反放鬆這一太極拳基本要領的。

實際體會,這種軀幹麻花狀扭轉無論對於沾黏連隨還是發勁攻擊都是有弊無益的,對於沾黏連隨而言,這種軀幹麻花狀扭轉整個軀幹仍然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對於化解對方的攻擊是毫無益處的,反而由於自己軀幹由於局部用力的僵硬有助於對方對於自己的攻擊;這種軀幹扭轉最容易是發生於往前攻擊,而對於往前發勁攻擊,不論何種步態,由於軀幹扭轉,前腳之胯必然沒有內收,後腳必然沒有沉胯,不僅妨礙勁力傳遞,勁力對外的作用也會感到不順遂,所以,葉大密先生要尤其強調「發時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其實,這種軀幹扭轉是太極拳初學者十分常見的現象,這種情況必然造成前腳之胯僵硬,後腳之胯則形成突臀。楊振基先生雖然其父楊澄甫先生逝世時年僅15歲,但他所著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裡有不少太極拳真傳,而軀幹要形成麻花狀這種說法對於太極拳則是錯誤的,而且據說他很強調的這麼一個說法,在他所著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裡居然也是沒有隻字片語提及的。綜上所述,應該認為對於太極拳而言,腰胯關係只能是始終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基本上成平行線的。

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始終基本上成平行線反映整條軀幹脊柱沒有扭轉,這應該是太極拳「立身中正」的一個必具特點。但這一特點不是絕對的,只能說是基本上如此,是模糊的。因為兩肩與兩胯兩條連線基本上成平行線並不是「立身中正」的方法,而是「立身中正」的現象,實質上是包括兩肩的整個軀幹沒有主動,整個軀幹被兩胯帶動所引起的,而兩胯對於兩肩才是主動的,而兩胯對於腰骶又是被動的,而且兩胯對於兩腿也是被動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楊健侯先生所強調的古拳譜所說的「由腳而腿而腰」的,是「不可自動」的,那麼兩肩就必然是隨著兩胯之動而動,這樣,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往往必然就是基本上成平行線的,但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往往也並不是絕對成平行線的。例如太極拳在實際應用中由於隨人而動兩胯發生了很快的活動,由於兩胯是被帶動的,這種很快的活動就不會表現在兩肩,這也是太極拳穩靜的需要,如果這種很快的活動表現於兩肩,那麼兩肩必然會發生劇烈頻繁的晃動,那就反映整個軀幹是如同鐵板一塊的僵硬是沒有放鬆可言的了。又例如右手往前與別人兩手接觸,兩肩現象上沒有活動,其實右胯應該有略微內收,看上去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也是基本上成平行線的,但實際感覺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是並不成平行線的。自我體會這種同側手臂與胯的活動相反對於太極拳是十分重要的。推手視頻反映不少名家一個拿手的功夫,就是兩手與對方接觸往往與對方肘部接觸的手臂突然發勁攻擊對方這條手臂的大臂上端,從而迅速將對方發出。對方之所以被發出,一個原因就是那條手臂一側的胯沒有內收放鬆。如果對方那條手臂一側的胯內收放鬆,手臂有合格的掤勁,那麼,這條手臂對於別人就是一個陷阱蓋子,別人如果突然以與肘接觸的手臂發勁攻擊,別人就必然要掉入這個陷阱無疑必定要往前跌僕至少是攻擊落空。所以,對於太極拳而言,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是不能絕對成平行線的,但必須始終基本上是成平行線的。

相關焦點

  •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心得體會 聽師父談太極拳的松腰、塌胯、旋襠
    經得楊老師同意,有幸拜在楊老師門下學習太極拳。 轉眼跟隨老師學拳已經四年了。經過老師指點逐漸對太極拳有了新的認識。老師剛開始教拳的時候就說了,練拳不光走外圈,關鍵是內圈。練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走腰胯,不會走腰胯,是練不出功夫來的。那麼在練習中怎樣才能用上腰胯、用好腰胯?
  • 陳照奎先生講:放鬆 「四大塊」(兩肩、兩胯),這拳就練對了!!!
    胸部太僵,就會氣貫滿胸,胸貫滿,就不能調整上下關係;胸部不能運化,就要挨打。」又說:「打拳緊要處全在胸腰運化,胸部任何時候都不能領勁,胸部開合都要放鬆,胸部放鬆的關鍵又在於兩肩的放鬆。所以拳論中說,轉關在肩,運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關鍵又在兩胯,胯不松,腰也不會活。」他還講:「我們和別人推手,首先要制對方的肩,使對方的肩關節失靈,產生對抗勁,而被我所制,對方制我,亦然。
  • 【理】練習太極拳必須明白的對稱關係
    太極拳的上下、左右、前後都是在人的大腦支配下的對稱運動。 一、太極拳上下對稱關係 太極拳的上下對稱主要體現在上虛下實、輕沉兼備的動作之中。即逢上必下、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就是練好太極拳的上虛下實的總要求。在練動作過程中,對每勢動作要在上下虛實比例上刻刻留意下功夫,會大有裨益。
  • 腰、胯、肩放鬆基本功,你知道怎麼練嗎?
    腰、胯、肩放鬆基本功,你知道怎麼練嗎?溫馨提醒: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2020-11-25 08:26  陳氏太極拳學習者
  • 太極拳: 這幾個部位通了,太極拳也就通了!
    外形與內氣有關,如果肩向上端,氣就會隨之上浮;肩往下一沉,氣也就會隨之下沉。但所謂的垂肩不是把肩死乞白賴地往下拽,只是有點下垂的意思,不往上端就行了。不要死拽硬拽,如果硬拽就過了。  這裡涉及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原則「取中」,學太極拳最難掌握的就是這個「取中」。過去太極拳叫「十三勢」。
  • 「腰功」在太極拳習練中的重要性
    但足以告誡學者「腰功」在太極拳裡它的重要性,也就將其上升為理論探討這個問題,在套路中,或推手散打、搏擊,或實戰對敵時,勢勢招招盡貫穿著腰勁,可以掂量「練習太極拳如練不到腰上,就等於不知太極拳勁理」這句話的分量,大有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著,比比既是,不知怎樣練,也就不會練,往往耗費幾多時間也是練不出腰勁來,就而導致數年功夫要功虧一簣,這樣些人雖也說得上很勤奮,練得很久卻沒有幾多長進,只得一個花架子而亦。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其次,腰部是整個人體主要承託部位,其支撐著人體全身的生理活動及功能,腰胯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經絡的暢通,令人體器官的供血量循環受到影響。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因為站樁是靜態練習,可以初步調整人的間架結構,把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身法結構練上身。站樁時間不必太久,20分鐘左右即可,站完之後可以在保持樁架的基礎上,試一試步法練習,這就是「樁架走步」,一開始步子不宜過大,大而易散。  其次,體會節節貫穿。  這個練習主要是練拳架時體會的,當然也可以在步法訓練時體會。
  • 陳式太極拳的終身功底子
    陳式太極拳的終身功底子一:腳1:腳為人體之根基。四:襠、胯、臀、尾骨1:打拳襠要圓,要虛。尤其是腹股溝要鬆開,這一點對陳拳練習者很重要。常言道、腰、襠、膝,太極拳的發動機。怎樣圓,怎樣虛,習者細心領會。2:襠,胯的運化。是在立體螺旋的前提下走八字形。松胯在練拳中極為重要。3:兩膝常常裡合,兩腳常常裡扣。走架時動作不論大小都要圓襠。襠也有開有合。
  • 太極拳 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太極拳在走架的過程中,如果腰胯沒練好,太極拳氣機是很難練就的,對身體有害無益。前輩們對此留下的文字極為經典,習修者日常走架當中不斷體會揣摩,以便更好地理解太極腰胯。日常生活中腰胯由於適應各種動作壓力,呈現了各種習慣受力的狀態,比如託、拔、挑、提、爬等動作令腰受力發生變化的狀態。託物時腰胯是繃緊,提物時腰胯是合緊,爬山時胯是往後託緊,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將腰胯從這些受力的習慣中釋放,如散步時的自然狀態,使腰胯真正放鬆,這樣是對腰胯很好的養護。
  • 太極拳功夫在腰
    太極拳特別注重腰部運動,有關著作中講的很多,如「腰為主宰」、「腰為驅使」、「源動腰脊轉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間」等,都是說腰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性。但有些練拳者,特別是初學者對腰部運動的認識還不夠明確。如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轉腰,動作顯得彆扭、僵硬。
  •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方法,你了解嗎?
    胯部是連接上下盤的樞紐 人體重要器官比較集中的地方 丹田、命門集中地帶 《黃帝內經》說「腎主髓海」 胯部的松沉對於陳氏太極拳的意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終於找全了,太極拳的八個松肩方法,趕快收藏!
    所以練太極拳應從松功入手,松有不同的層次,本文介紹的方法.可為太極拳初學者提供入門參學。太極拳要求的松是周身的松.因松而後出掤勁。對初學者來說,採用分部式練習法,會有一個良好的練習效果。由此從松肩人手,是一個切實的問題。
  • 陳氏太極拳的用肘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出身於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馬武藝,而射箭能否命中與身法之是否正確有很大關係。
  • 武式太極拳秘訣
    「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鬆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鬆,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
  • 提腳用意,落地無音---太極拳步​
    提腳用意,落地無音---太極拳步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太極拳對基本步法的要求是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