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功夫在腰

2021-02-14 天道內勁太極拳

  太極拳特別注重腰部運動,有關著作中講的很多,如「腰為主宰」、「腰為驅使」、「源動腰脊轉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間」等,都是說腰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性。但有些練拳者,特別是初學者對腰部運動的認識還不夠明確。如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轉腰,動作顯得彆扭、僵硬。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對腰部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領認識不清所致。    

  一、腰部運動的作用 

  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 

  1.腰起著承上啟下、維持身體平衡和傳導重力的中樞作用。它把上體和下肢兩部分緊密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是身法技巧的關鍵。它對帶動全身和調整動作的變化,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到達肢體各部分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腰一動,全身其它部位無有不動,形成上肢、下肢、軀幹協調的運動。上肢運轉要求轉腰旋脊,以腰帶臂,腰領手隨;下肢運轉要求以腰帶胯,以胯帶腿,以腿帶足。因此,打拳時各個手法和步法的變換,須以腰靈活運作來完成。 

  2.腰部起著蓄勢發勁的作用。拳論曰:「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發於脊背,達於兩膀,形於手指。」又說:「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勁法中也強調以縮腰、擰腰配合蓄勁,以舒腰、轉腰配合發勁,這既是太極拳的發勁特點,也是應遵循的規律。因此,太極拳八種勁法雖然都形於手、臂、肩、肘,但勁力源頭均發自腰部。例如 勁,「 在兩臂」,但主要靠腰與意氣相配合發出的勁力 架對方,並藉機擊之;捋勁「捋在掌中」,也要靠轉腰坐胯順勢將對方引至自己下盤一側,化解和防禦對方攻勢;擠勁「擠在手背」,主要靠腰椎後弓之勁,手腳並進,合力向前擠擊;按勁「按在腰攻」,即靠腰勁帶動全身整勁,用雙手向前按擊對方。其它採、 、肘、靠,也主要是以腰腿勁為基礎,加上內氣的鼓蕩,以全身爆發力快速準確地將對方彈出。以上例子充分說明腰是勁力之源,只要腰力運用得當,就可使周身力集中於一點,戰勝對方。例如野馬分鬃,不論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發出的力量都起主要作用。同時,擰腰送肩還可舒展兩臂,延長進攻距離,達到「一寸長、一寸強」的技擊之能。 

  3.虛實轉換全靠腰。分虛實是太極拳的一大特點,須靠腰轉動靈活、松沉。以兩腿為例,腰向左轉動,身體重心落在左腿,成為支撐腿,左為實;右腿起輔助支撐作用,為虛。反之,腰向右轉動,右腿則為實。這樣,兩腿一虛一實的相互交替,自始至終伴隨著打拳的進行。由於分清了虛實,用力就能主次分明、有張有弛、區別對待,就能進退輕靈、松活,圓轉自如。也便於以柔克剛,化解來力。可使身體基礎穩固,經常處於端正安舒的狀態。 

  4.有助於增進身體健康。腰部的左右旋轉,可以鬆弛腹肌,牽動五臟六腑,內氣流暢,增強腎功能,刺激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特別對腰背病痛的防治有明顯作用。 

   

  二、太極拳對腰的要求 

  腰部應松、正、沉。拳論曰:「腰如車輪」、「腰如纛」。前者言其松,後者言其正。松,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鬆,從而靈活;正,就是豎起「脊梁」與尾閭保持正直;沉,是塌腰,即腰胯微微下坐,使氣沉丹田,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柔中帶剛,顯示出沉實的內勁。做到了上述這些,腰部姿勢自然正確,就可達到「身形腰頂」、「支撐八面」、「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地步。否則,如果腰不正,尾閭必不能正,既不雅觀,且易為人所制。同時,神必不能貫頂,勁力也必然不能由腰而發,也做不到周身完整。正如先師們所說:「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因此,身斜、曲腰、扭臀等均在《內家拳十四禁忌》之列。 

   

  三、練腰五要 

  要充分發揮腰部作用,須處理好五個問題: 

  第一、加強腰部柔韌性鍛鍊。這是武術的基本功,也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主要方法:1.前俯腰。兩腳並立,兩腿自然伸直。雙掌上舉,然後上體向前下俯。兩手儘量貼著地面。如可能,還可以抱抱腿。2.後仰彎曲。上體儘量向後仰,使腰部後弓。彎曲角度大小,要因人而宜。3.左右側弓。兩腳開立。以左側弓為例,左手插腰,右臂經頭頂呈弧形向左肩方向伸垂,腰部向左側屈弓。右側弓方向相反。4.轉腰(也叫甩腰)。兩腳開立,兩臂向上伸直,然後腰胯微微向左旋轉,兩臂隨勢向左、向上、向右、向下翻轉繞圈。再用同樣方法反方向旋轉、繞圈。旋轉時兩臂儘量增大繞環幅度,但應自然,不可僵直。5.轉腰雲輪。兩腳開立。原地不動,作左右雲手式數遍。6.左右擰腰轉體。兩腳並立,兩手插腰。腰胯向左後擰轉,力爭看見右腳跟,再向右後擰轉,力爭看見左腳跟。不論向哪一側擰轉,均要求身正腰直,提頂吊襠,兩腳不得移動。上述六法,都是以髖關節為軸進行的。由於活動了腰胯,增強了腰脊關節的潤滑,肌肉會更加柔韌、更有彈性,腰力也會大大提高。 

  第二,上體一定要保持端正自然。習拳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脊柱挺直。不前俯後仰、左右歪斜。無論四肢動作如何,都要做到肩與胯合,頭頂、軀幹到尾椎始終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上體正了,也就為腰正創造了條件。否則,撐不直脊梁,也就挺不起腰杆。 

  第三,腰部轉動幅度、腰力運用要適當。腰要圍繞身體縱軸線(從百會穴到會陰穴的上下一直線)轉動。以轉動輕靈自如、連貫圓活為宜。動作順暢,不致僵滯。腰部是微動關節,由5個椎骨淺平面上下連接而成。轉動幅度過大,容易造成上下椎骨連接處脫臼(錯位)或損傷韌帶。這樣,不僅會四肢無力,無法活動,也將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特別是一些老年朋友,肌肉逐漸萎縮、彈性降低,骨質疏鬆,關節韌帶發生退行性改變。因此,演練中一定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可勉強。 

  第四,腰部轉動必須與胯部、肩部轉動相隨相合。腰、胯、肩三者有呼應連承關係。腰胯上下緊密相連,運動時常常互相牽動,腰圈、胯圈並走。 

  肩與胯合是太極拳「外三合」之一。肩部也要求應隨著腰、胯一齊轉動。使兩肩、兩胯與腰齊進齊退。這樣,身體上下一起轉動,自然靈活,重心穩定,也便於內勁通過腰轉,順利地到達四肢末端。切不可單獨擰動(腰動而胯不動,或胯動而腰不動)。同時,還應與沉胯、斂臀、屈膝相結合。這樣,既有利於氣沉丹田、重心下降、上虛下實,更有利於保持腰正。 

  第五,腳步大小、拳架高低要適中、得體。腳步太大(俗稱老步)、太小對充分發揮腰部作用都不利。太小,則腰之轉動亦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和內氣下沉,也不利於攻防;太大,則進退提放不靈,容易被動失勢。拳架高低,主要看屈膝程度:屈膝程度淺,拳架就高;反之就低。如太高,邁步就小,腰之轉動亦小;太低則重心下陷,兩腿容易雙重,虛實不清,進退也就不能隨機應變。因此,演練中腳步必須舒展,在此前提下,其大小應以不過前過後、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一般以弓步時一腿屈弓、一腿自然伸直的姿勢為好。始終保持同一高度,不可忽起忽落。這樣就能塌腰落胯,轉動靈活。既有利於技擊,又有利於健身。

相關焦點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其次,腰部是整個人體主要承託部位,其支撐著人體全身的生理活動及功能,腰胯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經絡的暢通,令人體器官的供血量循環受到影響。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每一次重心的轉移,都儘量做到力從腳起,然後一節節地向上到腿、到到胯、到腰、到肩、到手。  節節貫穿看起來似乎有點難度,不過剛開始可以多體會從腳到腰的節節貫穿,放慢速度一點一點就能找到感覺了,勁力從腳到手的傳導可以放到以後再去體會。  二腰部功夫
  • 「腰功」在太極拳習練中的重要性
    但足以告誡學者「腰功」在太極拳裡它的重要性,也就將其上升為理論探討這個問題,在套路中,或推手散打、搏擊,或實戰對敵時,勢勢招招盡貫穿著腰勁,可以掂量「練習太極拳如練不到腰上,就等於不知太極拳勁理」這句話的分量,大有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著,比比既是,不知怎樣練,也就不會練,往往耗費幾多時間也是練不出腰勁來,就而導致數年功夫要功虧一簣,這樣些人雖也說得上很勤奮,練得很久卻沒有幾多長進,只得一個花架子而亦。
  • 文太極拳強身健體,武太極拳才是真正的中國功夫
    太極拳在傳統的中國功夫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很多人包括外國人都把太極拳當作中國功夫的代表。不誇張的說,太極拳確實非常厲害,尤其講究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但是現在的太極拳卻被認為是花架子,尤其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太極拳高手,在與人對打時一敗塗地,這加深了人們對太極拳的誤解。事實上太極拳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太極拳,簡稱文太極。文太極也就是今天國內外大多數人練的太極拳。包括現在所謂的太極拳高手也都是文太極。文太極主要是強身健體,對於實戰其實沒有太大用處。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太極拳功夫有沒有長進?看這些地方做到位就能判斷!
    怎麼看太極拳功夫有沒有長進?今天我們就拿陳氏太極來談談這個問題。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個部位,有著嚴格要求。所以這些地方做到位了,太極拳也就長功夫了。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太極拳是一種反常理的運動。它的很多要求是與平時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特徵不同的。譬如,如果用一顆外求、煩亂的心,去支配太極拳的形體運動,那麼,勢必不會出現一個平和、寧遠、纏綿的太極拳。因此,只有用慢去冶煉內心的急躁,才有可能真正練的是太極拳(慢只是正確習練太極拳諸多方面之一,其它方面做的不正確也不行。)。
  • 太極拳運動中「腰」的四大作用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學會放鬆,特別是松腰。那麼,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指的是什麼呢?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便可找到松腰方法!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  腰在人體中起著支撐作用,而在太極拳運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腰部鍛鍊,提高太極拳境界。
  • 太極拳的含胸拔背與松腰
    在對太極拳博大精深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感受到「大道至筒」的魅力。太極文化精深,但又樸實的讓人折服。在練習與授拳的過程中,我慢慢有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梧我不斷運用到自身修煉太極拳中,同時,我還把這樣的感悟告知跟我學拳的拳友們,沒有想到,他們都有了質的提高。
  • 太極拳 拉筋與化虛促成腰胯松空圓通
    太極拳在走架的過程中,如果腰胯沒練好,太極拳氣機是很難練就的,對身體有害無益。前輩們對此留下的文字極為經典,習修者日常走架當中不斷體會揣摩,以便更好地理解太極腰胯。日常生活中腰胯由於適應各種動作壓力,呈現了各種習慣受力的狀態,比如託、拔、挑、提、爬等動作令腰受力發生變化的狀態。託物時腰胯是繃緊,提物時腰胯是合緊,爬山時胯是往後託緊,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將腰胯從這些受力的習慣中釋放,如散步時的自然狀態,使腰胯真正放鬆,這樣是對腰胯很好的養護。
  • 太極拳必修基本功,快速提升!
    活臂太極拳練得好壞,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墜肘、坐腕、舒指、亮掌,這些通常習慣性的要領外,要特別注意把握兩點:(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順,舒展自然。(2)必須以腰帶動,不能盲目自動亂動。多動,盲動,冒失動,或不動,或快慢不勻的動,這都是錯誤的,它只有太極拳之名而無太極拳之實,關於這一點學者需要注意。四肢亂動,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隨,全體完整而動的現象。上肢鬆軟沉墜這是練下沉功夫,氣沉丹田的需要,聳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氣上浮,導致心胸緊張與「上虛下實」之道唱反調,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這種機理是淺顯易懂的。上肢臂手從武術技擊方面來看還有其特殊的功能。
  • 心得體會 聽師父談太極拳的松腰、塌胯、旋襠
    經得楊老師同意,有幸拜在楊老師門下學習太極拳。 轉眼跟隨老師學拳已經四年了。經過老師指點逐漸對太極拳有了新的認識。老師剛開始教拳的時候就說了,練拳不光走外圈,關鍵是內圈。練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走腰胯,不會走腰胯,是練不出功夫來的。那麼在練習中怎樣才能用上腰胯、用好腰胯?
  •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 太極拳套路中的核心要素
    練習太極拳套路除了始終要貫徹太極拳的身法要領外,還須把握四大核心要素,即:腰為主宰;虛實變換(動步重心定
  • 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同時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練習。要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收臀、圓襠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墜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虛實、步法輕靈、邁步如貓行;要眼隨身轉、威而不猛。  姿勢要中正圓滿,架子勿高低漂浮,動作要輕靈圓轉。
  • 談談太極拳的盤架
    【難度】★★★☆☆  太極拳的盤架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出於養生的需要而盤架,屬養生架。一種是出於力求技擊功夫而盤架,屬技擊架或稱行功架。前一種盤架其規矩要求不太嚴格,甚至可以在不出太極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隨意而行,技擊意識不強,練不出技擊功夫,目前流行的健身操式的大眾化太極拳就屬這一類型。
  • 太極拳: 這幾個部位通了,太極拳也就通了!
    腰。腰在太極拳中十分重要,拳譜說:「主宰於腰」。又說:「千變萬化,單憑腰一轉」,即身體各種姿勢完全靠腰一轉,可見腰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對這個問題,一定要好好理解。  打太極拳,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叫放鬆。所謂放鬆,就是身體任何部位都沒有僵硬的地方。
  • 松是太極拳的拳魂,腳是根,松身先松根
    太極功夫的根基是「步」。有的練家足背弓,趾抓地。楊禹廷大師循拳理深入研究後認為,腳平松落地為好。作為太極拳根基的腳,如果足背弓,趾抓地,有悖於太極拳的輕靈,也動搖了「其根在腳」、腳為太極拳之根的地位,練家要深悟這個理。腳為根基,腳要空松舒平。
  • 太極拳要懂得動胯
    ,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腰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藏於內。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胯的重要性體現在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中。
  • 太極拳:十大要領莫輕視
    意內斂就是太極拳古典著述所說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於心,並以「意氣君來骨肉臣,,作形象比喻。按現代運動學的觀點,全身神經系統皆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第四大要領:松腰開竅旋之足松腰者,腰鬆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