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之原因!

2021-02-12 宋氏國醫堂

一、中醫認為
1、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2、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3、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4、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5、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6、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溼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

下身腫脹等症狀。

2、肺區診斷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備註: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區診斷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備註: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4、肝區診斷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3)眼乾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5、脾區診斷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2)口腔潰瘍,口周、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3)皮膚鬆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秘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6、腎區診斷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2)面部易生烏雲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3)聽力下降耳鳴,腰酸,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7、生殖區診斷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


一、疼
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一種不適感覺。那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它與「痛」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先來看看漢字是如何解釋的?
我們先來看看結構。疼,外面是一個病字旁,裡邊是一個冬。怎麼理解呢?中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個字裡,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關,而病字旁,代表過寒。《黃帝內經》是這麼解釋的:「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靈樞經·刺節真邪》」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寒超過了熱,而導致了骨頭疼肉緊枯。這種感覺可以用「寒風刺骨」這個成語來形容。因此,可以理解為,由過寒引起的身體不適之感覺。
中醫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療法。因此,對於疼,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時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適,要用熱來解決。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傷、凍傷、風寒感冒等,大都與寒冷有關。

二、痛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字形結構。痛,是病字旁,裡邊是一個甬字,「甬」,什麼意思呢,路也。我們這樣可以理解痛這個字,它是由於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這個路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理解為經絡,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血管、淋巴等各種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經的問題,那這部分,大都是由於受寒涼,導致經絡堵住,經血下行不暢。那解決的方法,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
三、癢
在古字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在中醫裡,陽與人的生命關係密切。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那陽在病裡旁裡,說明什麼呢?陽氣病了,受阻了。因此,我理解,癢,實際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種臨界狀態。
什麼情況下人體會癢呢?長傷口時,人會癢,說明氣血在通達到傷口時,受到一定的阻礙,不順。人體從一股暖流,變成無數條暖流時,就會感覺癢。還有人的後背也經常會癢,也就有人發明了痒痒撓這種工具。那這種癢,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人體的陽氣在往外頂體內的溼。在頂的過程中,由於人體的經絡不是很暢通,因此,會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會癢。
對於皮膚癢,很多人都愛用激素,其實,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對人體有危害。其實,人體很有意思,當你面對癢的時候,人最愛做的事,就是撓,而這個撓的過程,其實也是疏通經絡的過程。只不過,這是在表皮。而更深層、更好的辦法,就是刮痧,讓更深層的寒溼出來。如果原來痛,現在變成癢了,其實,說明你的身體在向好的方向轉換。反之,原來癢,後來變成痛了,那就說明向壞的方向轉換。

四、酸
酸字的左邊是一個酉,右側是「夋」qūn。酉,在天幹地支中,對應的是17-19點,剛好是腎經當值。而「夋」字,意為:「行走遲緩的樣子」。所以,在人體上,基本可以理解為腎虛了。
我們身體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對吧?在中醫裡,腰為腎之府。所以,腰酸,大體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腎虛了,我們身體代謝緩慢了。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我們爬山之後,腿很容易酸,其實,這也是身體血液中乳酸堆積不易代謝的結果。而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造血,所以,還是和腎虛有關。
我覺得,酸其實和癢一樣,也是一種身體的臨界狀態,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壞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對於酸,解決的方案,就是加溫和加速,熱敷和按摩,對緩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時,枸杞也是強腎的佳品。總之,強壯你的腎,才是解決酸的根本之道。因為,你很少聽小孩說他腰酸的。因為他們一個個都是腎氣十足。



五、脹
脹是肉月旁 一個長字。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指肌肉組織不正常的擴大。它和腫基本上是同意。腫,主要是表現在外觀;而脹,經常會是外觀看不到的情況。造成脹的原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傷引起的發炎,或者捆綁造成氣血不暢。其實大都也是由於管道受阻,造成身體的代謝出了問題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經絡,解決淤堵。


六、麻
麻,也是一種病態,病字旁裡一個林。怎麼解釋這個詞呢?我們什麼情況下會感覺麻了?是不是肢體被壓的時間過長以後,導致氣血供應不上而使肌體產生不適之感。那和「林」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只能這樣理解了,「林」字為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那在中醫裡,什麼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匯聚,那到好。關鍵是加了一個「病」字旁,說明是不正常的匯聚。解決麻的方法也很簡單,解除這種不正常的壓力。這種壓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心腦血管病的人,很容易產生肢體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體器官組織中不正常匯聚引起的。
七、疲
疲,也是病字旁裡一個皮字。疲字的主義:懈怠,不起勁。皮在中醫裡是由肺主管的。而肺在中醫裡是管疏布血的,是相傅之官。疲多從外在表現出來,比如疲軟等,是看得見和摸的著的。


八、乏
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無能。缺少什麼?當然是缺少氣血啊。與疲不同,乏,多為身體內在的感覺。比如我們可以說:「我今天很乏」,這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而不能說,「我今天很疲」。如果說我很疲乏,則是指身體由外到內都打不起精神來。疲和乏都與我們氣血不足有關。解決的方法,需要綜合調理了。這與我們前面說的各種症狀相比,相對嚴重些。
總之,人體和各種不適症狀,從漢字的構成上大體可略見一斑。基本都與病字旁相關聯。而且多與寒、外傷造成的經絡不通有關。所以,《黃帝內經》之所以強調經絡,也就不言而喻了。

日常經絡 

   手神門穴: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幫助入眠,調節自律神經,改善心悸。

 

   內關穴: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治頭暈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邊:手心拇指(肺經)、中指(心包經)小指(心經)手背食指(大腸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小腸經):抒壓/解除疲勞。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後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避免「中痧」,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發危機,可讓肌膚循環改善,避免「中痧」。

 

   勞宮穴:中指及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位置大約在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腦、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無名指第一指節中點:解除掉發危機。

 

   手指的肝穴:無名指第二指節中點:解除掉發危機。

 

   百會穴:位置在頭頂,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風池穴: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髮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頭痛。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睛明穴:眼頭起點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

   攢竹穴: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魚腰穴:眉毛中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絲竹空穴:眉尾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太陽穴:眉梢與眼角之間,向後方約一指寬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耳穴中的脾、胃兩穴:針對腸胃不適、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門(位於耳上方三角窩處)、心區、內分泌及皮質下等穴:針對疲倦且睡眠品質不好。

   耳穴中的髖點、膝點及頸椎點等處:針對腰痠背痛。

 

   足三裡穴: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陰陵泉:膝蓋下方,拇指與食指由膝蓋往下,扣住脛骨兩側縫隙可壓到一凹陷處,小腿脛骨內側緣,往上推到盡頭的地方: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三陰交穴:腳內踝最高點上方約四指幅:改善失眠。

 

   陽陵泉穴:小腿外側,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頭附近:改善腿酸腿粗。

 

   湧泉穴:位於腳底人字中心,往下約1/3處的凹陷處:改善失眠。

 

      承山穴:踮起腳尖,足跟輕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現凹窩處:改善腿酸腿粗。 

 

   水分穴:肚臍上2公分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關元穴:肚臍正下方4指寬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羶中穴: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肩井穴:位於第七頸椎下與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鎖骨肩峰端)連線中點:消除肩膀酸痛,幫助入眠。




相關焦點

  • 3中醫教你疼、痛、癢、酸、脹、麻、疲之原因!
    中醫教你疼、痛、癢、酸、脹、麻、疲之原因!  4、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5、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6、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一、疼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聰、明.
    (3)聽力下降耳鳴,腰酸,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7、生殖區診斷(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談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之病症一、疼téng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一種不適感覺。那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它與「痛」又有什麼不同呢?
  • 【養生】身體酸、麻、脹、痛、疼、癢意味著什麼?
  • 中醫告訴你為什麼會出現疼、痛、癢、酸、脹、麻、這些不適症狀
    談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之病症一、疼téng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一種不適感覺。那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它與「痛」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先來看看漢字是如何解釋的?我們先來看看結構。疼,外面是一個病字旁,裡邊是一個冬。怎麼理解呢?中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個字裡,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關,而病字旁,代表過寒。
  • 中醫大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聰、明(你值得擁有)
    一、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 中醫告訴你為什麼會出現疼、痛、癢、酸、脹、麻、這些不適症狀.
    關於你的情感困惑,我想幫你解決不要等婚姻出現問題了才關注這個公眾號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你真的了解什麼是酸、麻、脹、痛等的感覺嗎?它們又按警示你哪些亞健康的狀態,需要引起重視,避免更嚴重的擴展?帶大家深入了解這些常用來形容身體不適的詞語,並揭秘它們與身體疾病的內在關聯。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
    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聰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之病證
    7、生殖區診斷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疼,外面是一個病字旁,裡邊是一個冬。怎麼理解呢?中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個字裡,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關,而病字旁,代表過寒。《黃帝內經》是這麼解釋的:「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靈樞經·刺節真邪》」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寒超過了熱,而導致了骨頭疼肉緊枯。這種感覺可以用「寒風刺骨」這個成語來形容。因此,可以理解為,由過寒引起的身體不適之感覺。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飢、餓、勞、累、聰、...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 酸、麻、脹、痛、木、癢,這六種感覺你有過嗎?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三、「脹」表明氣很足。雖然氣很充足,但不能正常循環。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或結於腹部,或結於頭部,出現肚子脹、頭脹、手指發脹等症狀。想要避免脹,就要少思慮,遇事多和朋友交流傾訴、適當發洩。再來了解一下「疼」與「痛」01 、「疼」
  • 經常有酸、麻、腫、痛、癢的感覺,是怎麼回事?分別暗示啥問題?
    有時候小毛病,比大病還折磨人,身體酸、麻、腫、痛、癢,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毛病。若能了解其中原因,對預防它們的出現是很有好處的,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藏在這些小毛病背後的原因。為什麼會酸?很多人的酸都是在腰,就是因為腎藏於腰的緣故。由於是氣血運行慢了,面對酸痛,熱敷就是很好的方法,熱敷能刺激經絡,加速氣血流動,就不酸了。麻又是怎麼回事?麻最能想到的就是血管,人的血管不好了,就會有麻木感,比如血管堵了,血液粘稠了等。老年人四肢發麻就很常見,其原因大致就是血管不好了。
  • 酸、麻、漲、癢透視人的身體狀況
    (3)聽力下降耳鳴,腰酸,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7、生殖區診斷(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關,而病字旁,代表過寒。《黃帝內經》是這麼解釋的:「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靈樞經·刺節真邪》」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寒超過了熱,而導致了骨頭疼肉緊枯。這種感覺可以用「寒風刺骨」這個成語來形容。因此,可以理解為,由過寒引起的身體不適之感覺,中醫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療法。因此,對於疼,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時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適,要用熱來解決。
  • 警惕:冷、麻、酸、脹、疼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一、經絡不通的首要感覺:疼痛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疼痛,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有莫名的疼痛,那說明的是此處經絡不通。1、疼和痛有區別!疼和痛是兩個概念,雖然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還是有些差異的。
  • 【養悝源】身體酸麻脹痛疼癢背後的秘密
    酸、麻、脹、痛、疼、癢是人身上最常見的幾種不適症狀,中醫認為,這六者的出現與人體氣血運行狀態有密切關係
  • 說說酸脹麻癢痛
    說說酸脹麻癢痛       酸、脹、麻、癢、痛是我們人體常出現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痛中又增加了一個疼,所以就變成了酸
  • 臀中肌造成諸多的疼痛,酸痛,痠、麻、脹感不適原因你找到了嗎?
    臀中肌病損所產生的病理衝動,經L4、5S1脊髓神經節段,反射引起同側膝關節遠心端的疼痛或麻、脹症狀。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無局部症狀,僅表現為患側小腿的酸脹不適感,甚至發涼、發木。需捶打或按摩方能緩解。伸膝時,小腿常有「抽筋」現象。在小腿部位按摩治療可緩解症狀。有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起步走時出現患側踝部、足跟、底部麻痛或不適感,活動後可減輕。站立過久,行路過長,又可使上述症狀加劇,出現間歇跛行症狀。在局部找不到明顯壓痛點。
  • 腿麻、脹、痛?有根神經被卡壓了
    大腿又麻又刺痛,是怎麼回事?
  • 晚上睡覺前小腿酸脹癢的不行不行的怎麼辦?
    患者問:現在晚上上床睡覺成了一種負擔,也記不清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了,晚上上床睡覺躺下了就感覺小腿裡酸脹、癢,分不清到底是肉還是骨頭,這種感覺難受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