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心理學家將幸福的概念歸納為:
享樂論——以「快樂就是幸福」為核心,認為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最終目的是得到快樂。
實現論——源自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幸福是人的自我實現」,認為幸福是人潛能的實現,更接近於人生的豐盛。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幸福的概念從注重主觀感受轉為對多維度進行定義和測量。心理學家對於「幸福」的解讀傾向於多維度的複合概念。
由此,關於如何提升幸福感,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幸福模型 PERMA理論。它更好地把幸福融入生活中,使人類有共通的語言和標準來追求、評估幸福。
▼
P=積極情緒
E=投入
R=人際關係
M=意義
A=成就
這個元素也許是與幸福最明顯的聯繫。專注於積極情緒不僅僅是微笑,這是保持樂觀並從建設性角度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能力。
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了「擴展和建構」的重要理論。即當人們體驗積極情緒時,比如愉悅、滿足、敬畏、自豪、愛,會發生很多有利於人類這個物種延續下去的事情,包括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擴展了對自身環境的認知,對別人更感到好奇,這反過來有助於構建人際關係。
無論如何,樂觀和積極對健康有很多好處。為此,我們如何區分愉悅和享受?快樂與滿足身體生存需求有關,例如口渴,飢餓和睡眠。享受來自智力的刺激和創造力。例如,當孩子完成一輛需要專心的樂高玩具車時,他們可能會對工作充滿喜悅和滿足感。
這種積極情緒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人們享受生活中的日常任務,並通過保持對最終結果的樂觀態度來堅持自己將面臨的挑戰。
滿足我們參與需求的活動會向身體注入積極的神經遞質和激素,從而增強人的幸福感。正如快樂的人們會投入到生活的各種活動中去,他們通常參與某些艱難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使得他們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覺得時間仿佛停止了。
人們會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到樂趣,無論是演奏樂器,運動,跳舞,在工作中從事有趣的項目,甚至只是業餘愛好。而恰恰就是這種參與感擴展了我們的智力、技能和情感能力。
事實上,許多上班族並沒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這將預示著生產效率低下、情緒低落、跳槽率高等現象。
與這種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現象鬥爭的一種方法便是「工作形塑(job crafting)」。這是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賈斯汀·伯格、簡·達頓和艾米·瑞澤斯尼夫斯三人聯合創造的一種練習。當我們可以直接地在工作中運用自己最重要的優勢時,便會體驗到更強的投入感。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的克裡斯·彼得森經常說,「對幸福的每一次研究,其結果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他人很重要。」
我們在促進愛情,親密關係以及與其他人之間強烈的情感和身體互動的人際關係上茁壯成長。與父母,兄弟姐妹,同齡人,同事和朋友的積極關係是整體歡樂的關鍵因素。牢固的關係還可以在需要彈性的困難時期提供支持與幫助。
Mitch Printein博士解釋了對人腦疼痛中心的研究。基本上,當我們處於孤立的危險中時,我們的疼痛中心就會被激活。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孤立是我們為了生存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
這些激活中心就像體內的火災報警器一樣,阻止人們繼續感覺到這種痛苦,並且理想情況下,幫助我們與某人或一群人重新建立社交聯繫。從神經學上講,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屬於一個群體,它使我們感到安全和受到重視,並且已經持續了數百萬年。
幸福的人們不只是生活得快樂或者積極投入生活。他們還覺得人生有意義,並且懷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更高目標。
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種形式。它可能來自於對自己孩子的愛、為他人突破障礙、擁有一項他人急需的技能並為他人服務,或者是給他人帶去希望。
有意義的人生充滿著熱情,因此,堅毅地追求值得的目標,是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興旺繁榮的重要部分。
在生活中有目標和抱負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成就感。您可以嘗試製定可實現的具體目標,而努力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就已經可以給您帶來滿足感;當您最終實現這些目標時,就會感到自豪和成就感爆棚。
研究發現,人們希望做些事情,而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對此,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想要實現成功,必須讓人們感覺自己能夠遊刃有餘、熟練掌控身邊的環境。
然而,並非所有成就都能帶給人們幸福。追求一些體現了膚淺渴望的外在目標(比如金錢和名譽),或者以別人夢想的目標為自己的追求,並不會給人們帶來滿足的成就感或幸福感。
首先,我們建議您經常參考模型的5個元素。
找到使您快樂並能使您充分參與的事物。
您甚至可以將目標設定為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挑戰自己。
著重於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並找到與他人聯繫的方式,即使起初並不自然。
找到您生活的意義,以及賦予您目標感的事物。
▼
要知道,這一模型並不是在告訴我們要做出什麼選擇或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是研究促進幸福的因素,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過上與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相稱的更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