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好像專門說什麼人,是說娘舅吧?也不對,紅事(專指嫁女結婚)娘舅是要專門請,不請不會來。白事,到娘舅家報喪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實際上這也是變相地「請」,按傳統規矩,是請娘舅來驗證去世老人是否善終。
這裡既然說的是「農村人」,那我就按農村裡的傳統介紹一下,看看「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句話,與讀者朋友當地的鄉俗鄉情相差有多大,與農村傳統習俗差距有多大,農村到底有沒有這種情況。
1、農村舊俗,「眾人眾事」的紅白喜事,都是不請自來,白事娘舅要「報」
什麼是「眾人眾事」?就是說,家裡的紅白喜事,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出工出力上,必須在眾人的協助下才能完成的事。說明白一點,就是一個家庭的事情,成為一個村子裡人要共同的事情,互相幫忙不分彼此。這種事情在農村有兩種。
第一種是建房豎排。
農村建房被稱為「千百年好事」,也稱「百年大計」,這種事自然是喜事,也就是通常說的紅事。舊時建房,我國大部分地區建的都是木結構房子。現在一些古村落,從外面看是磚屋,事實上還是以木結構為主,裡面的四排三進,是木結構的,外面三面用磚牆砌,叫封火牆。因此,從外面看,青磚青瓦,不像是木結構房子,而實際上內部結構還是以木質結構為主。比如我國著名的徽式民居,就是這樣的房子。北方傳統的大型建築也是這類似這種房子。
這種房子的修建,先要把排立起來。豎排時要幾十個勞動力,一小部分是主人請的,大部分是主動幫忙的,無論是請的還是主動來幫忙的,都不要支付工錢。一般來說,立排的那天也就是上梁的吉日。舊時習俗,要辦酒宴。
舊時,建房隨禮,不像現在,大多封紅包,那時的農村大多送米送菜和油等。事實上都是一些帶扶助性的物品,農村俗語叫「親幫親,鄰幫鄰」,我國優秀鄉村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建房送禮,一般不用回手禮。平時一些村裡鄰居鬧過矛盾,甚至相互之間不說話。在建房時送一些禮物上門,從此也就冰釋前嫌,雙方都很體面地和好。
也就因為如此,舊時農村建房豎排上梁,在很多農村都被列入「眾人眾事」,不用請,自己上門來幫忙。
現在,農村很多地方建房都用鋼筋混凝土和磚,不用豎排了。但一些農村的親戚之間的人情還是少不了。比如說,封頂的時候,親戚都會來送禮祝賀。有的農村,每建一層樓,均有親戚請建房工人的吃酒。
第二是白事。
農村逢哪家有喪事,也被納入了「眾人眾事」。 辦喪事需要很多人手幫忙,包括陪夜,大多是村裡人主動上門幫忙。只是過去幫忙是無償的,義務性的,現在農村一些發達到地方,很多已經是商業化和專業化了。比如,辦酒席都外包給專業隊伍。這種事現在的人大多比較熟悉,這裡也就不贅述了。
白事有的親戚中必須禮數要到,那就是娘舅家。舊時,報娘舅可不是報個信那麼簡單,必須要長子上門報喪,還要帶上能辦幾桌酒的酒,一般放到排行老大的舅舅家,再由舅舅組織娘舅家的人吃飯,商量奔喪的相關事宜。如果不報喪,娘舅家是不會上門的,還有可能從此就斷絕親戚間的來往。
2、紅喜事鄰居不請也自來,嫁女結婚娘舅要「請」
村裡哪家有結婚、嫁女、生小孩、做生日、做壽等這樣的喜事,作為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家族的人來說,就看人家辦不辦酒,如果辦酒,按傳統習俗,不用請,自已會上門來。一些地方稱「趕灑」,一些地方稱吃喜酒、做生日、祝壽等。直到現在很多農村都是如此,除非搬到城裡去了,或者早早搬離了家鄉,發請貼以示尊重。要是還生活在農村裡,給村裡人或者自己的家族發請帖,人家會說發請帖的人有什麼毛病,或者說是不是把村裡人得罪完了,非得請人家才會上門?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這家人先前與村裡人「老死不與人相來往」,現在自己逢喜事,想熱鬧一下,又怕沒人上門,所以就向村裡人發請帖。其實,像這種情況,即使這家人發了請帖,別人也照樣不上門來。俗語說:「人情是把鋸,你來我去」,說得文雅一點叫「禮尚往來」。
如果「紅事不請不到」專說娘舅,想想農村習俗也不對。農村紅事中要請的一般只有嫁女和結婚。按農村的規矩,嫁女叫做「接舅舅」,其實也就是說口頭告訴他們就行了,用不著發請貼,其他親戚也稱「接」。只有男子結婚,娘親舅大,必須要上門送請帖。就是現在有了電話,聯繫很方便,但上舅舅家的門送請帖,這個程序省不了,不然就是對舅舅的不恭,不請他們肯定不會來。其他親戚也必須下請貼,才符合農村傳統禮節。但村裡人和家族人是不用請得,來不來由他們自己決定,一般都會主動上門來祝賀。
其他的紅事,娘舅不請也會主動上門,比如滿月酒,一般在坐月子時就來看過了,禮也送了,辦酒時不可能不請他們來。還有生日酒、祝壽酒等,他們會主動上門來。特別是祝壽酒,娘舅一般都是離壽辰還有幾個月,就主動上門來打聽辦不辦酒,好提前做準備。在農村,一般娘舅家來祝壽是最風光的。
總而言之,「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種說法,說是「農村人」說得,很不準確的,與我國農村的傳統風俗文化不相符。就是在城鎮,這種說法也不是事實,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