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阿爾法工場研究院(ID:alpworks)作者:牛楚雲
12月18日,名創優品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2020年9月30日)。作為上市後的首份財報,名創優品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實現營收和利潤雙增長:營收20.72億元(單位下同),環比增長33.4%;毛利潤5.22億元,環比增長37.7%;按Non-IFRS,調整後的淨利潤為人民幣1.02億元,較Q2增長了140.8%。
在實體經濟受挫、全球經濟周期波動的2020年,名創優品(NYSE:MNSO)實現了營收和利潤雙增,外界對於這種增長的解讀,無外乎創新的產品設計和開發能力、卓越的供應鏈整合能力。然而穿透更深一層,名創優品的最根本的財富密碼,在於其根本性的「上遊思維」。 01 「上遊思維」的必要性 英國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多福曾在1992年做出一個預判: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進入21世紀,馬丁的預判成為了現實,供應鏈成為了企業構建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以小米為例,小米對供應商的標準是「品質高、價格低」。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小米與供應商一起參與產品設計。通過制定企業標準,將品控貫穿始終,並對工廠進行全方位評估,建立預警機制。
在供應鏈模式上,小米「縮短供應鏈長度」,找專業的代工廠為其代工,直接對接生產商與用戶,減少中間的代理商及流轉環節。布局上,小米廣撒網,以分散過度依賴某些供應商的風險。
2015年,與小米合作的國內供應商超過上百家,其中上市公司就達到了12家。隨著出貨量的增大,供應商的利潤增加,小米與供應商的關係更加牢固。此後,小米還通過投資的方式,獲得更低的價格和更穩定的供應鏈。
在實現了用戶積累和供應鏈積累後,小米開始布局生態鏈,進一步通過向上遊滲透,觸達更廣泛的下遊,以智能硬體布局物聯網,實現「人與物的連接——人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loT就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
通過對生態鏈的構建,小米打破單一形象,成為行業難以被替代的存在。
對上遊的滲透與把控,從而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可以統稱為「上遊思維」。這一商業模式逐漸為許多企業所採用,即使是網際網路平臺型公司亦不例外。
平臺型公司字節跳動為例,最初只做內容分發,不涉及內容生產。隨著公司發展、業務增長,字節跳動意識到,必須要有優質的產品內容,對內容生產者進行管理,也就是通過把控上遊,才能獲得競爭力、構建壁壘。
由此,字節推出「頭條號」,內容生態逐漸形成。實際上,字節跳動向上遊滲透的核心,同樣是介入生產過程,與生產者共同參與,從而獲得主動性。
從小米和字節的案例來看,幾乎所有企業在經歷「由小變大」的過程中,都要經歷向上遊的延伸,並實現對上遊的有效管理,讓自己獲得主動性,從而轉化為競爭力。
可以說,「上遊思維」是企業的必要策略之一。而在零售領域,貫徹「上遊思維」的企業同樣存在。 02 「上遊思維」貫穿名創優品策略 2013年,在日本旅遊的葉國富看到大量生活家居專營店,店裡的產品不僅質量好,而且設計美觀,價格便宜,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葉國富大受啟發,結合其在零售行業多年的經驗,憑藉「哎呀呀」在產品、供應鏈、渠道方面的經驗,葉國富回國後便創辦了名創優品。
從「哎呀呀」到名創優品,不變的是低價——後者仍然以「十元」為主流價格,變的是更豐富的品類、更廣泛的門店布局,以及更高的供應鏈水平。 截2020年9月,名創優品擁有超過8000個核心SKU。海量SKU的背後,由一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支撐。 名創優品從超過600家供應商採購商品。廣泛採購是為了降低依賴單一供應商的風險。據資料顯示,名創優品的單一供應商供貨比例低於10%。
在選擇供應商方面,名創優品只選最優的,諸如瑩特麗、奇華頓,服務的都是國際品牌。瑩特麗Dior、YSL、Chanel 的彩妝供應商;奇華頓則Hermes、Dior、Chanel的香水供應商。在低成本、高效率滿足品牌方生產需求方面,他們更勝一籌。
圖來自中信證券 在流程上,名創優品參與從產品設計到發貨的全部過程。在開發環節,通過對市場趨勢和潮流的把握,預估市場需求,最終下單並形成規模化採購,規模化採購的優勢在於能夠保證供應商的訂單。在合作模式上,名創優品與供應商實行買斷版權,形成獨家貨品。
另一方面,名創優品以「快速結算,不投欠款」的原則維持與供應商的長久合作關係。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應付帳款周轉天數為31.4天,與美國的Dollar Tree 30天、Seri的33天水平相當,高於Dollar Genera的48天。
名創優品這種「工廠直達門店」的模式,實際上大幅壓縮了履單時長,從而加快了庫存周轉。
不同於傳統的「備貨型生產」,名創優品的供應商根據銷售狀況「以需定產」,實現反向定製,從而減少了庫存壓力,降低庫存周轉時間。
在截至2019年6月30日和2020年的財年中,公司的平均庫存周轉時間分別為63天和78 天,低於無印良品、Dollar General和Dollar Tree。
圖來自中信證券
在上遊,名創優品形成了一套「以量制價、買斷定製、不壓貨款」的供應鏈方法論。而它不僅僅是一家「供應商友好」企業,也是一家「加盟商友好」企業。在中遊,名創優品並沒有走上大規模直營的道路,而是以加盟實現「雙贏」。 參照H&M、ZARA、優衣庫等國際品牌的模式,名創優品推行「貨品保證金制」:加盟商在一次性繳納75萬元的「保證金」後,每次入貨不再收取貨款。 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加盟商承擔了「資方」的角色,而名創優品負責門店的管理及運營。由於貨源、庫存的管理由後者承擔,為加盟商規避了庫存壓力和市場經營的風險,可謂免除後顧之憂。這種模式的回報率要高於傳統的買斷制。 在「次日分潤」的機制下,加盟商可以實現12~15個月的快速回本。而較高的收益率又提升了加盟商的合作意願,由此形成正向循環。截至今年6月,在742位零售合伙人中,有 488位加盟名創長達3年以上,佔比達到65.7%。名創優品的品牌忠誠由此可見。 在傳統的加盟模式中,由於品牌方只收取品牌使用費和負責出貨,而加盟商負責運營管理,割裂式的合作反而會導致惡性循環:加盟商因自身利益而損害品牌的長期價值。而名創優品實行的「零售合伙人制」,既把控了質量,又保證了品牌力不受損害,還能實現快速擴張,可謂一舉多得。
2015年開放加盟後,在「強管控、輕資產」的模式下,名創優品實現快速擴張。截至2020年6月30日,國內共有 2526家加盟門店。
對於名創優品來說,貨品保證金保障了公司充足的現金流——截至2020年6月30日,加盟商的貨品保證金累計達到17.7億元,幫助企業實現對上遊的反哺,讓企業聚焦產品升級及供應鏈升級。
從上遊到中遊,名創優品形成了一套方法論及有效機制,最終輻射下遊。
通過廣覆蓋、多SKU、性價比搶佔消費者心智。在消費者心中,名創優品形成了「三高三低」——高顏值,高品質,高頻率;低成本,低加價,低價格」的印象。正因如此,「偶發性消費觀」逐漸形成。
與可比的零售商或商超比,其獨特性在於,名創優品幾乎隨處可見,且品類多,而大型超市對地理位置有限定;與無印良品等相比,名創優品的優勢在於價低;與電商相比,名創優品贏在實效與購物體驗。 03 平臺型新零售公司的稀缺價值 基於對供應鏈的把控,名創優品獲得了技術、客戶、數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實現了規模擴張。名創優品將這一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複製到海外市場,再配合「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名創優品逐漸在海外市場形成勢力。
截至2020年9月30日,名創優品在全球逾85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超過4335家門店的零售網絡其中,海外市場超過1697家。
圖來自東吳證券
截至2019年,公司在全球創造了190億元人民幣GMV,在全球品牌品種零售市場中佔5.2%,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更重要的是,在「上遊思維」上形成能力溢出的企業,具備了將能力進行複製,從而改造行業的能力。
小米正是因為基於上遊的把控,實現對供應鏈的改造。「高標準取代低標準」,那些對消費者需求「視而不見」或「產品貴且差」的供應商逐一淘汰。行業產生鯰魚效應,最終走向正循環。
回顧中國實體雜貨零售市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在2013年以前,這一細分行業還是以「夫妻店」為主,顧客主要來自周邊的社區,進貨渠道較為單一,主要的供應商是當地的批發市場。
2013年以後,隨著名創優品的迅速崛起,門店選址轉移至人流密集的商業步行街、百貨、購物中心等,進貨渠道轉向產業帶工廠,供應鏈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而變化。
零售商與供應商一起參與設計、研發和定價,以更豐厚的條件促進雙方持久的合作,不僅提高了後者的積極性,更提升了零售商的競爭力。名創優品對於供應鏈的把控,打破行業原有規則和格局,提高整體效率,最終賦能行業。
實際上,小米的生態鏈就是一種「價值放大器」,被納入生態鏈的公司與小米形成優勢互補。例如,一些研發能力強但銷售能力一般的公司,小米為其提供銷售渠道、客戶群和品牌背書;那些具備銷售能力,但研發實力較弱的公司,小米能夠技術賦能。
名創優品深耕供應鏈的道理亦是如此。最近,名創優品推出的潮玩平臺TOP TOY,不僅要從上遊搶佔優質設計資源,更是孵化、培養從小到大的設計師,為其展現名創優品的評價價值,從而形成優勢互補。
由此來看,名創優品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家零售商,更是一個超級平臺。作為唯一的「平臺型新零售公司」,其稀缺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釋放。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