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投資報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30周年了。上交所的誕生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的改革開放,也對很多行業推進巨大。筆者在開發龍虎榜的過程之中,發現了二級市場舉牌事件。這批衝著股權收購的機構投資者,極大地促進了 A 股市場投資者結構體系的變化,深刻地改變了股市的投資行為和管理層的監管方式。
■文興
時間真快!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30周年了。近期採訪30周年的事情不少,除了文字之外還有電視臺的節目。是啊,30年了,回看來時路,也是對未來的期待。前段時間,上海天氣不錯,氣溫也很宜人,筆者帶著未滿兩歲的小兒連續去了幾次外灘,所拍的照片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照片的說明就是「帶小兒來看看30年前老爸工作的地方」。
照片拍攝地點就是經典的外灘,現在的浦發銀行,原上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歷史上滙豐銀行大樓,是上海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這個建築相當有名,中山東一路12號,1923年建成。造價約為1000萬銀元,相當於當年外灘所有建築物造價總和的一半,真可謂財大氣粗的大樓。大樓建築總體平面呈「回」字型,外立面採用三橫三縱結構,是外灘門面最寬、佔地最廣、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築。大樓以正大門和正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嚴格的中軸線,用簡約的手法體現尊貴的氣質,給人以堅固、穩重、典雅的視覺效果。有一句話形容這個建築是「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其實,這是英國人自誇的一句話。1865年滙豐銀行總部就在這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此樓,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進駐辦公大樓,更名為市政大樓。有了證券市場後,股市發揮作用,1999年浦發銀行通過增發收購了原滙豐總部大樓,現在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筆者工作那個階段,該大樓就是市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建築背後就是四川中路,我們租用市府機關事務管理局食堂用房,改造為申銀證券公司四川中路營業部和金都匯酒家,兩個臨街門面裡面是一家,門牌就是四川中路218號。這家證券營業部簡稱「川中」,交易席位之一是518,在中國股市早期也是赫赫有名。如今券商營業部不許做自營的,而歷史上,很多券商營業部都有自營股票的業務,「川中」名氣大就是因為自營規模很大。筆者當時即是營業部顧問也是著名諮詢公司亞商的副總,營業部隔壁的酒店金都匯就是亞商黑馬俱樂部,一個投資者股票沙龍。營業部的客戶當然也可以參加沙龍活動。這個投資者沙龍也被當時的媒體稱為上海三大沙龍之一,連監管部門負責人也來參加活動;當然,到上交所來掛牌的上市公司老總也慕名前來參加活動,與上海投資者交流。
從這裡沿外灘向北走不遠就是蘇州河上的外擺渡橋,橋西是上海大廈,集聚著外地證券公司及他們的大戶室,橋東的浦江飯店裡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當年一有風吹草動上海大廈、「黃萬國」(萬國證券黃浦營業部)和外灘的黑馬俱樂部都會有人群聚集。後來筆者離開券商,上交所也一路東進搬到浦東陸家嘴的證券大廈,也是有緣,筆者在證券大廈上交所的樓上工作了幾年。
筆者當年的技術分析專欄一直發表在《壹周投資》的封底,具有較強的影響也與當時筆者從事的工作密切相關。在從事證券諮詢工作期間,我們公司除了做投資者諮詢外,還辦刊物和報紙,每周末的報刊發行狀況及其準確地預示著股市人氣的冷暖。筆者在《亞洲證券》常年擔任主筆,寫著類似於版面社論的文章,指點江山的氣概今天想起也是噴飯。時間飛快,回望來路,那時肯定不算規範,但發展趨勢明顯。筆者與一批同好,激情滿滿,沒日沒夜的為普及投資知識、啟蒙投資理念操牢。自己辦班也與大學合作,自己辦報也與其它有刊號的媒體合作。不僅自己寫稿,也成為新中國首批電視出鏡主持人,當然也是規範投資諮詢行業後的第一批持證分析師。
發展真的很迅速,上交所誕生一步就是別人的幾百年,T+0交易、無紙化交易等,就是按當下的眼光看也是非常先進的手段。上交所的誕生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的改革開放,也對很多行業推進巨大。在券商工作時,投資者重投機,一夜暴富的機會也的確存在,研究跟蹤其它席位買賣情況的技術便應時而出,龍虎榜就是筆者當年參與的項目之一。也是在開發龍虎榜的過程之中,發現了持續一段時間並極其轟動的二級市場舉牌事件。感謝這批衝著股權收購的機構投資者,他們的入場極大地促進了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體系的變化。
機構投資者的入場,深刻地改變股市的投資行為和管理層的監管方式。當年筆者所在券商的老領導轉行去了交易所,所做的一項工作就是開發二級市場交易監管信息系統,這是上交所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裡程碑事件,其深遠影響持續至今。
說來好笑,也許有人不會相信,當年我們工作中的隨口一說,一些名詞就誕生了。股票交易中的用語最多,不提也罷。在投行業務中收購與兼併,我們先自創的短語「購併」,大家用到現在也沒有覺得是誰先這樣說的。還有「借殼」一詞,當時在實務操作中購買了上市公司控股權,但又不想持有原有的資產,這個操作的簡稱也是我們自己首創的。吃海鮮貝類時,人們吃掉貝殼裡的肉,把殼放在一邊不要了,這個舉動很形象,只要殼不要肉的「借殼」,於是一個複雜的投行業務我們只用兩個字概括了,借殼聽起來很順吧?我們首創的。
30年過去了,上交所沒有停止一路向東的腳步,在更東面的地方,浦東的世紀大道東部,新的交易大樓已經聳立起來了,發展的歷史又將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