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表示:預計元旦和春節期間,重要的民生商品的價格漲幅不大。綜上而言,雖然受到「節日效應」的影響,商品的價格會呈現上漲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只是小幅度的,不會大增。
元旦和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的消費旺季,需求量的增長必然會影響價格上的變動。但好在足夠的供給,很好地應對了這一問題。就連「二師兄」的價格也因為生豬生產供應的持續恢復,而「拒絕」價格方面的激增。
可是,即便如此,一些產品卻還是在節日到來前,就抬起了頭。2020年6月,涪陵榨菜將自己「王牌」產品的規格從原先的80g減少至現在的70g,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已經構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漲價。
的確今年年初的「黑天鵝」事件,使得涪陵榨菜的原材料青頭菜出現了價格上的上漲。對於榨菜行業而言,原材料的成本上漲了,所以價格增長也情有可原。但是拋開今年6月的漲價,涪陵榨菜其他時間段的漲價行為又該如何解釋呢?
從2008年開始,它們就已經開啟了漲價之路。當時一包70g的涪陵榨菜的零售價僅需0.5元,如今則直奔2.5元,甚至3塊。有專家說:我們吃不起榨菜了。其實更應該這樣組織語言:我們不想吃榨菜了。
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而言,涪陵榨菜更像是一款調味品。例如喝粥時,來一些調一調胃口。或者煮碗方便麵的時候,加根火腿腸和榨菜。可是如今一包涪陵榨菜的價格已經趕超袋裝方便麵的單價,誰還會繼續選購呢?
作為上市公司,涪陵榨菜自然需要定時交出「成績單」。就其取得的成績而言,我們也看到了為何涪陵榨菜要頻繁漲價12次。因為這些漲價行為,的確使其營業收入取得了不錯的進步。那麼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為何還要購買累計提價400%的涪陵榨菜呢?
那是因為不少消費者並沒有意識到涪陵榨菜在漲價,就算真的發現了,也常常理解為物價都在漲。據悉,在涪陵榨菜多達十幾次的提價行為中,其實僅有2次是完全更改價格體系的。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能夠明顯地察覺價格數字上的變化。
而其他十次左右的提價,都是和今年6月一樣的變相漲價。售價沒變但是淨含量變少了(或者其它方式),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很難發現價格上的「悄咪咪」漲價,也就使得高頻率提價的涪陵榨菜在營業收入上依舊保持不錯的發展。至少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涪陵榨菜的股價至少翻了3倍。
不僅在股市上實現了明顯的增長,營業收入的變化也不容忽視。過去十年時間,涪陵榨菜的營業收入直接從5億激增至20億,有不少時候更是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不過現在看來,很多消費者可能還是沒有意識到涪陵榨菜漲價的事情。等到大家都「如夢初醒」了,它是否還能繼續保持3倍的增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