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量子糾纏?

2022-01-15 心聲經典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1935年,薛丁格原本目的是在用這思想實驗來討論EPR弔詭(因發表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裡斯·波多爾斯基、納森·羅森而命名)。

1935年,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愛因斯坦、博士後羅森、研究員波多爾斯基合作完成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在這篇論文裡,他們詳細表述EPR佯謬,試圖借著一個思想實驗來論述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質。他們並沒有更進一步研究量子糾纏的特性。並且將這篇論文發表於5月份的《物理評論》。這是最早探討量子力學理論對於強關聯繫統所做的反直覺預測的一篇論文。EPR論文凸顯了量子糾纏的怪異性質。假設兩個量子系統相互作用,然後彼此分離,但其中任意系統都不處於明確態,則它們的量子態會疊加在一起,共同形成的量子態具有量子糾纏特性。

薛丁格閱讀完畢EPR論文之後,有很多心得感想,他用德文寫了一封信給愛因斯坦,在這封信裡,他最先使用了術語Verschränkung(他自己將之翻譯為「糾纏」),這是為了要形容在EPR思想實驗裡,兩個暫時耦合的粒子,不再耦合之後彼此之間仍舊維持的關聯。不久之後,薛丁格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對於「量子糾纏」這術語給予定義,並且研究探索相關概念。薛丁格體會到這概念的重要性,他表明,量子糾纏不只是量子力學的某個很有意思的性質,而是量子力學的特徵性質;量子糾纏在量子力學與經典思路之間做了一個完全切割。如同愛因斯坦一樣,薛丁格對於量子糾纏的概念並不滿意,因為量子糾纏似乎違反在相對論中對於信息傳遞所設定的速度極限。後來,愛因斯坦更譏諷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EPR論文很顯然地引起了眾多物理學者的興趣,啟發他們探討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但是除了這方面以外,物理學者認為這論題與現代量子力學並沒有什麼牽扯,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物理學術界並沒有特別重視這論題,也沒有發現EPR論文可能有什麼重大瑕疵。EPR論文試圖建立定域性隱變量理論來替代量子力學理論。1964年,約翰·貝爾提出論文表明,對於EPR思想實驗,量子力學的預測明顯地不同於定域性隱變量理論。概略而言,假若測量兩個粒子分別沿著不同軸向的自旋,則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量理論要強很多,貝爾不等式定性地給出這差別,做實驗應該可以偵測出這差別。因此,物理學者做了很多檢試貝爾不等式的實驗。

1972年,約翰·克勞澤與史達特·弗利曼(Stuart Freedman)首先完成這種檢試實驗。1982年,阿蘭·阿斯佩的博士論文是以這種檢試實驗為題目。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符合定域性隱變量理論的預測,因此證實定域性隱變量理論不成立。但是,每一個相關實驗都存在有漏洞,這造成了實驗的正確性遭到質疑,在作總結之前,還需要完成更多精確的實驗。

這些年來,眾多研究結果促成了應用這些超強關聯來傳遞信息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了量子密碼學的成功發展,最著名的有查理斯·貝內特(Charles Bennett)與吉勒·布拉薩(Gilles Brassard)發明的BB84協議、阿圖爾·艾克特(Artur Eckert)發明的E91協議。

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先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超過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

2018年4月25日,芬蘭阿爾託大學教授麥卡﹒習嵐帕(Mika Sillanpää)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地量子糾纏了兩個獨自震動的鼓膜。每個鼓膜的寬度只有15微米,約為頭髮的寬度,是由10個金屬鋁原子製成。通過超導微波電路,在接近絕對溫度(-273.15攝氏度)下,兩個鼓膜持續進行了約30分鐘的互動。這實驗演示出宏觀的量子糾纏。

基本概念

假設一個零自旋中性π介子衰變成一個電子與一個正電子。這兩個衰變產物各自朝著相反方向移動。電子移動到區域A,在那裡的觀察者「愛麗絲」會觀測電子沿著某特定軸向的自旋;正電子移動到區域B,在那裡的觀察者「鮑勃」也會觀測正電子沿著同樣軸向的自旋。在測量之前,這兩個糾纏粒子共同形成了零自旋的「糾纏態」 ,是兩個直積態(product state)的疊加,以狄拉克標記表示為

 

其中, 分別表示粒子的自旋為上旋或下旋。

在圓括弧內的第一項表明,電子的自旋為上旋若且唯若正電子的自旋為下旋;第二項表明,電子的自旋為下旋若且唯若正電子的自旋為上旋。兩種狀況疊加在一起,每一種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不能確定到底哪種狀況會發生,因此,電子與正電子糾纏在一起,形成糾纏態。假若不做測量,則無法知道這兩個粒子中任何一個粒子的自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這性質並不存在。這單態的兩個粒子相互反關聯,對於兩個粒子的自旋分別做測量,假若電子的自旋為上旋,則正電子的自旋為下旋,反之亦然;假若電子的自旋下旋,則正電子自旋為上旋,反之亦然。量子力學不能預測到底是哪一組數值,但是量子力學可以預言,獲得任何一組數值的概率為50%。

粒子沿著不同軸向的自旋彼此之間是不相容可觀察量,對於這些不相容可觀察量作測量必定不能同時得到明確結果,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礎理論。在經典力學裡,這基礎理論毫無意義,理論而言,任何粒子性質都可以被測量至任意準確度。貝爾定理意味著一個事實,一個已被實驗檢試的事實,即對兩個不相容可觀察量做測量得到的結果不遵守貝爾不等式。因此,基礎而言,量子糾纏是個非經典現象。 [4] 

不確定性原理的維持必須倚賴量子糾纏機制。例如,設想先前的一個零自旋中性π介子衰變案例,兩個衰變產物各自朝著相反方向移動,分別測量電子的位置與正電子的動量,假若量子糾纏機制不存在,則可借著守恆定律預測兩個粒子各自的位置與動量,這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由於量子糾纏機制,粒子的位置與動量遵守不確定性原理。

從以相對論性速度移動的兩個參考系分別測量兩個糾纏粒子的物理性質,儘管在每一個參考系,測量兩個粒子的時間順序不同,獲得的實驗數據仍舊違反貝爾不等式,仍舊能夠可靠地複製出兩個糾纏粒子的量子關聯。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量子糾纏」有多可怕?讓愛因斯坦直到去世,都無法接受它的存在 什麼是量子糾纏?+動畫演示什麼是「量子糾纏「 視頻來源:好看視頻

 關注心聲經典                    關注好大夫網站喜歡,請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量子糾纏是指量子糾纏的傳遞
    全球量子技術產業,排名第一的是法國,第二是英國,第三是日本。我們就接觸過一些,之前帶過的一個單元,東京大學,qcd實驗室裡的一位量子算法專家,和我們聊過:量子糾纏的物理與量子信息學的分布式實踐-量子糾纏是單態薛丁格方程的不確定性解,或者說是不確定性服從的哈密頓算符的歸一化導數。
  • 量子理論、量子糾纏和量子加密通信
    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都基於量子糾纏,量子會不會發生糾纏?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一提到量子,大家都是一頭霧水,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呢?有人拿它和玄理論放在一起,什麼五維,六維乃至11個維度,我認為那是數學遊戲,任何人不可能走入所謂的「11維度」,拿維度說事哪是玄學。可能你會說,這有什麼用啊,弄了個量化的抽象名詞,能有什麼意義呢?這不是抽象名詞,而是實實在在實驗。
  • 從量子糾纏的角度看世界
    本文通過引入故事介紹了量子糾纏的概念, 然後結合理性知識分析量子糾纏的前因後果,最後給出一定的猜測和量子糾纏本質與世界的聯繫。「很高興與你配對,按照量子法,我們不能再分開了噢,除非……」小熊一邊鼓搗著自己的參數一邊說。「除非什麼,快告訴我。」小丸急切地問道。仿佛它們都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在自己手上,遲早會分離。「除非我們被抓住,否則我會永遠記得你的。」小熊突然嚴肅的答道,隨後又問,「那你呢,會記得我嗎,會記很久嗎?」小丸聽完後開心的笑了起來,「你是不是傻,按照量子法,我當然會執行啊。」
  • 量子力學:量子糾纏到底糾纏什麼?怎麼纏?簡單解釋給你聽!
    然而當科學家開始探究微觀世界的時候,卻發現了宏觀世界的舊有理論大部分不適用,於是在一大批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薛丁格、海森堡等)共同努力下,量子力學被創立。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呢?讓我來介紹一下。量子力學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結構、性質,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它和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 量子糾纏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莫非他們做夢時的腦部電磁波相遇了,糾纏到一起了?說到這裡,大家腦海中肯定會冒出這樣一個通俗逼格又高的詞: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定義(百度百科):量子力學是描述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論,位置具有不確定性。由此,量子力學誕生了很多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原來。
  • 肉眼可見的量子糾纏首次實現
    ,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特性,指兩個物體的屬性相互交織,測量其中一個屬性會立即揭示另一個的狀態,即便兩者距離遙遠。但量子力學通常適用於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而不適用於人們日常所見的較大物體。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因為這個新聞的熱炒,使得「量子糾纏」這四個字再次走入公眾的視線,大家都想弄明白到底什麼是量子糾纏。但麻煩的是,要想真正嚴謹地把量子糾纏給解釋清楚,必須藉助於數學,但普通人看到數學就頭大,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廣大科普人不得不想方設法拋開數學,試圖用比喻的方法給普通人解釋清楚。
  • 量子信息科學:首次實現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文/陳根以量子信息科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不斷進步,形成了新的科學前沿。其中,量子網絡被認為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因而成為量子信息領域最重要的長遠目標之一。量子網絡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量子密鑰網絡、量子存儲網絡以及量子計算網絡三個階段。
  • 量子糾纏很好的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
  • 緣分之間,存在著神奇的「量子糾纏」
    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靈魂,即思想意識。
  • 量子糾纏很好地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量子科學,隨著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將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過程的重要資源,其長距離分發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的檢驗至關重要。這些年各國都在加緊進行量子技術研究,當然量子技術的方向和應用有很多,比如前面說的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等,為何如此重要呢?
  • 貝爾不等式 走近量子糾纏
    貝爾開始認真考察量子力學能否用局域的隱變量理論來解釋。貝爾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窺豹,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在量子論的地下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 量子糾纏:萬物有靈,皆有默契可能
    第一個是量子糾纏;第二個是時間在量子裡可以倒退。首先,科普一下。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
  • 中科大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我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聊點科技【我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本文來自新智元邀請的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任全勝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做了進一步解讀。Fisher在量子腦理論的論文中給出了多種實驗驗證方案。考慮到相關實驗的可行性,學術界或許在今年就能給出部分結論,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以下是任全勝老師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的解讀。以下是正文;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嗎?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貨幣實質上是一種讓我們彼此糾纏的量子現象
    首先,它引出了一個相關聯的問題:什麼是貨幣?就這個問題而言,普遍接受的答案源自保羅·薩繆爾森那本被奉為「聖經」一般的教科書《經濟學》,他在書中提出,貨幣是「能夠被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這些都會始於對「多少」這個簡單的詞組含義的分析,也就是拉丁語中的「量子」。貨幣量化「量子」這個詞由來已久,100 多年前我們用它來描述另一種交易——亞原子粒子的能量交換。最終它顛覆了之前對宇宙提出的最根本的假說,讓我們看到,宇宙不是一成不變的機器,而是更為複雜、更加糾纏、更有生命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