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同事A跟我說夢到老闆請吃飯,飯桌上一共A、B、C和老闆四個人。而,巧了的事就是,B和C也夢到老闆請吃飯了,與餐的人也就這四個人。不僅吃飯的人一樣,吃飯的地點都一模一樣······
純屬巧合?心有靈犀?莫非他們做夢時的腦部電磁波相遇了,糾纏到一起了?
說到這裡,大家腦海中肯定會冒出這樣一個通俗逼格又高的詞: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定義(百度百科):量子力學是描述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論,位置具有不確定性。由此,量子力學誕生了很多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原來。這些晦澀難懂的知識不是智商小於160的我等小輩能理解的,因此量子力學就成了玄乎又玄現象的背鍋俠。
而今天要說的就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或稱量子纏結,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是1935年由愛因斯坦、波爾多斯和羅森提出的一種波。簡單地說,無論相隔多遠的兩個粒子間總存在相互影響。就像世界上沒有自旋狀態一模一樣的電子,吾自旋向上,君必須自旋向下。因此,愛因斯坦更是稱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先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近年來最大的科學新聞之一就是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由深空天文事件(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引起的極其微弱的引力波。這些波可以被觀察到,是因為它們震動了幹涉儀的反射鏡,或者從原理上來講,LIGO反射鏡與原子云產生糾纏。
看到宇宙深處的量子糾纏,我們可能會想:我雖仰望天空,但是柴米油鹽才是我的日常,這和我有什麼關係?的確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一日三餐依舊到位,世界也並沒有什麼不同,也沒有在宇宙叢林中發現外星文明。但是,飯可以不吃,手機不可以沒網。而量子糾纏在革命性的量子通信上擔當重要的角兒。
2020年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將兩個截然不同的量子物體糾纏在一起。光通過中間的電子云傳播,然後落在左邊的膜上。由於與光的相互作用,原子自旋的進動和膜的振動變得量子相關。原子可用於處理量子信息,而膜或機械量子系統可存儲量子信息。
對於量子糾纏乃至量子力學,我是望塵莫及了,不敢跟各位高手過招。對於文章開頭的夢,或許是量子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