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在各年齡階段特徵是我們在了解、理解孩子的基礎,也是考試中學前心理學的重要考點,在這3年裡,幼兒心理發展有明顯的變化,每年有新的特點。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那些實驗。
一、華生的早期行為主義
1.習慣說(刺激S——R反應說)心理的本質是行為,行為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預測反應,已知反應能推斷出刺激。
2."教育萬能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否認遺傳的作用,他認為教育和環境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
二、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
1.代表實驗:斯金納箱
2.觀點: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學習的實質是建立操作(行為)和強化物之間的聯結;
3.強化是塑造行為的基礎記憶口訣:好的行為要強化,壞的行為要懲罰。正就是加,負就是減。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代表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2.主要觀點:他認為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榜樣)的行為及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因此,他強調觀察學習在行為發展中的作用。
影響因素(基本因素)
(一)客觀因素:
1.生物因素: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遺傳因素提供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基本自然物質前提
2.社會因素:環境和教育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嬰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起著主導作用
(二)主觀因素嬰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之間的矛盾,是推動嬰幼兒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
(三)主客觀因素的相互關係
四、視崖實驗
(1) 吉布森和沃克布置的"視崖"裝置
(2) 理論觀點:深度知覺是距離知覺的一種。6個月嬰兒已經有了深度知覺。"視覺懸崖"是一種測查嬰兒深度知覺的有效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