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膠其實就是自動補胎液,這是個最近這三五年流行起來的產品;在性能上不如貼片補,而優勢在於簡單易用、通俗點說就是不一定治本但能對付!甭說是電動車真空胎用這個,很多汽車廠家都會隨車送一套自補套裝,有了這個、您甚至都不用到補胎店去修復,自己的車子的輪胎啥時候漏氣了、直接使用即可!實際上補修補輪胎無非就三種方式,比如最原始的貼片修補,從幾十年前自行車時代起、我們就開始利用這種方式;後期針對沒有內胎的真空胎、產生了膠條補,因為無需將輪胎、輪轂進行分離,而直接可以在輪胎外部操作、所以這種方式逐漸被流行,要清楚一點主流的方式一定代表最便捷、但不代表最穩妥!而如今流行的就是自動補胎液,鄙人不太喜歡這種完全靠應付了事的產品,但又不能不承認自補液真是方便!
貼片補胎的優勢、劣勢,貼片補胎是最原始的補胎方式之一,從過去我們補自行車胎就利用這種方式;原理很簡單找到胎面上的漏氣點,然後在漏氣點內側(輪胎內部)進行打磨、打磨的原理在於把橡膠打出毛刺而利於與膠片黏合!這就是最穩妥的補胎方式,抗壓、耐用不過會受到一定的制約;比如施工條件、操作技巧等等,所以這種方式如今只在汽車補胎領域應用較多,其它如補自行車胎、電動車胎都途省事了,如今自行車領域真空胎也在普及!貼片補胎的劣勢在於麻煩、費力,要把貼片貼到輪胎內側,首先得拆卸掉輪胎、其次將輪胎與輪轂分離;這不像過去補自行車的內胎、也不用拆卸直接搗騰內胎找漏電即可,而真空胎是沒內胎的,所以為了方便找漏點、大部分都需要卸下車輪,還要將輪胎、輪轂分離;這就是麻煩所在了,汽車的輪胎容易卸、五顆螺絲擰下即可,而兩輪電動車、變速自行車的後輪卸下來太費勁,人家開補胎的、專業是給輪胎補胎,很可能不具備車輪的安裝、拆卸相關知識,所以很可能完成一次電動車後輪的拆裝耗時巨大,所以這種傳統的貼片式內補法逐漸的變少了!
實際上汽車領域也存在這個問題,就像早些年剛流行缺氣保用胎(防爆胎)時,因為結構特殊、所以胎壁異常的厚重堅硬,之前的拆胎器勁不夠拆不下來,所以那個時期補防爆胎有很多都是採用的膠條補,後來大家熟知了、設備升級了就恢復老方式了;所以有的時候操作難易度往往會改變施工方式,主流的方式往往具有最佳的便捷性、對施工效率提升明顯,傳統方式具有穩妥的特性,但與新方式相比較效率低、不出活,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逐漸的少見了!
膠條補的優勢在於要比貼片補更方便,簡單點說它只需要找到輪胎上漏氣點、直接在外部施工即可,而無需將輪胎、輪轂進行分離;所以從施工難度上看,膠條補要低於貼片補;不過找到了漏氣點依然存在難度,扎釘子了是比較明顯的痕跡、拔掉再在漏洞處下膠條即可,可有些細小的孔洞沒有釘子這樣的痕跡,那麼該如何判斷哪裡漏氣了?過去補有內胎的自行車我們不用卸輪子、直接扯出內胎沾水盆,哪裡冒泡、哪裡就漏氣;現在給自行車的真空胎找漏氣點也容易,車輕、輪子細,只要把車輪抬起來沾水盆即可!
可大車怎麼辦?電動車輪子寬、一般的小水盆下不去,所以想準確找到漏氣點、還是需要把車輪拆下來,之後到大號水槽力測試、準確找到漏氣點;所以此時面臨的困境其實還是輪胎拆卸的問題,雖然不用分離輪胎、輪轂了,但還是要將車輪從車上卸下來,還是那句話卸一些變自行車、兩輪電動車的後輪(驅動輪不好處置)太耽誤時間,所以逐漸的這種方式也逐漸被自補液給取代了,也不是說取代、只是有更簡單的應對手段後誰都不願意用複雜的老方式了!
上述兩種補胎方式要卸輪子、甚至要將輪胎輪轂都拆卸開,而自補液厲害在無需分開輪胎與輪轂、因為外部施工,其次連輪胎都不用拆卸掉、因為無需找漏氣點,無需找漏氣點其實就是自補液的亮點;與貼片補相比、膠條補已經方便了許多,但依然要找漏氣點、而自補液直接外部氣嘴處注入即可;其原理在於(黏合型自補液)利用含有纖維及膠粒的補胎液瞬間向破洞處排出,將破口快速堵住、當與空氣相接觸時生成具有一定可塑及彈性的膠膜,從而對破洞實現密封;這種補胎液採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對輪轂腐蝕不大(修車店一般都是用這種方式、一次10-15元左右)!
另一類補胎液是充氣型自補液,是一種白色的泡沫液體;當輪胎出現漏氣、還找不到特別明顯的漏點時(比如高速上發現輪胎漏氣、但不明顯),直接通過氣嘴注入、注入後的液體在輪胎旋轉的作用下可以均勻覆蓋輪胎內壁,當然也覆蓋到了漏點、後生成膠膜,行程對漏氣的阻隔;這種方式一般僅在汽車的自補套裝裡有提供、補胎店一般不用,這種方式簡單、但完全針對於應急使用,只適合慢漏氣、如果破口大這種方式補不住!所以上述就是幾種常見的補胎方式,貼片最麻煩、自補液最簡單、而膠條補複雜度居中,所以因為自補液操作簡單效率高、所以也就成為了補胎店的主要施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