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場與上海時間」的密集展會與活動後,京滬及長三角迎來一批看似安靜而文氣的新展覽。
在上海,程十髮美術館推出「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展出上海中國畫院已故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一批此前從未公布的陸小曼書畫與文獻亮相於「曼廬墨戲——陸小曼的藝術世界」展覽。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推出重磅的「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等120多藝術家的素描,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此外,蘇州吳中博物館即將推出「三國志文化展」,展覽既有宏觀敘事,也融入蘇州本土語境。12月,北京木木美術館將推出一場「喬治·莫蘭迪個展」,包含莫蘭迪跨度50年的創作。
上海
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17日—2021年3月21日
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第三展廳(虹橋路1398號)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佔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中的女性藝術景觀一覽無遺。這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聖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曼廬墨戲——陸小曼的藝術世界
展期:2020年11月21日—11月29日
地點:靜安區圖書館海關樓(新閘路1708號)
民國才女陸小曼從未集中出版過作品圖冊,一九四九年後也無舉辦過任何個人畫展。為彌補這樣的遺憾,「曼廬墨戲——陸小曼的藝術世界」展覽,匯集其親屬珍藏的陸小曼歷年繪畫和書法作品,以及恩師賀天健、錢瘦鐵等人的書畫作品,當時上海女子書畫會好友周煉霞、陳小翠、李秋君、龐左玉等人的書畫作品。展出的還有徐志摩、胡適、梁啓超、梁思成等人的詩詞稿件、文字稿件等。日月同輝 華夏共美——2020滬港澳臺繪畫聯展
展期:2020年11月18日—12月2日
地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作為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多年主辦的一個傳統展覽和品牌項目,「滬港澳臺繪畫聯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十餘屆,此次展覽共徵集到林曦明、汪觀清、蕭海春、楊正新、張培礎、陳鶴良、何百明、朱剛等來自滬港澳臺的85位藝術家的106幅作品參展,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視角刻畫了奮鬥在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故事,也用他們的彩筆勾勒出祖國的大好河山。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
展期: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15日
地點:上海大學博物館一層1號臨展廳(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
展覽展出精品展品16件(套),分為「人間神國」「以玉事神」「萬物有靈」以及「文明的延續」四個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與金沙文明的淵源。其中三星堆博物館藏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藏的太陽神鳥金飾皆是難得一見的珍寶。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
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張樂平(1910-1992)是中國漫畫家,13歲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了生平第一張漫畫《一豕負五千元》,諷刺當時的軍閥曹錕賄選。1930年代初期,他經常在《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表漫畫作品,逐漸成為上海漫畫界較有影響的成員之一。1945年,張樂平的漫畫《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他亦因創作了三毛形象而被稱為「三毛之父」。展覽展出張樂平的超過400件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中華藝術宮收藏的60幅《三毛從軍記》原作是第一次向公眾展出。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
展期: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地點:西岸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超過100件設計作品,時間跨度接近1個世紀,開啟自然與超自然的對話,呈現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發展歷史。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亦有部分展品來自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展覽共分為6部分,分別為自然與裝飾、碎形圖案、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珍奇屋,以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串聯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以「會動的房間」為主題,展出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近30年來的超過100件繪畫作品,以及他根據展廳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 「空間繪畫」。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
展期:2020年11月11日—2021年4月11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張大千一生酷愛荷花與梅花,在摩耶精舍種植大量珍貴的花卉品種,並經常邀請攝影師好友胡崇賢入園拍攝。展覽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這亦是此組作品在海外消失近40年後首次在中國集中呈現。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這是《日出·印象》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吶喊》。More, More, More
展期: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31日
地點: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此次展覽共分三期,呈現31位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家組合:菲亞·阿爾—瑪麗亞(Sophia Al-Maria)、藝術勞動組織(Art Labor)、塞西莉亞·本戈利亞(Cecilia Bengolea)、多拉·布多爾(Dora Budor)、郝量等人的作品。據悉,此次展覽是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中國或亞洲範圍內的首次呈現。劉韡:散場/OVER
展期: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17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出了劉韡18組作品,包括一系列最新創作的裝置、雕塑和繪畫,能看出來藝術家在2020年這個特殊時期對過去與當下社會的思考。時間劇場:翟永明文學與攝影展
展期:2020年10月19日—2021年1月17日
地點: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 · 心廳(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7樓)
「時間劇場」是一個綜合性的展覽,它呈現了詩人翟永明四十年的創作:文字的和圖像的,以及社會的。翟永明更願意稱其為「劇場」,這是因為在今天,人們的生活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表演空間,不管願不願意,人們都在各個社交頻道上表演。暗光
展期:2020年11月15日-2021年4月5日
我與博伊斯 · 趙半狄的小窩
展期:2020年11月15日-2021年3月14日
地點:昊美術館
展覽「暗光」分享了多位藝術家視角下的被遺忘、被抑制的感受;「我與博伊斯」則是昊美術館的持續項目,藝術家趙半狄在展廳中搭建了一所小窩,希望觀眾來此走動、坐下交流、相互傾訴、逃離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新黃金時代
展期:2020年11月8日-2021年3月14日
地點:藝倉美術館
展覽由英國新波普藝術家菲利浦·考爾伯特和加拿大街頭藝術家特雷弗·安德魯分別以《龍蝦大陸》與《大開眼界》作為主題,帶來「雙個展」形式的獨特呈現。在突破性地嘗試不同創作媒介及表現形式之下,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與理念也展開了不俗的隔空對話。韞玉——姜建忠師生作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21日—12月6日
地點:上海鴻美術館(上海市黃興路1818號11層)
本次展覽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姜建忠教授領銜,參展的其他藝術家還包括石至瑩、周胤辰、汪一、王蓓祺、黃菁菁、遊帥、任璐、莊婕、吳玉琴、張笛揚、莊毅,他們其中的一些也成為了老師,或成為獨立藝術家活躍在上海美術界。展出油畫作品共計50件左右。策展人何龍生。畫堂春——顧炫花鳥畫小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21日—12月6日
地點:鑑餘雅集(上海市閔行區金匯路528號6樓L002)
展覽展出上海書畫院畫師顧炫作品,以三十餘件最新創作的花鳥小品為主,以冊頁感的方式使觀眾遊走其中。顧炫的工筆畫特別注重寫生和勾線的訓練。在寫生同時也採集一些植物標本,如枯蓮蓬、荷葉、落花、枯枝等,零落在各個可見的角落。他更潛心研究花鳥的季節、品類、生長規律、文化品格,積稿數以千計。d 花卉中,他喜歡蕭瑟的蘆葦、疏枝、殘荷,也喜歡清新蓬勃的桃花與梨花。或蒼涼蘊藉或飽滿明豔,都是他所欣賞的,一如他豐富性情的兩面。一紙菸嵐:孫勇作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22日—12月30日
地點:安簃(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孫勇的山水畫充滿了濃鬱的蘇州氣質,這與他是個蘇州人有很大的關係。《滄浪亭》,《留園》,《何園》,《個園》,《寄暢園》,《網師園》……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描繪的蘇州的園林。滌塵——謝興濤書畫創作首展
展期:2020年11月21日—12月20日
地點:芊荷藝術空間(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
由熊宜敬策展的這一個展,透過近40幅作品呈現藝術家在生活步調快速的環境裡「忙裡偷閒」的創作成果,從「摹古」、「寫生」、「品茗」等題材中,揭示了「紅塵,並非俗事」的意涵。鏡與窗
展期: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25日
地點:上海華視影廊(衡山路534號)
攝影人張躍給人們帶來的看似隨手拈來的影像,呈現出獨特的視覺魅力。作為一位跨界攝影人,她的作品不是那種第一眼驚豔很吸引人,但是靜下心來看會發現有著豐富的視覺「魔力」。策展人將她的作品分為「窗」和「鏡」兩部分呈現。清風頌扇面展
展期:2020年11月19日起
地點:普陀區檔案館2樓臨展廳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誕辰,黃浦畫院、普陀區檔案館再次合作舉辦了「清風頌」扇面作品展,邀請畫家以筆抒心聲,展藝表情懷,借咫尺扇面迎黨的華誕。展覽共展出中國畫、書法及篆刻優秀扇面作品56幅。北京
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
展期: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30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6、南7展廳)
展覽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併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120餘名藝術家所創作的反映時代精神的素描作品,既有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常書鴻、蔣兆和、吳作人、艾中信、吳冠中、石魯、黃胄、顧生嶽、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等已故美術大家,又有戴澤、詹建俊、靳尚誼等當代著名藝術家。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書法篆刻藝術展暨文獻展
展期:2020年11月26日—12月6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2020年是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作為紀念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展覽將全面展示沙孟海先生在學術、藝術、教育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的成就,宣傳沙孟海先生寶貴的藝術思想和崇高的藝術精神。喬治·莫蘭迪個展
展期:2020年12月—2021年4月
地點:木木美術館798館
展覽將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1914年在義大利博洛尼亞舉辦首展,至1930-1956年間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版畫系,再到1960年代的晚期創作。該展覽將莫蘭迪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思考義大利現代藝術的發展,並在其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覆描摹以及內省的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恆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繫,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瓷器對比展
展期:2020年9月22日—12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景仁宮正殿展出第一單元,名為「紅藍相映——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瓷」;景仁宮後殿展出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分別為「五光十色——顏色釉瓷」和「色彩繽紛——各種彩瓷」。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
展期:2020年11月3日—12月5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由中國美術館聯合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十二家博物館、美術館,聚集300餘件容庚先生及其家屬歷年捐贈國家的文物。展覽既包括學者容庚先生各個時期所作書畫、篆刻作品,又包括容庚先生及家屬捐贈的青銅器、歷代書畫、叢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文房印璽以及文獻資料等,既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南宋《雲山圖》小品、董其昌行草、惲南田《花卉冊頁》等。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2月21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共展出119件(套)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是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0年10月25日起(展期2個月)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精心遴選的170餘件組出土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部分西吳壁遺址出土文物等一起,共同構成「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從不同側面呈現出以鼎為代表的禮器組合。據悉,此次展覽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公開展出。「在群山、丘陵與湖泊之間」攝影展致意中瑞建交70周年
展期:2020年11月14日—2021年1月31日
地點: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2020年中瑞建交70周年之際,由瑞士文化基金會發起的「在群山、丘陵和湖泊之間」展基於策展人何伊寧在過往兩年內在瑞士的訪問和調研,以瑞士的地理環境作為隱喻,將從地理、神話、科技和日常相關等不同維度考察與這個國家社會、文化相關的攝影和相關媒介的作品。展覽共挑選了7位活躍在國際舞臺並引領瑞士當代攝影的攝影藝術家,以及兩位曾經參與瑞士駐留項目的中國攝影家的9組作品。江蘇
《三國志》文化展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地點:吳中博物館第一特展廳
吳中博物館將在11月28日推出特展《三國志》,在蘇州這片三國故事曾經真實發生過的土地,從考古學的角度,以實物和實證文化跳脫出傳統視角中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佐證並詮釋正史資料中的三國時代,描繪出一個空前真實的英雄時代和歷史風貌。展品聚集了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四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選送的近200件文物,展品包含了壁畫、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銀器等多種品類、年代上溯至兩漢時期的出土文物。墨韻梅香——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書畫文獻展
展期:2020年11月11日-12月6日
地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星雲樓一樓美術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霖、仲麟,號雨農,又號梅庵、梅痴、玉梅花庵主,晚號清道人,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楊溪人。李瑞清在兩江師範辦學七年,致力於整頓教務、學風,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是清代碑學書派集大成的代表和現代「金石書派」的開拓者,門下弟子多有成就,如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李健、汪採白等。展覽展示了李瑞清及其師友弟子們的藝術與學術風採,藉以緬懷以李瑞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先驅者們,繼承發揚他們的優秀辦學理念和師德風範,表彰他們的美育思想和藝術成就。晉陵風雅——常州畫派精品展
龍城紀盛——《康熙南巡圖》文獻研究展
展期:展覽至2020年12月20日
地點:常州美術館
兩個展覽,或挖掘常州大運河文化基因,展示學術成果;或整合、選取常州明清以來文化、藝術名家傳世作品,二展相輔相成,是一次充分展示常州歷史文脈及古代文化藝術成就的展覽。展品中,既有惲南田及「常州畫派」書畫家的作品,也有《康熙南巡圖》。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7日
地點:吳中博物館(蘇州)
特展以南京博物院館藏的明清「吳中山水勝景」主題書畫為主要展品,那些留存在古畫裡的吳地美景,至今仍存,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被人們所熟知。沈周的《東莊圖》、文徵明的《行草遊天平山詩》等重磅級展品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
展期:2020年9月30日—12月16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覽通過梳理黃金製品歷史、追溯外來文化影響、探索古代黃金工藝,全面展示中國古代黃金的歷史。展覽匯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學術支持,並得到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餘所文博單位支持。浙江
斑斕紛呈——館藏古代漆器特展
展期:2020年10月23日起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覽共計展出87件組古代漆器,以曹其鏞先生夫婦捐贈古代漆器和近幾年收藏的漆器為主,囊括宋元以來漆器工藝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鳳凰紋橢圓盒、明黑漆嵌螺鈿花卉紋漆盒、宋元剔犀如意紋葵形盤、南宋黃漆攢地戧金雲獅紋盒等多件重器。廣州
垂範後學——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課徒稿展
展期:2020年11月10日—11月27日
地點: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自1953年廣州美術學院建校以來,中國畫學院經過近70年的發展,幾代教師奮發圖強,以關山月先生、黎雄才先生、楊之光先生為引領,建立了廣州美術學院第一套課程範本系統。展覽展出了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孫其峰、梁世雄、陳章績、林豐俗、陳振國、方楚雄、梁如潔等10位先生的課徒稿。江西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8日
地點:八大山人紀念館(南昌)
八大山人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之間雖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陰,卻有著奇妙的緣分與關聯。北京畫院選取了院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赴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展出,這是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第一次和江西觀眾見面,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河北
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1月18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
「超現實派」畫家馬克·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充滿了夢幻與神秘:總是在半空中飛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頻繁出現的擁吻的年輕情侶;取材於猶太文化中的屋頂、綠色面孔的人以及驢子;童年經驗中的馬戲團、婚禮場景與念茲在茲的抽象化故鄉……從10月9日起,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開始展出,包含《紫羅蘭公雞》、《戀人與花束》、《俄羅斯的村莊》等經典主題的創作;另有《拉·封丹寓言》、《聖經系列》和《巴黎系列》三個系列百餘幅版畫作品,共計155件作品。展覽橫跨1925年到1981年將近60年的時空,展現藝術家貫穿其一生的永恆主題——愛、鄉愁以及深植於民族特色的信仰。河北
「甘丹」風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磁州窯瓷器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等
展期:2020年11月13日起,長期陳列地點:邯鄲市博物館新館
經過長期準備和試運行,邯鄲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數萬件。新館展陳旨在以邯鄲市博物館歷年來考古發掘出土和民間徵集的珍貴歷史文物為主。邯鄲境內的響堂山石窟和涉縣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東魏、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
河南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
展期:2020年10月18日—2021年1月18日
地點:洛陽博物館
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三大石窟分別於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展覽通過「鳴沙聖跡 赫赫敦煌」、「塞上皇冠 巍巍雲岡」、「中原明珠 泱泱龍門」三個大的板塊和主題展廳,對敦煌、雲岡、龍門石窟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歷史文化、精美的藝術和數十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成果進行充分展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山西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2月20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距今5000年前後,滿天星鬥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遊聚合。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四川
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成都博物館
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在特展廳展出,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藝術家包括提香、格列柯、魯本斯、凡·戴克、洛蘭、倫勃朗、卡爾夫、德·霍赫、華託、布歇、雷諾茲、弗拉戈納爾、戈雅、透納、柯羅、畢沙羅、莫奈、雷諾瓦、高更等。重慶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八十周年展
展期:2020年10月28日—12月28日
地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展出461位藝術家,603件作品,不僅展示已載入世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同時也呈現過去八十年來在川美學科發展及教學中有著重大意義的案例。臺北
國寶聚焦
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此次換展的書畫為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她——女性形象與才藝
展期:2020年10月6日—12月2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3月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等六大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部分故宮文物遷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澳門
《春風吹又生》——何多苓藝術大展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21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本次展覽共展出何多苓先生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48件套素描及油畫作品(共91件作品,其中80餘幅作品為油畫),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也在此次展覽中出現。海外
法國
馬蒂斯,如一本小說
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暫時閉館)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為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匯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裡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後,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餘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並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美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
展期:2020年8月29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超過25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幾乎涵蓋館藏中所有的藝術類型,呈現人類5000年藝術史。英國
特納筆下的現代世界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7日(暫時閉館)
地點: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展覽展示了特納是如何在工業革命時代改變繪畫方式,更好地捕捉這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是如何用繪畫參與重大政治議題,如反對奴隸制運動,反對戰爭等。阿爾泰米西婭
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21日(暫時閉館)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展出阿爾泰米西婭(Artemisia Gentileschi)的30幅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自畫像: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展覽關注阿爾泰米西婭的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又一個展廳裡揭開阿爾泰米西婭從羅馬到佛羅倫斯、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倫敦的旅程。北極:文化與氣候
展期:2020年10月22日—2021年2月21日(暫時閉館)
地點:大英博物館
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