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貶責兩個人同樣對等彼此時會說:「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原來,自打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起,到1949年新政權成立初期,我們一直使用的是十六兩為一斤的重量單位。至於為什麼以十六兩為一斤呢?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古人是按照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外加福、祿、壽三星而設定為十六兩秤。一顆星代表一兩,星的顏色或黃或白,不能用黑色,隱喻買賣人要心底清白、童叟無欺,不能昧著良心短斤少量,否則的話,少一兩則損福,少二兩則傷祿,少三兩就要折壽了。
因此古代的商人每給顧客夠秤後,再給顧客添加一點「尖頭」上去,以圖薄利多銷,所以早先的成語是:「無商不尖」。不知始自何時,有些商販耍起了滑頭,千方百計地在秤上玩花樣:譬如大秤進,小秤出;短斤少量……小手段層出不窮,廣大顧客便借用諧音「尖」、「奸」譏諷道:「無商不奸」。久而久之,成語「無商不尖」慢慢地就變成了「無商不奸」了。
另一說法,估計是西漢武帝以來後儒牽強附會的成分大些。前十三星代表「宇宙」,《淮南子》裡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今往謂之「宙」。上有日月星「三光」,下有君父夫「三綱」也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加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空間和古、今、往三段時間,這十三星代表宇宙「大道」,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古人在地球上感覺北鬥七星是變動的。)加上「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顆星,接下來的說法跟前一種說法都是一樣的。
秤桿是「衡」,秤砣是「權」,《中庸》裡說:「執兩端,權允厥中。」權在秤桿上靈活變通以達平衡為適宜。
有則故事說,孔子在講到「男女授受不親」時,有學生懟他道:當我遇到一美女掉進井裡時,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她?若救她,違背了「男女授受不親!的禮」;若不救她,又違了見死不救的「仁」。孔子曰:「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