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泉中小·家有兒女】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

2020-12-26 騰訊網

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 林楓

我曾經的董事長是一位知名的企業家、教育家。這位已經年過七十歲的老太太現在已經退休養老,和已成為科學家的兒子定居美國。

這次回國探親時,當地縣政府特意邀請老太太給當地數千名師生、家長進行一場免費的教育報告會。

被親切稱呼劉媽媽的她,十五年前就是「中國首屆十大傑出母親」。在育兒的方法上有很多成功經驗。加上近些年來在國外定居,受先進育兒思想洗禮和不斷學習,很多育兒觀更加鮮明。

會上,她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很多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大忌,她呼籲千萬家長和教育界朋友們,一定要克制這個問題,不要將這個問題再一代代的複製給下一代。

她說: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為什麼不要發脾氣?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壞脾氣會遺傳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內心脆弱又好鬥。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壞脾氣是親子關係最強的殺傷武器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漸長。

鄰家有個小男孩非常淘氣難管,後來父親居然用繩子把他綁起來打,可這孩子並沒有被打服變乖,僅到三年級,他就徹底不上學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他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後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改變壞脾氣的方法

把發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嗎?當然不會,孩子會更牴觸寫作業。

如果你想達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如果孩子這樣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發雷霆效果好的多。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充滿暴力和訓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靜心思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爆發。

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我自己情緒管理不好,和孩子無關。

曾經做企業的時候,老太太處理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裡的想法敲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後,心中也平息了許多。

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內存空間」去幹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學會真實的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後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會經常與家人表達情緒。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麼事,被老闆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當一個人生氣、發怒時,只要給她一個有力的擁抱,並用心傾聽、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對方的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也就自然會平靜和溫和了。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被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相關焦點

  • 【朗誦】兒女安身立命,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作者:家國旺  朗讀:扎西德勒編輯:清苑竹語(ID:zhuy6666)「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百善孝為先」。兒女孝敬父母,是天職的秉承,良心的使然,使命的擔當。一個孝字,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父母在不遠遊是為孝;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是為孝;為父母洗衣做飯捶背揉肩是為孝;父母生病精心照料陪護更為孝……歷史上流傳的24孝的故事,最具典型意義的孝。無疑,這些孝都是應該傳承光大和堅守的,特別《24孝故事》中的其人其事堪稱精神典範,甚至稱得上偉大。但細細想來,這樣的孝就是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孝、最好的孝嗎?就是父母對兒女最欣慰、最期盼的孝嗎?
  • 教育孩子最大的缺陷,就是父母追求完美
    果然,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有不足的,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大部分父母就會不斷的要求孩子去努力的追求完美,讓孩子成為自己眼中的完美孩子。這樣一些話家長說著沒感覺有什麼不好的,但是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家長說的"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在做事時就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不好,會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別人,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3.
  • 《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15年後,當初看《家有兒女》的孩子們長大了,這批人在後來不約而同地追逐各類亞文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家有兒女》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又一次火了。我絲毫不懷疑2019年,每個宿舍都會有一個一邊看劉星唱rap一邊被嗆到的人。
  • VOL208夏東海式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能讓《家有兒女》再次走紅?
    為什麼14年前家喻戶曉的熱播劇《家有兒女》再次走紅呢?為什麼劇中爸爸夏東海的教育方式上了熱搜榜呢?01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看《家有兒女》,因為我覺得很搞笑,我很羨慕他們歡聲笑語的家庭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在吃飯時,劉星分餅給大家吃,「媽媽一個,我一個,爸爸一個,我一個,小雪一個我一個,小雨一個,我一個。」
  • 兒女「色難」,是對父母最大的傷害,別不知道
    「色難」,是對父母最大的傷害,別不知道。兒女們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表現,說實在的反映出子女在內心中對老人的嫌棄和不滿,並不是真心實意、心甘情願去做這一切,只是礙於倫理、道義、職責等諸多因素,不得已勉強為之的,可以說之所以能這樣就是自己心理、心態的真實和表露。因此在做事時很難做到表情自然並和顏悅色,從而出現「色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種表現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給人「甩臉子」。
  • 父母的壞脾氣,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別讓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母是海洋,孩子是小船,當父母總是情緒暴躁,就像大海上常常颳起風暴一樣,孩子這艘小船,必然會在風浪的摧殘中,留下斑斑傷痕,父母應該學會控制不良情緒,別讓孩子變成了自己壞情緒的犧牲品。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負面情緒,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
  • 黎氏八駿,成才的兒女背後站著偉大的父母
    因此,一生熱衷於「新學」事業,不僅參與了上湘五都學校的創辦,還在自己家中開設了一所中西合璧的杉溪家庭學校,既培養自己的子孫,也為十裡八鄉的親鄰培養人才,黎家子女,大部分都是在自家學堂接受了啟蒙教育。
  • 股神巴菲特,給不了兒女千萬財富?教育兒女這兩點,勝過億萬財富
    教育兒女掌握以下這兩種能力第一:獨立生活不少人可能都聽說過一個故事,清華北大的某某學生不會換乘公交車,不會洗衣,生活不能自理,最終被學校勸退,這個新聞故事可能有些浮誇,先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現在在中國大學生之中暗暗地隱藏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生活獨立問題,大部分大學生在高中時期是沒有住過校的
  • 春節過後,這群人再次被拋棄:中國式父母,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後來,父親準備去隔壁村的舅爺爺家拜年。從前天晚上起,我發現他就總在我房門外轉悠,好像有話要說,又一聲不吭。我問父親怎麼了,父親搓了搓手,又摸了摸腦袋,支支吾吾:「那個,你明天能不能送我去你舅爺爺家拜年...你要有事就算了啊?」我怔了一下。
  • 此生,父母健在,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著名作家三毛在《稻草人手記》中說,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兩個可愛的守護天使,一直默默地為他們守護著的孩子遮風擋雨,不求回報。他們的翅膀不是用來飛翔,僅僅是用來遮擋風霜,因為一直保持這樣的姿勢,直至孩子離開了他們的羽翼,他們的翅膀已經僵住了,無法再收起來。
  • 父母心兒女情
    人世間最厚重最深沉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父母的愛象山一樣厚重,象海一樣深沉,象春暉一樣溫暖,象雨露一樣甘甜。世上的父母無論是社會精英,還是草根小民,都想做一個好父母,只有做得到不到位,沒有做的好不好,正所謂: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無論是在遠方求學,還是在他鄉打工,或是客居異鄉,亦或是同居一地,父母對兒女都無時無刻不牽掛在心頭。有一個故事講得好,說有一個當兒子的不孝順自己的父母,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父母卻對自己的兒子視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
  • 2007年,父母幫楊紫推掉《家有兒女3》,楊紫:我恨死我爸我媽了
    張一山和楊紫一樣,也是童星出道,並且也是因為《家有兒女》這部劇走紅。也是在那個時候,楊紫認識了張一山。後來才發現,原來兩人也是在同一所學校讀書。楊紫拍完《家有兒女》第一部後,又接著拍了《家有兒女》第二部。
  • 15年後再看《家有兒女》,我才看懂了這部「教育啟蒙片」
    文 | 未央圖 | 《家有兒女》這幾天,B站上一個關於《家有兒女》的視頻默默地火了,彈幕上全是回憶。今年春節,這一家人一起上了北京衛視,圍坐在一起包了頓餃子,我看著他們其樂融融的樣子,也特高興。90後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小時候看覺得一個家庭能有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真熱鬧。但15年後再看才發現,原來這部劇不僅是拍給孩子看的,也是拍給家長看的。看懂了《家有兒女》,才明白一個家的樣子到底是什麼。
  • 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在,孩子安,夫妻和!
    正如莎翁說的那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幸福的詮釋,因為你我的世界不一樣,那麼對於幸福的定義也就不同。有人說,幸福是一種關於內心的感受;也有人覺得是身體無痛苦,精神沒煩惱;甚至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一種理想狀態;我覺得都沒問題,重點是你如何去看待這個問題。
  • 【板泉中小·家校聯盟】一二年級不努力,三四年級拉開差距!新學期...
    而三年級,則是道坎兒,三年級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有什麼有效對策呢?今天這篇文章,建議老師轉給有需要的家長。能夠讓家長的努力產生事半功倍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級這個階段了,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在課堂上的表現、在學校老師心目中的形象,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特點的形成。 三四年級: 孩子由依賴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強的轉型時期,會開始主動積極地接收知識,很多機智的表現,會不時地讓父母驚嘆。俗話說三年級是道坎!
  • 與楊紫同樣憑《家有兒女》成名,為什麼寧丹琳就是不火?
    說起《家有兒女》,許多人都會浮現出「夏雨、夏雪、下冰雹」的有趣事跡來。而這部劇的熱播,不僅讓飾演父母的夏東海與宋丹丹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張一山、尤浩然與楊紫,也作為第一代的「明星子女」,倍受歡迎。經過了兩季的演出,5人配合的也越發默契。
  • 《家有兒女》:完整的「家庭功能」,比完整的「家庭」更重要
    《家有兒女》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情景喜劇,裡面的小孩不僅活潑可愛,更重要的是大人也非常通情達理,完全沒有傳統家長的架子。然而,之所以他們的家庭這麼和諧友愛,不是因為他們作為重組家庭,所以什麼樣的成員都齊了,而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具備完整的"家庭功能",可以說,這樣的前提條件比完整的家庭更加重要。
  • 【連載24】克制壞脾氣不能光靠「忍」,擺脫壞脾氣原來很簡單(沒脾氣才能有教育)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正能量。怎樣認識自己脾氣的由來,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本文說得太好。關於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最近還在看美國馬卡姆博士寫的《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對於情緒經常失控的父母來說,非常有幫助,唯一不滿意的是翻譯過來的書讀起來快感不夠,我這英語六級水平給女兒講講原版繪本問題不大,自己啃大部頭的英文原版書還是心有餘力不足呢。
  • 下一站是幸福:兒女的擇偶觀,源於青春期父母的滲透
    文|張泠家有兒女,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然而,當婚當嫁的兒女,有幾個不讓父母為其婚事操心?操心就罷了,偏偏這婚姻大事,往往難以讓老的小的皆可心可意。由此還常常引發家庭矛盾,以至於原生家庭成員之間出現裂痕。追溯其「相不中」「看不上」的原因,無非是家境、工作、顏值、品行等幾個方面。
  • 楊紫當年拒演《家有兒女3》真實原因很無奈,表示當時因此恨父母
    楊紫是童星出道,當年的一部《家有兒女》讓楊紫張一山和尤浩然三位小童星走紅,而今發展最好的就是楊紫了,她已經成為了當紅小花,收視率女王,楊紫出演的劇都是很受歡迎的,她的國民度也很高,而國民度之所以那麼高,其實還得感謝小雪這個角色當時和張一山都在一個學校的楊紫被挑選出來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