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2021-01-08 母嬰參考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看見婆婆一把從女兒懷裡搶走玩具的那一刻,楠感覺怒火中燒……

孩子不懂分享,是沒教養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女兒有一件很寶貴的兔子玩偶,她十分喜歡。

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

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楠楠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站在那不說話,楠楠正準備開口說話,婆婆小聲說道:「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再說人家是客人。」因此,楠楠便將要說的話憋了回去。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吃完午飯,親戚帶著孩子正準備走,可那小孩子依舊不願放開玩偶,並要將其帶回家,親戚不同意,小孩便在地上撒潑打滾,可沒想到婆婆說道:「這玩具也不值什麼錢,孩子想要就帶回去吧。」

聽到這裡,楠楠徹底生氣了,明明女兒十分珍惜這個玩偶,婆婆卻強迫他分享,於是楠楠對女兒說道:「這個玩偶別人都不能決定它的去留,如果你願意分享給別人,就讓他們帶回去,如果不想送給別人,就去要回來,因為這原本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女兒像是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婆婆則怨怪楠楠,沒有將孩子教育好,覺得孩子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

生活中,不少父母會強迫孩子「大方」地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分給其他小孩,若是反抗,就被指責和沒有教養,其實並非如此。

有兩件事≠沒教養

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或許等娃長大後能給你們驚喜——

第一件事:學會拒絕

如今很多人都不懂得該如何拒絕別人,導致自己只能默默承受不合理的要求。從而處在一邊受欺負一邊又悔恨自己太膽小的無力感中。

心理學家表明:即使別人的要求超過自己的承受範圍,但依舊不敢拒絕人往往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的價值立足點,而且希望通過討好別人的方式來看到自己的價值。

而討好型人格往往來源於從小沒有建立起權力意識和邊界意識。

分享是對的,但孩子也擁有不分享的權利。

當父母強迫他們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或者做不願意做的事時,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讓其失去物權意識。

讓他們認為即使是自己的東西,也沒有選擇的權利,對於未來人格健全有很大影響。

第二件事:捍衛自己的權利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擁有其所支配的能力,即使是父母也無權隨意支配,若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告知別人的要求而違心丟掉自己的權利,長大後,很難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被人所重視。

試問一下,如果拿回自己的物件,捍衛自己的權利,就會稱為「沒教養」,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被稱為「沒教養的呢?

所以,家長們要明白,人情和面子固然重要,但教會孩子學會捍衛自己的權利更重要。

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其語言、行為和想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正比如上文所說家長若是覺得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這種武斷的方式無疑會影響娃的未來。

幸孕姐推薦的這套書共有三冊,幫助父母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方式妥當, 相信孩子都會是優秀的。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作為父母,首先應該了解自家娃,並改變不當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的個性和特點採取適當的教育方法,並給他們做好表率,比如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捍衛自己的權利等。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本書是圍繞「如何說」「怎麼聽」兩個主題展開,用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並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操作的建議,幫助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能順利進行,從而實現教育的無障礙。

《正面管教: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書本通過剖析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根據具體的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法,讓媽媽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全套共3本,只需不到30塊錢,相當於一本書只需10元錢即可,家長可以讀一讀,從中找到、實用、管用的育兒方法。

相關焦點

  • 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
    小孩有些行為外人會不好意思明說,但「沒教養」娃有4種表現,父母要有數。孩子沒教養有4種表現,父母要早發現早糾正,才不會毀了娃1、自私孩子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已達到難以置信的程度。家中有好吃的東西,或者有好玩的,都會馬上想到孩子,第一時間讓孩子先吃,或者先玩。小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會把自己的「優先權」放在首位,認為什麼事都應該讓他們先做。這樣的孩子被家裡人慣壞了,到了社會上之後,怎麼能立足呢?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上熱搜:從小被鼓勵的孩子,長大後有多優秀?
    當楊迪陷入對自我的懷疑中時,媽媽也一直在背後支持他,肯定他,很認真的對他說「你很好,你很棒!」  毋庸置疑,在楊迪身上鼓勵式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父母給了楊迪足夠的成長空間,父母的鼓勵為他建立起了牢固的心理防線,在被全網拿他的「醜」來做文章時,他也毫不放在心上,一直自信滿滿,正直樂觀。
  • 孩子「沒教養」的4種表現,外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裡有數
    無論你的孩子多麼優秀,如果他不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那麼他將無法立足於社會。假使小孩平時有這四種表現,會讓旁人覺得很沒家教,即使不說,父母也應該心中有數,要及時改正,否則長大後很容易長偏。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1、不尊重他人許多孩子都是我行我素,輕視別人的感受,甚至在別人傷心的時候,還說一些更傷人的話。
  • 「沒教養」的娃有5個共同特點,外人不會輕易說,家長可得有數
    「後一類孩子」也可以稱為缺乏教養,這麼一說可能有的家長會不高興,但是「忠言逆耳」雖然話不好聽,但是本質是為了孩子好。幫媽希望家長們也醒一醒,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的一些行為外人不會輕易說,但「沒教養」的娃都有5種表現,家長要心中有數。可以對照一下自家孩子的情況來評估一下。
  • 男孩被扇耳光後自殺!不想娃脆弱不堪,這幾件事勸你7歲前快做!_挫折
    原標題:男孩被扇耳光後自殺!不想娃脆弱不堪,這幾件事勸你7歲前快做! 一轉眼,距2021年,只剩十幾天。 科大大知道今年大家過得多多少少都有點艱難,年初不斷增加的死亡人數,到處都是失業裁員的消息......
  • 隔代教養的那些事你有嗎?
    在傳統觀念裡,老人們有著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願意花時間在孫輩身上。但是不少祖輩又特別溺愛孩子,尤其是現實中的「隔代親」存在著不少誤區,更由於兩代人的教養理念不一致,導致家庭矛盾逐漸上升為不可躲避的社會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隔代教養這個話題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隔代教養有利也有弊。
  • 寶媽帶娃參加同學婚宴,回家後被集體拉黑:沒教養的孩子惹人厭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她找到了一個經常碰面,關係也比較好的閨蜜詢問緣由,閨蜜告訴她,她兒子在婚宴現場的表現讓大家比較反感,更沒想到她成了個"熊家長",之後有什麼聚會也不想再拉她參加了。 得知自己被拉黑的原因,小麗覺得很意外,還和閨蜜吐槽這些同學過於小氣,和一個孩子較真,閨蜜聽完也就沒再多說什麼。
  • 看你的孩子,覺得你很沒教養
    人品即教養,一位沒教養的小孩背後,可能是一家子的素質問題。03父母的飯局我都會去參加,我很喜歡留意飯局上面的小孩,然後問起父母有關那家人的生活。當然,人生有很多例外跟無可避免的變故,我說的只不過是大概率的罷了。多數在父母懂得教育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能他們會調皮,把飯吃得臉上都是,也會哇哇大哭,但當爸媽哄著,大多還是乖乖地繼續坐著,就算小臉上帶著委屈,但也憋著不哭。可能回家會大哭一場,但在有外人面前卻會抑制。
  • 父母越沒本事,越愛在孩子面前計較這「3件事」,無形之中傷了娃
    沒本事的父母總是把自己未了的心願強加於孩子,卻從來不考慮孩子累不累、快樂不快樂。01父母越沒本事,越愛在孩子面前斤斤計較,無形之中傷了娃爸爸說:「有家不住,非要多花一筆住宿費,嫌家裡錢太多了嗎?」媽媽說:「你住校就能保證好好學習嗎?真是翅膀硬了,爸媽都管不了你!」 對此,小蘇只想儘快長大,早點離開這個家庭。父母自己沒本事,而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凡孩子做不到令自己滿意,就不斷指責、抱怨,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但是什麼都管也不行,可能限制孩子的成長。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孩子三歲後,父母再做這件事就晚了
    當然,這些事件背後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惡魔」的父母總是心存僥倖:「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就沒問題了。」如果你也不希望讓悲劇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話,不妨花3分鐘接著看,讓我們努力將孩子培養成「天使」。他把曾經偷東西、逃學、抽菸的孩子培養成了耶魯、斯坦福、加州等名校學子你好,我是黑幼龍。很多人找我請教帶娃方法,是因為我有4個特別優秀的孩子。
  • 地鐵上一男孩對奶奶破口大罵,孩子有教養和缺教養,差別有多大?
    你給我起來!!」乘客見狀勸阻道:「小朋友你哪個學校的?你做的讓大家都看不慣,你知道嗎,哪有這樣給大人說話的小朋友,你這樣做不對」熊孩子邊嘟囔「臭學校」,邊指責乘客道:「幹你的事去,不要管我」!02有教養的人,不僅能贏得他人的歡迎與青睞,還能幫助自己拓寬社交圈,從而更容易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反之缺教養的人,不僅讓人心生厭煩,還會讓人質疑其父母的品行,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你的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沒教養!
  • 「娃興許不是臉大,只是頭扁」,育兒這件事做不好,孩子可能變醜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說起娃的顏值,我們都知道會遺傳自父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帶娃過程中有些看起不起眼的行為,可能會永久改變孩子的容貌,影響娃的顏值。比如給娃睡頭型。不信你偷偷摸摸自己的後腦勺,感受一下的它的形狀。如果是飽滿的圓形,那麼恭喜你,你的顏值得到了父母的真傳。如果是扁扁的,那麼抱歉,你可能沒得到多少父母的「真傳」。人與人的差距,有時候就差在一個後腦勺我這不是危言聳聽,說的是事實。
  • 孩子最怕父母做的9件事,每件都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做過幾件?
    寶寶是父母的心頭肉,同樣,父母也是寶寶最親近、最為依賴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寶寶,而且寶寶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也弱,如果父母不注意,無意中做了些讓寶寶感到害怕的事情,會嚴重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甚至在寶寶長大後依然留有陰影。
  • 家有愛頂嘴和不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可能會不同,父母別大意
    今年的母親節、父親節已經過去了,生兒育女"你把我養大,我陪你變老"這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動聽的情話了,但是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父母陪著孩子長大,中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酸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生活的壓力已經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沒孩子之前,生活富裕,生活開心快樂,有了孩子之後,脾氣暴躁,愛發火,這些都是孩子來到這個家庭之後,所出現的問題。
  • 請把勺子還給孩子!吃飯方式與娃的獨立人格有關,別再做坑娃父母
    於是在這些餵飯的標配理由下,父母餵飯就成了「被迫養成」的習慣,可「餵飯」看起來事小,但是其對於孩子的成長產生的影響卻不小。寶媽餵飯成習慣,孩子上學後被質疑性格缺陷,長大後被罵「媽寶男」朋友小宇又失戀了,眼見著要奔三了,這讓他很受打擊。
  • 小時候「逼」孩子做這4件事,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
    但學習這件事,僅有興趣是不夠的。多多也有不想練琴的時候。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父母逼一把,未來總是有驚喜的。
  • 這5個好習慣,父母要狠心「逼」孩子養成,娃長大會感謝你一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內心都渴望的事情,細節決定成敗,比起聰明的頭腦,好的習慣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時間積累而成,在小時候規範好自己的行為,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父母要注意從小監督好孩子,並做好帶頭作用。
  • 9歲女孩跳樓:孩子,當你長大後,沒人會在乎你寫不完一篇作文
    當你長大後,沒人會在乎你寫不完一篇作文因為寫錯一個字、一個單詞、一道數學題,多少家庭爆發過「雞飛狗跳」的大戰。有一位爸爸的育兒經,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發。他這麼跟女兒說:你知道嗎,將來你長大了,到公司裡邊去工作,你的同事、你的老闆,不會有任何人在乎你小學四年級的某次考試是考59分還是考95分,這件事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