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看見婆婆一把從女兒懷裡搶走玩具的那一刻,楠感覺怒火中燒……
孩子不懂分享,是沒教養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女兒有一件很寶貴的兔子玩偶,她十分喜歡。
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
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楠楠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站在那不說話,楠楠正準備開口說話,婆婆小聲說道:「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再說人家是客人。」因此,楠楠便將要說的話憋了回去。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吃完午飯,親戚帶著孩子正準備走,可那小孩子依舊不願放開玩偶,並要將其帶回家,親戚不同意,小孩便在地上撒潑打滾,可沒想到婆婆說道:「這玩具也不值什麼錢,孩子想要就帶回去吧。」
聽到這裡,楠楠徹底生氣了,明明女兒十分珍惜這個玩偶,婆婆卻強迫他分享,於是楠楠對女兒說道:「這個玩偶別人都不能決定它的去留,如果你願意分享給別人,就讓他們帶回去,如果不想送給別人,就去要回來,因為這原本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女兒像是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婆婆則怨怪楠楠,沒有將孩子教育好,覺得孩子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
生活中,不少父母會強迫孩子「大方」地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分給其他小孩,若是反抗,就被指責和沒有教養,其實並非如此。
有兩件事≠沒教養
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或許等娃長大後能給你們驚喜——
第一件事:學會拒絕
如今很多人都不懂得該如何拒絕別人,導致自己只能默默承受不合理的要求。從而處在一邊受欺負一邊又悔恨自己太膽小的無力感中。
心理學家表明:即使別人的要求超過自己的承受範圍,但依舊不敢拒絕人往往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的價值立足點,而且希望通過討好別人的方式來看到自己的價值。
而討好型人格往往來源於從小沒有建立起權力意識和邊界意識。
分享是對的,但孩子也擁有不分享的權利。
當父母強迫他們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或者做不願意做的事時,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讓其失去物權意識。
讓他們認為即使是自己的東西,也沒有選擇的權利,對於未來人格健全有很大影響。
第二件事:捍衛自己的權利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擁有其所支配的能力,即使是父母也無權隨意支配,若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告知別人的要求而違心丟掉自己的權利,長大後,很難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被人所重視。
試問一下,如果拿回自己的物件,捍衛自己的權利,就會稱為「沒教養」,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被稱為「沒教養的呢?
所以,家長們要明白,人情和面子固然重要,但教會孩子學會捍衛自己的權利更重要。
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其語言、行為和想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正比如上文所說家長若是覺得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這種武斷的方式無疑會影響娃的未來。
幸孕姐推薦的這套書共有三冊,幫助父母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方式妥當, 相信孩子都會是優秀的。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作為父母,首先應該了解自家娃,並改變不當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的個性和特點採取適當的教育方法,並給他們做好表率,比如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捍衛自己的權利等。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本書是圍繞「如何說」「怎麼聽」兩個主題展開,用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並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操作的建議,幫助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能順利進行,從而實現教育的無障礙。
《正面管教: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書本通過剖析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根據具體的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法,讓媽媽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全套共3本,只需不到30塊錢,相當於一本書只需10元錢即可,家長可以讀一讀,從中找到、實用、管用的育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