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據說只要上李玫瑾教授的課,必定座無虛席。而在學校之外,她也經常開講座,參加一些訪談節目。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個觀點:「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但是什麼都管也不行,可能限制孩子的成長。
所以就有了「兩不管,三不管」原則
兩不管
1. 孩子心裡能夠承受的事情不管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一點小的挫折,通過哭鬧撒嬌之後,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安慰孩子,或是讓孩子放棄嘗試。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心累承受能力弱,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就會逃避退縮,很難有太大的進步空間。
在孩子遇到挫敗時,如果在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家長就不要過多地安撫孩子,讓孩子獨自面對,感受挫折。家長可以在一旁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會更加勇敢堅強。
2. 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保護,覺得年幼的孩子自己做事的速度太慢,比如穿衣服、穿鞋子、打掃房間。家長都會代替孩子完成,但是這樣只會打壓孩子獨立自主的積極性,孩子無法單獨完成自己的事情,長大後很難學會照顧自己,久而久之會成為"啃老族"。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盛飯、自己洗碗、自己疊被子、自己洗衣服。孩子在勞動之中,不但鍛鍊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也體會到了生活的來之不易和父母的艱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獨立,也更懂得感恩。
三不慣
1. 孩子撒謊不能慣
一些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擔心被父母責罵,就會撒謊推卸責任。這樣的孩子沒有責任感,也沒有擔當。今後撒謊成性,遇到點困難就推卸責任,對於家庭甚至社會造成極大威脅。
所以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罪惡」的小火苗掐滅在萌芽中。
2. 孩子沒禮貌不能慣
講禮貌是立身之本,沒禮貌的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說髒話,對長輩也不尊敬。如果家長不及時管教,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今後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也不招人待見。而且這樣的孩子情商低,影響深遠。
3. 孩子不遵守規矩不能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正方圓」,但是很多孩子心中還沒有規矩意識,做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不會衡量自己的行為後果,今後在社會上很容易"誤入歧途"。
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懂規矩、守規矩等一系列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來孩子才會更有出息。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
這套書針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旨在解決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卑、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禮貌涵養、學會分享。
並且是中英雙語的繪本,每一頁都會有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標註,對於啟發孩子英語思維也有很大的幫助。
一套繪本共有十個主題,教會了孩子禮貌、分享、自立、自律、情緒管理、生活中的好習慣、和人相處等等。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精美的插圖,吸引孩子注意力。培養孩子強大內心,在3歲之前可以用作親子共讀,增進親子關係的發展。在孩子3-6歲可以作為培養孩子好情緒、好性格的繪本書。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