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2020-12-14 歷史國學智慧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據說只要上李玫瑾教授的課,必定座無虛席。而在學校之外,她也經常開講座,參加一些訪談節目。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個觀點:「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但是什麼都管也不行,可能限制孩子的成長

所以就有了「兩不管,三不管」原則

兩不管

1. 孩子心裡能夠承受的事情不管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一點小的挫折,通過哭鬧撒嬌之後,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安慰孩子,或是讓孩子放棄嘗試。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心累承受能力弱,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就會逃避退縮,很難有太大的進步空間。

在孩子遇到挫敗時,如果在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家長就不要過多地安撫孩子,讓孩子獨自面對,感受挫折。家長可以在一旁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會更加勇敢堅強。

2. 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保護,覺得年幼的孩子自己做事的速度太慢,比如穿衣服、穿鞋子、打掃房間。家長都會代替孩子完成,但是這樣只會打壓孩子獨立自主的積極性,孩子無法單獨完成自己的事情,長大後很難學會照顧自己,久而久之會成為"啃老族"。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盛飯、自己洗碗、自己疊被子、自己洗衣服。孩子在勞動之中,不但鍛鍊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也體會到了生活的來之不易和父母的艱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獨立,也更懂得感恩。

三不慣

1. 孩子撒謊不能慣

一些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擔心被父母責罵,就會撒謊推卸責任。這樣的孩子沒有責任感,也沒有擔當。今後撒謊成性,遇到點困難就推卸責任,對於家庭甚至社會造成極大威脅。

所以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罪惡」的小火苗掐滅在萌芽中。

2. 孩子沒禮貌不能慣

講禮貌是立身之本,沒禮貌的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說髒話,對長輩也不尊敬。如果家長不及時管教,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今後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也不招人待見。而且這樣的孩子情商低,影響深遠。

3. 孩子不遵守規矩不能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正方圓」,但是很多孩子心中還沒有規矩意識,做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不會衡量自己的行為後果,今後在社會上很容易"誤入歧途"。

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懂規矩、守規矩等一系列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來孩子才會更有出息。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

這套書針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旨在解決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卑、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禮貌涵養、學會分享。

並且是中英雙語的繪本,每一頁都會有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標註,對於啟發孩子英語思維也有很大的幫助。

一套繪本共有十個主題,教會了孩子禮貌、分享、自立、自律、情緒管理、生活中的好習慣、和人相處等等。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精美的插圖,吸引孩子注意力。培養孩子強大內心,在3歲之前可以用作親子共讀,增進親子關係的發展。在孩子3-6歲可以作為培養孩子好情緒、好性格的繪本書。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要「三不慣,兩不管」,父母可以更省心,孩子也能成大器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關鍵時期,在這些關鍵期父母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定能幫助孩子成大器。在談到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說:「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男孩子怎麼教育,長大之後才會更有出息,有兒子的父母都該看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當父母的,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尤其是有兒子的家長,很多家長對待女兒的期望沒有那麼的大,但是對待兒子的期望卻非常大,而且決定大多數父母還覺得教育男孩子比教育女孩子要難上好幾倍,關於男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讓當父母的非常頭疼,很多父母表示
  • 別再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了,想養出好孩子,試試「三不慣兩不管」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都會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以為這樣就能養出好孩子,結果孩子在自己的掏心掏肺下,卻變得沒心沒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父親對兒子「掏心掏肺」,兒子卻不知感恩,為啥會養出白眼狼孩子?父親為了兒子沒有再婚,努力地工作賺錢培養兒子,可以說對兒子完全掏心掏肺,轉眼間兒子已經上大學,考慮到兒子在一線城市上大學,開銷比較大,於是爸爸每個月給兒子三千生活費,爸爸一個月工資也就六千塊。
  • 李玫瑾教授支招,想要孩子少走彎路,牢記口訣「2不管3不慣」
    著名的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如果想讓孩子少走彎路,要牢記口訣兩不管,三不慣。 何為兩不管呢? 第1個不管孩子,是為了讓他學會獨立 家庭是孩子溫暖的港灣,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挫折都能夠有所依靠。但是當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時候,無法學會獨立,他們又怎麼能夠揚帆遠行呢? 因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當中能不管孩子就不管孩子,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 教育孩子懂得「三不慣兩管」,孩子能少走很多彎路,將來會感謝你
    根據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的研究,他們認為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也應該抓住孩子成長重要的階段,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教育引導,而在這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三不慣兩管」。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事情是這樣的,女兒有一件很寶貴的兔子玩偶,她十分喜歡。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 為啥班裡第1名,大多不是最有出息的娃?「第10名效應」了解一下
    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父母都覺得那肯定是要考到班級第一名最好了。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自然而然就覺得上學時成績第一名的孩子,長大以後最有出息。但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班裡最有出息的娃,大多不是第一第二名!
  • 教養孩子要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成大器,父母也省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許多個大大小小的關鍵時期,抓住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對孩子施以科學高效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才會更加的健康。初為人父人母的新年輕一代比比皆是,沒有育兒經驗更沒有教育理念,邊養孩子邊學育兒成了父母的常態,一旦教育不當,就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佛系父母帶娃睡覺,一家四口的睡姿引發熱議,網友:父母是真愛
    這個詞用在高人身上,那是超脫;放在帶娃的父母人身上,會怎麼樣呢?面對帶娃隨時可能飆升的「火氣」, 「佛系帶娃」確實很有用,家長們可以省心省力省精神。但是,佛系帶娃,真的靠譜嗎?父母帶娃睡覺只顧自己不管娃,網友感慨:佛系父母無疑前段時間有一對佛系父母因為帶娃睡覺的一組圖片被傳到網絡上走紅了,這些圖片記錄了一家四口在床上睡覺的種種表現,因為父母只顧自己不顧孩子的行為引發了網友的爭議。
  • 孩子身上有這4種跡象,暗示你把孩子養得特別好,長大會很有出息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是否會大有作為,其實在青春期之前就能看出來。兒童每一次行為的背後,都是他們成長的一種表現,希望你在孩子身上找到更多的優點。假如您的孩子出現以下這些跡象,說明您把孩子養育得很好,長大後可能更有成就。
  • 娃長大後有沒有出息,幼兒園時期就有所表現,2個特徵很明顯
    一個孩子長大後,適不適合讀書,有沒有出息,在幼兒園的時候或許就能看出來朋友做了很多年的幼兒園老師,她說,一個孩子長大以後學習成就好不好,其實很容易看出來,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假設。我很疑惑,問她是怎麼看出來的,她給我講了一個例子:她說在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課間大家都在很愉快的玩耍,等到上課鈴響了,有一部分小朋友很快的就回到教室做好,等老師過來上課,而有一些小朋友還要在外逗留玩耍,等到老師去把他們領回教室才願意回來。
  • 這3類孩子看似「聰穎」,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別盲目高興
    但聰明也是有區別的,有的人是「大智慧」,而有的人是「小聰明」,而小聰明的孩子,需要家長及時糾正,下面這3類孩子看似「聰穎」,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別盲目高興,而是要及時引導。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只是動嘴不行動時,一定要及時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要做到言行一致。二、佔便宜沒夠,吃虧難受很多孩子從小就古靈精怪,心眼很多,總是愛佔「小便宜」,不願意吃虧,這類孩子看似聰明,其實長大後很難有出息,不僅如此,長此以往,還會讓自己的人緣越混越差。
  • 孩子犯錯,情緒化父母對娃影響有多大?別讓你的情緒阻礙孩子成長
    孩子不犯錯怎麼能長大?孩子只有犯過錯才能總結出經驗,等到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才能知道該怎麼做!可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待孩子總是太嚴格,孩子一犯錯家長就忍受不了,總是情不自禁地對孩子發脾氣,家長以為這樣孩子就不犯錯了,其實不然。
  • 越沒本事的爸爸,越愛對孩子說「這幾句話」,孩子長大難有出息
    ,導致孩子將來長大之後可能會難有出息。 其實有一些話爸爸是不能對孩子說的,如果時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負不起應該負的責任,就非常容易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孩子成年後沒出息。 爸爸愛說哪些話會影響到孩子,導致孩子長大難有出息呢?
  • 哈佛教育家:家有男孩,父親若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只要有了娃,男孩女孩都一樣開心,不是嗎?不得不說,希望孩子能成為棟梁之材,以後長大有出息,也不是隨便能做到的。還要在孩子小時候,開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孩子遇到事情要有擔當,自信,遇事不畏懼,勇敢的面對。放眼望去,現在媒體上出現的硬漢形象,越來越少了。
  • 李玫瑾: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
    對於兒童的教育,每個家長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有些父母認為「窮養子,富養女」的兒童會有出息,另一些則認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從小就要注重培養。李玫瑾: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是很有說服力的,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她比較熟悉,我也經常會看她的講座,她在育兒方面是很有造詣的,她認為作為父母的,應該做到以身作則,尤其是父母在
  • 網友爆笑演繹,曾經的娃當了媽,和之前父母的帶娃方式有什麼區別
    孩子被爸爸媽媽寵愛著長大,再加上時代的變化,這類孩子成為了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年輕人。爆笑帶娃:新時代90後家長,帶娃也有獨特的風格在媽媽心裡,不管孩子多大,都是個寶寶。估計現在當媽的一批人,依舊覺得自己是個寶寶。如今的媽媽也在育兒路上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不少人認為「生孩子就是為了玩的。」
  • 把錢花在這些地方的孩子,長大定有出息
    實際上,讓孩子自己保存壓歲錢,不僅可以鍛鍊他正確的金錢觀,能讓孩子培養金錢意識,甚至可以通過孩子的用法,判斷他將來是不是個有出息的孩子。如果孩子把錢花在這些地方,長大一定有出息:1.如果說把錢花在吃穿玩上,可能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孩子把錢用在學習資料就是個有自控力的孩子,經得住外界世界的誘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的孩子將來不可能沒出息的。
  • 「娃出生時視而不見,上學後搶著帶」,這樣的老人趁早拒絕更省心
    2)3歲前孩子不認人在民間一直有句話「三歲的孩子到誰家就是誰家的」。不是說3歲之前的孩子不認人,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三歲以前的記憶孩子會逐漸忘掉,之後誰帶的多孩子和誰感情就深。如果孩子上學後,老人再來帶娃,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增進感情,不影響以後的相處。有這樣心裡的老人多半都不是真心愛孩子,只不過是由於孩子是後代所以才愛,這樣的老人趁早拒絕更省心,不然以後麻煩事多著呢。
  • 撒貝寧吐槽妻子不會帶娃,孩子舔地板啃拖鞋都不管,其實沒毛病
    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參與到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將來也能慢慢的回憶,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孩子並不是一天就長大的,從牙牙學語到叫爸爸媽媽,從走路還要靠著爸爸媽媽扶著,到自己跑跑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