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逼」孩子做這4件事,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

2020-12-15 騰訊網

圖片來源:網絡

「逼」孩子養成一項

興趣愛好,並堅持下去

之前,黃磊曬出了女兒黃多多和小提琴家呂思清兒子小A參加鋼琴比賽的視頻,兩人聯手拿下鋼琴和小提琴項目的五個一等獎!

圖片來源:網絡

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如何教出來的呢?

人們說,因為黃磊夫婦尊重多多,她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所以各方面都優秀。

但學習這件事,僅有興趣是不夠的。多多也有不想練琴的時候。

圖片來源:網絡

可孫莉會要求她必須練!

圖片來源:網絡

黃磊曾經問過大家:要不要逼孩子?

答案是肯定的。

曾有個小男孩,鬼哭狼嚎說自己不想練鋼琴。

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網友說這孩子不是學鋼琴的料。

圖片來源:網絡

但在媽媽的堅持和強力教育下,這個孩子如今已從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畢業了。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父母逼一把,未來總是有驚喜的。

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大人省心,孩子省事,但這不是尊重,而是放縱。

學習,從來就是一件很苦的事。

孩子的優秀一定是大人付出了心思、孩子付出了努力。

培養孩子某項好習慣和特長,指望孩子自覺是很難的,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堅持、耐心引導和陪伴,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內驅力。

「逼」孩子好好讀書

讓未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去年,這兩條新聞刷爆朋友圈:

一則是,深圳近30萬年薪招聘中小學老師,待遇領跑全國,其中,研究生佔了70%。

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則是,華為招聘8位百萬年薪博士生,最低年薪89.6萬,最高201萬,都畢業於雙一流院校。

圖片來源:網絡

原來,讀書真的有用!

在新一期的《見字如面》中,一名署名麥子的網友,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在了信中,惹無數人淚目。

她出生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那裡的教育資源十分落後,可她卻憑藉自身的努力,實現了人生的逆襲,在上海這座大城市紮下了根。

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跟告訴他們:今後的3年,你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高考。

她深知並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為了改變現狀,她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

在這三年的時間裡,她沒日沒夜地學習,每天早上五點她起床背書,晚上十一點才上床睡覺,甚至在中秋節的晚上,她也沒回家,而是一個人在燈下背書。

圖片來源:網絡

終於,她拼盡全力考上了上海的大學,通過自身的努力奮鬥,在上海找了一份十分體面的工作,並落戶上海。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想要多一些選擇,就要多一些努力。」

孩子,如果你不好好讀書,又憑什麼過上想要的生活?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想要有所收穫,就要加倍付出,而讀書,是最低成本的投資。

在本該學習的年紀,努力奮鬥,那些在書本上揮灑過的汗水與淚水,總有一天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的決定不一定都是對的,但唯獨讓孩子努力讀書這件事上是沒錯的。

有的孩子覺得讀書苦、讀書累,選擇一時的安逸享樂,但未來可能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那時,他會發現,不讀書,人生的路也許根本沒得選。

「逼」孩子自食其力

讓父母真正地省心

之前,蔡少芬在微博發了一組女兒下廚的萌照,並配文「用心做菜的小廚師」。

照片裡,今年才6歲大的包子妹妹,個頭不過比灶臺高出一點,表情認真臉上帶笑,熟練地拿著小菜刀切著蔬菜和肉條。

看這倒油炒菜的姿勢倒是老練得很,儼然一副小廚娘的模樣。

圖片來源:網絡

網友大呼可愛的同時,也有點疑惑:為什麼要讓這麼小的孩子炒菜做飯?

同樣在一次採訪裡,有記者也問到蔡少芬這個事情。

她回道:「做飯是最簡單的鍛鍊,擔心孩子受傷是正常的。但其實,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圖片來源:網絡

翻一翻蔡少芬的微博,包子、湯圓倆姐妹做飯的照片出現的頻率真挺高的。

姐妹分工,一個打蛋液,一個裱花,合力做曲奇餅:

圖片來源:網絡

包子妹妹炒蔬菜,湯圓姐姐挑戰難度係數五星的洋蔥肉片:

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和廚房,就是兩個平行世界,扯不上關係。

事實上,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最簡單的生活技能,蘊藏著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把重點放在學習文化課知識上,卻忽略了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其實,自食其力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父母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只有讓孩子從小有了生存的能力,孩子的路才能越走越遠。

把自食其力當成習慣來培養,才能養出真正讓父母省心的孩子。

「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從容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薰陶,包括生活習慣、待人習慣、學習習慣等。

今年重慶理科高考狀元謝欣穎的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習慣養好了,自覺性比較強,作為家長就比較輕鬆。」

特別是小學時期,如果學習上的小毛病太多,再聰明的孩子也會經常遭遇困難。

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孩子的生活過得井井有條;好的社交習慣,能讓孩子與人交往中更有分寸感,更受歡迎......

圖片來源:網絡

小時候「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更加從容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這5個好習慣,父母要狠心「逼」孩子養成,娃長大會感謝你一生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時間積累而成,在小時候規範好自己的行為,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父母要注意從小監督好孩子,並做好帶頭作用。孩子缺乏定力和耐心,做事難免會因為辛苦萌生放棄的念頭,家長要做好監督鼓勵工作。
  • 10歲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尤其第二件,你天天都在做
    幾米遠的長椅上,男孩父親回道:「你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啊。」男孩試探著挪動腳步,但是發覺腳下踏空,哭的更厲害了。父親也急了,大吼道:「就這麼點高,男孩子哭什麼哭!」這對父子陷入了漫長的僵持,父親堅決不肯伸手幫一把,哪怕孩子已經哭的聲嘶力竭。
  • 12歲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尤其第二件,很多家長天天都在做
    幾米遠的長椅上,男孩父親回道:「你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啊。」 男孩試探著挪動腳步,但是發覺腳下踏空,哭的更厲害了。 父親也急了,大吼道:「就這麼點高,男孩子哭什麼哭!」 這對父子陷入了漫長的僵持,父親堅決不肯伸手幫一把,哪怕孩子已經哭的聲嘶力竭。
  • 周杰倫成功後,很感謝母親當年的「狠」,父母真該好好逼孩子一把
    文|小屁孩(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最近有朋友給我私信,說這段時間女兒甜甜在學習上很散漫,上完網課她就去做自己的事,他們幾個孩子在一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總覺得這麼大好的時光,讓孩子給荒廢了,很想給甜甜報個興趣班,比如畫畫,鋼琴都可以。
  • 每天1次,每次20分鐘,陪孩子做3件事,長大後他會感謝你
    《少年說》裡,有一個男孩站在臺上,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的父母是一對只生孩子,卻不陪孩子的父母,他們對我是這樣,對我五歲的弟弟也是這樣。」男孩說自己在讀小學時,就被父母丟在姨媽家後,就去外地工作了,一兩年才回家一次,在這期間,父母很少打電話,即使打電話,還沒來得及與父母通電話,他們草草地和姨媽說兩句便掛了。
  • 會讓孩子記一輩子的小事,你做了幾件?
    文丨福林媽咪前幾天部門幾個人一起去集訓,晚上的時候我們幾個人一起做團建活動,沒有吃飯喝酒,沒有節目遊戲,我們輪流講自己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那麼長,互相的接觸那麼深,但是孩子長大後不可能像錄像帶一樣記住和父母相處的所有細節,不過有幾件事,確實孩子們最難忘記的。1.父母打孩子的事件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就是自己的守護神避風港,如果這個避風港在某個時刻變得特別嚇人,可想而知孩子是什麼感受?
  • 心理學: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這4種性格缺陷
    但是當這個嚴厲太過的時候,當這個嚴厲缺失溫暖的底色時,問題也會伴隨著出現,比如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下面這4種性格缺陷:1、容易緊張有的人特別容易緊張,遇到體型高大的男士就緊張,見到老師就緊張,見到領導就緊張,不敢和他們目光接觸,這樣的現象不知道你見過沒有,或者在你身上有沒有。
  • 有小確幸的孩子長大更溫暖:端午節,爸媽需帶孩子做這五件事
    有儀式感的人生,會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生命真實的存在感,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這些小小的儀式感,會成為他們未來溫暖的回憶。3每個端午節,我們都不妨帶孩子做做這5件事:第1件事:吃粽子。第2件事:採艾草這件事情在我小時候是最隆重的一件事情,每年5月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我們幾個好朋友會提前約好,大概天剛蒙蒙亮,五六點鐘的時候,我們就一起騎車子去河邊一個比較遠的很大的河邊,去那邊採艾葉,採回來後掛在自己家的門前。
  •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4個徵兆,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小時候尚且如此,長大就更別指望他們能有力量和勇氣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父母於他們而言,也只會是「累贅」的存在罷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良好的品性是檢驗他長大後是否能夠孝順的標準之一。如果從小便以自我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的孩子,長大之後眼裡必然不會有父母的存在。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 小時候要不到糖的孩子長大後不要了,那麼你會給孩子買糖嗎?
    文丨木棉媽媽吃零食對身體不好,尤其是不要給孩子吃糖果,會讓孩子腦子變笨。那些小時候要不到糖的孩子,長大後不要了!讓孩子吃零食擔心傷身體,不給孩子吃零食,又擔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這屆老媽真是太為難了,那麼究竟要不要給孩子買零食呢?
  • 長大後「好學」的孩子,小時候往往有幾個討厭的表現,家長別誤會
    剛開學沒多久,老師就和小成的父母提起這件事,說很少有像他這樣好學的孩子,雖然麻煩了些,但一定要重視他的問題。上了小學後他學會了用手機、並漸漸懂得查資料,不再纏著大人問了,悶聲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當父母沒想到小時候那個「煩人精」長大後學習這麼好,爺爺驕傲地說:18年前我就覺得大孫子能成事兒。爺爺的「感覺」沒有錯,長大後愛學習的孩子,從小確實有一些令人「討厭」的舉動。
  • 孩子三歲後,父母再做這件事就晚了
    他們都考上了耶魯、斯坦福、加州等世界名校,畢業後成為了博士、企業家、法官……但你很難想到,我的4個孩子過去都是別人眼中的「惡魔」。比如,我的二兒子立國,小時候是出了名的叛逆,有一次直接往別人汽車的油箱蓋裡塞鞭炮,幸好被及時發現,不然就引發汽車爆炸了!
  • 小時候喜歡「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難逃這3種下場,家長快糾正
    小婷愣了一下之後,趕緊安撫好孩子的情緒,過後她心裡都是自責,因為要不是自己沒有及時阻止孩子的壞習慣,也不會到今天的地步。小時候喜歡「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難逃這3種下場1. 鼻孔外翻其實孩子喜歡挖鼻孔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孩子的鼻孔會出現外翻的現象,這可能在孩子小時候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你長大之後知道美醜了,孩子就會開始後悔。
  • 這3類孩子是典型的小時候很難帶,長大卻很聰明,有你家孩子嗎?
    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聰明伶俐乖巧懂事,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乖巧懂事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自己家的孩子則從小到大都像是一個淘氣包,非常難帶。但是其實有些孩子是典型的小時候難帶,長大後卻很聰明。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楠楠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站在那不說話,楠楠正準備開口說話,婆婆小聲說道:「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再說人家是客人。」
  • 如果孩子睡醒後有這2個動作,長大後情商會很高,你家孩子有嗎?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育兒有招#文丨合格父母導語老人們總是說,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到他長大的樣子,其實就是說,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言行與性格,即使長大了,改變也不會很多,所以,我們認真觀察一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基本判斷出來他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孩子偷錢該怎樣應對?偷錢的孩子長大後都變成什麼樣了?
    別的不說,這件事上尤其感謝爸爸媽媽。我小時候(二三年級的樣子吧)也拿過媽媽錢包裡的錢(10-20元,具體不記得多少了),買當時校門口小攤上賣的磁鐵玩。果不其然毫無懸念我就知道,被媽媽發現了。不要問為什麼知道要被發現還堅持偷偷拿錢...小孩子的自控能力真的禁不起每天路過校門口的誘惑... ...
  •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長大會有自虐傾向
    >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長大會有自虐傾向,長大後因為會吸引別人虐待他。            再說一個:如果你讓孩子罰跪,小的時候被父母逼過動輒就罰跪的,這個孩子長大後會自動跪。關鍵時刻就會撲通跪下,求別人不要怎麼樣。      比如我們經常見到新聞裡說某個男孩在女孩樓下跪地求原諒。。。即使告訴他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要隨便跪,但是從小他跪的已經成了習慣。他覺得只有下跪對方才有原諒他的可能。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上熱搜:從小被鼓勵的孩子,長大後有多優秀?
    但鼓勵式教育也是有弊端的,不能盲目鼓勵,方式用的不對就會導致孩子容易不知天高地厚,一遇挫折打擊往往不知所措,最終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就像上海17歲男孩跳橋那件事一樣,這就是給我們敲的警鐘。  去年4月17日晚上,在上海盧浦大橋,一輛白色轎車突然地停在馬路中間,一個男孩子拉開車門,飛似的衝向了橋邊,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  孩子的媽媽見狀飛似地追了上去,但終究沒能也救下男孩,短短半分鐘,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猝然而逝。  對於這件事,眾說紛紜。
  • 你對孩子做的這4件事,孩子能記一輩子!父母一定要看看
    記得那會年紀還很小,爸媽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吵起來了,放學回家打開門就聽見他們在吵架,我透過門縫看他們非常的激烈,爸爸一巴掌就抽到媽媽的臉上,我衝進去護住媽媽,發現媽媽臉都紅了,也是因此帶我回姥姥家了,那次之後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好,至今我都不喜歡別人打架。現在每每與父母談起這件事,他們都說沒有的事,是我記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