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裡,有一個男孩站在臺上,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的父母是一對只生孩子,卻不陪孩子的父母,他們對我是這樣,對我五歲的弟弟也是這樣。」
男孩說自己在讀小學時,就被父母丟在姨媽家後,就去外地工作了,一兩年才回家一次,在這期間,父母很少打電話,即使打電話,還沒來得及與父母通電話,他們草草地和姨媽說兩句便掛了。
在姨媽家的生活並不快樂,經常被姨媽家的兩個哥哥欺負,因為自知寄人籬下,所以不敢反抗。從這以後,男孩便不會在難過或者受欺負的時候找爸媽了。
男孩子說到,他如今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但是弟弟還小,希望爸爸能夠把弟弟接到身邊。
這位父親說到,如果不外出工作,就沒有錢供他們讀書,但是最後,答應了男孩,把弟弟帶在身邊。
陪伴,是世間最大的力量;陪伴,不僅僅是吃飯、睡覺、說話那麼簡單,在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讓幾個女孩接受一定幅度的電擊,經過觀察,女孩在電擊時大腦都呈現出十分強烈的恐懼電波。
但是,當她們的戀人站在身邊陪伴時,電擊進行的那一刻,女孩們都緊緊握著戀人的手,這時候奇蹟發生了,這幾位女孩大腦內的恐懼電波瞬間降低,甚至幾乎沒有。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會遭遇恐怖的電擊,但是因為有了你的陪伴而變得勇敢而有力量,有時候,當一個人難過、崩潰時,即使什麼都不做,僅僅默默地陪伴,就很好,我想,這就是陪伴的意義吧。
世間任何職業都會被他人或者機器代替,唯獨父母的角色是獨一無二的,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而孩子對父母的陪伴是極度渴望的,是他們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滿足,尤其是在年幼的階段,錯過了,孩子也不需要了。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父母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無暇照顧和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給長輩或者他人照顧,他們總是以要賺錢、工作忙為藉口。
其實,時間還是有的,只要父母願意,總能擠得出時間,少看一會手機,少看一些娛樂節目,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陪伴孩子身上,哪怕用十分鐘的時間聽聽孩子的想法也是好的。
繪本《等一會兒,聰聰》裡,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聰聰對爸爸說:「嘿,老爸。」
爸爸答:「等一會兒,聰聰,老爸現在沒空。」
聰聰對媽媽說:「嗨,媽媽。」
媽媽答:「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聰聰對媽媽說:「媽媽,花園裡有一隻怪獸要吃我。」
媽媽不耐煩地回答:「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於是,聰聰一個人來到了花園。看到了一隻怪獸,對怪獸說:「嘿,你好,怪獸。」怪獸把聰聰一口吃掉了。然後進到聰聰的家。怪獸走到聰聰媽媽的背後,大叫一聲。
聰聰媽媽說:「等一會兒,聰聰,媽媽現在沒空。」
怪獸張大嘴巴,咬了聰聰爸爸一口,雖然感覺疼,但是聰聰爸爸只盯著報紙,說了句:「等一會兒,聰聰,爸爸現在沒空。」
故事很短,但是自始至終,聰聰的爸爸媽媽都自顧自地做事情,根本沒有看聰聰一眼。聰聰一直被爸爸媽媽冷落,得不到有效的陪伴。
有時候,忙碌就是對孩子的殘忍,無效的陪伴更是對孩子的一種扼殺,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長真正需要的。
對於忙碌的父母,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呢?
1、父母應當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現在很多「低頭族」的父母,即使看著孩子,也習慣性地拿著手機,看手機的時間比與孩子交流的時間還長,甚至忽略了孩子在和自己說話。
心理研究證明:不回應孩子的危害比吼孩子更大。如果孩子對父母提出要求,在7秒內父母沒有回應,或者回應的時間超過7秒,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挫敗感,而父母對孩子及時回應,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看到、被認可和被愛。
因此,當孩子呼喚我們時,需要及時回應,即使手上有工作,也要耐心和孩子溝通,得到孩子的理解。
2、與孩子積極互動
良好的溝通對建立積極親子關係極為重要,父母對孩子積極傾聽和互動,表明我們在乎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並且了解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有安全感。
在臺灣,有一個陪伴孩子的黃金法則:臺灣家庭教育123法則,即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父母陪孩子做3件事,這三件事分別是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事實證明,父母與孩子進行20分鐘全身心的互動,比長時間無效率地待在一起效果好太多。
《奇葩說》裡,顏如晶說過:「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如果你1到20歲你不看,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孩子快樂的童年,你花再多的錢都買不到;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即使悔恨也換不回。我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和諧,最大的成功,就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