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策上海2025︱黃春華:政策延續,企業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是我國實施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

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本專題通過記者專訪、學者建言和問卷調查,呈現本地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就上海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獻策和質樸識見。

一併歡迎各界讀者提供真知灼見。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

我是上海人,在同濟大學畢業後,赴加拿大留學。回國後,我先在一家跨國企業做上海區的總經理,後來調職,任該公司亞太地區的總經理。因為家在上海,慎重思考後,我選擇回來創業。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黃金期,浦東遍地都充滿了機會。

上海寸寸土地上都有民營企業家的印記

2000年的時候,我的公司主業是做建築幕牆工程,在浦東張江置地建設了製造中心。近二十年時間裡,我們公司在長三角地區完成了三百多個地標性的石材建築項目。

作為上海名片的外灘百年萬國建築群,2008年以前,都是殖民期留下來的建築,沒有一幢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因所處行業的緣故,我當時就想,在上海如此知名的地標,必須有一幢是中國人建造的。恰巧那時,半島酒店的建造工程對外招投標,我們公司積極參與,並且最終中標,得以參與建造。我覺得,這對我們上海人來說是非常驕傲的事,算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插上了旗幟。

此外,我的公司還參與建造了環球金融中心、國家會展中心、世博中心等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放眼上海,寸土之間都有我們民營企業家的印記。

2017年,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當時政府規定,一些不符合上海未來發展目標的行業要「出上海」,我所處的石材行業就在其中。為了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我們與一家美國公司進行了八個月的洽談,順利實現了併購,外方公司對我們印象很好。

以前,他們對中國的民營企業不了解,總覺得「亂鬨鬨的」,但和我們接觸下來,過程非常順利,這也改變了他們對中國民企的印象,得益於當時浦東推進的一卡通業務,政府的服務效率明顯提高,讓整個合作過程推進得很快。我們公司在張江的製造中心就由該美國公司接手,用於生產精密儀器裝備。

回想起來,我所創立的華壘石材(上海華壘石材有限公司)是上海的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企業,主編了行業標準,屬於高新技術企業。後來,我們順應政府的規劃做了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中,政府的放、管、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所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是相輔相成的。

近年來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似乎有些「一刀切」

民營企業家是拉動社會創新、活躍經濟、促進民間外交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談,我覺得近年來民營企業在上海的存在感有所增強,能看到政府在上海市營商環境改進上下了功夫。例如,上海建大數據中心就邀請我們提意見,在我們提出來一些建議不久,政府就對一些細節做了改進。

事實上,政府在做規劃前,會做一些調研、訪談,對真實的情況做一次摸底,我們作為民營企業家,非常歡迎這種工作方式。城市的規劃應當是立體式的,而不應是單純從上至下,依照理論來做。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政府一定要注重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

就像我們公司在做併購時,我們兩家公司之間的溝通都是由專業人士在做。現在,通常是某個規劃出臺之後,政府邀請企業家參與座談。但是,一旦這個規劃不合理,需要政府再回頭修正,卻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事情。所以,在制定重大政策前,政府與專業人士間需要有深入的互動。政府的工作人員畢竟沒有幹過企業,他們不可能像耕耘在一線的企業管理者那樣,真正知道行業發展的痛點堵點在哪。

我覺得,近年來上海做的產業結構調整就似乎有些「一刀切」。作為本地企業家,我支持政府的決議,也願意配合城市產業轉型。但是,回過頭想想,當時的政策是否有考慮充分呢?事實上,國外企業對我們做評估時,都不認為我們公司的生產過程存在環境問題。經過近二十年發展,我們投入了很多成本來研發新技術,才能做到行業領先。但因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我們就被「一刀切掉」了。

外遷了部分行業的業務後,我們妥善安排之前產業鏈上的工人。在我看來,解散這些工人事實上挺可惜的。在華壘石材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一線員工是我們一步步培養起來的,他們從農民變成工人,工人變成產業工人,產業工人變成技術工人,再從技術工人到工匠。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何況我們經過多年的管理提升,請麥肯錫諮詢後做了流程再造,每一個環節都能打通,其實已走到了數位化轉型的發展階段。

產業發展有其一定的規律,產業轉型也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依靠政策能夠迅速做出來的。產業轉移也不是所有產業都能說轉就能轉得出去的,也許硬體轉出去不難,但配套產業發展的其他要素,有些很難轉移走。比如,我的公司之前僱傭的設計和管理人員,很多都是上海本地人,要把他們轉移到外地工作,家庭問題就很難解決。

紹興市政府也曾邀請我過去建廠,我拒絕了。現在,上海不允許再發展的產業,未來那裡的經濟發展起來了,也可能不再允許發展,對企業來說,投資的風險很大。

政策具有延續性才能幫助企業家做成百年老店。政府應當總結「十三五」規劃的落實情況,對一些正確的決策有所延續,有偏差的及時做出更改。

上海真的沒有更多的人口容納空間了嗎?

上海目前常住人口大約2420萬人,依據之前到2035年的規劃來看,2500萬人口是我們的人口紅線,留給未來十多年的增長空間已非常狹窄。政府需要重視,這個數字真的是這座城市的極限嗎?

我走訪過六十多個國家,對那裡的社會情況和規則有一定了解,共同的一點是沒有哪一座一流的國際城市是能離開人來發展的。人口為一座城市提供了活力。毋庸置疑,上海還面臨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未來城市管理更為精細合理,應當能夠容納更多的人。我建議,政府要儘快組織專家,給我們的城市做人口的壓力測試,搞清楚一件事:上海真的沒有更多的人口容納空間了嗎?

在吸引人才方面,政府應當明確,上海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非常不贊同某些城市單純通過給予金錢補貼或是降低稅收去搶人的做法,這些方式短期可能有效果,但並非是長久可持續的方法。上海也不應當只著眼於國內,而應加大力度去挖掘國際一流的人才,不僅是做點宣傳了事,而是要去挖掘,要與美國、日本、德國去搶人才。例如,在美國很多高科技企業中,印度人就佔據了很大比例。

吸引他們來中國工作,首要的仍是安家落戶的問題,上海目前的住房限購政策仍是一道障礙。接下來,政府應當圍繞如何吸引外籍人才出臺一些措施,不僅是像諾貝爾獎級別的尖端人才,也需要培育一些國際高端人才來上海創業、就業。

就上海目前的情況而言,圍繞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所需的產業人才還不夠,政府應當引導本地的高校,有傾向性地加大這些產業人才的培養,以保障未來所需的人才供給。如今,生活成本在上升,要留住這些人也需加大力度,建設供給年輕人的保障性住房。

增加民間交流更能有效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上海要進一步提升對國外遊客的吸引力。上海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城市人文環境,特別是,這些年政府在城市環境改善上下了很大功夫。

有一次,我在陸家嘴遇到來中國出差,住在附近的外國人在那兒跑步,對方告訴我,覺得上海比美國的環境都好。但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環境應該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我們在改造時,也要盡力保留一些傳統,不要盲目地去拆掉重建。

十年前,我與一家歐洲百年家族企業談合作,希望可以從他們的礦進口一些石材。但是,老闆聽說我要拉回中國製造,就直接回復我「你們用不好的」。為能夠買到他們的原材料,我和一家義大利公司合作,通過曲線方式最終拿到了原石。項目完成後,我請這位礦主來上海考察,精心挑選了餐廳,餐具指定用中國傳統的青花瓷餐具,這讓他大為震驚。他看到他們產出的石料經過我們的工藝,被用在上海的建築上,工藝屬於國際一流。他反覆告訴我,「沒想到中國是這樣的」。至此,他改變了對中國固有的一些錯誤看法。

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現在我們舉辦進博會,極大促進了與國外企業的交流,吸引到更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看看。事實上,增加民間交流更能有效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國家的重大戰略向外推行時,政府要助力民營企業加強民間交流,保障民營企業在外的安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增加到40%,而同期全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20%和14%。上海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迫切。一、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徵上海老齡化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問策上海2025|郭奕千:上海可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會展之都
    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本專題通過記者專訪、學者建言和問卷調查,呈現本地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就上海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獻策和質樸識見。
  • 問策上海2025|關於「十四五」期間推進都市圈規劃的建議
    問策上海2025|關於「十四五」期間推進都市圈規劃的建議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2020
  • 中國足球俱樂部離百年老店就差了個名字
    政策要求,中性化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也不得使用諧音。也就意味著,不僅中超八冠王廣州恆大和新科冠軍江蘇蘇寧將要變更俱樂部名稱,就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等俱樂部名稱也將無法使用老名稱註冊。
  • 奧動新能源營銷中心總經理黃春華:換電產業向規模化發展
    政策利好信號釋放,企業在換電產業上的布局也在提速。吉利科技集團換電站今年首次在重慶亮相,長安汽車與奧動新能源達成換電聯盟戰略合作關係,而作為車企中最早堅持換電的蔚來也與國網電動籤約深度合作框架協議,其中包括充換電站的建設。深耕換電20年的奧動新能源也終於迎來了政策紅利期,其董事長張建平也曾表示,「我做了20年換電,春天來了。」
  • 百年老店李維斯的創新秘訣
    相比之下,僅22%的受訪者認為規模較小的公司和初創企業正在引領顛覆性變革。 事實上,這種趨勢在超過百年時間的傳統「老店」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誕生於1853年的牛仔服品牌——李維斯(Levi's)。 1、創新打造百年老店 在中國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在美國同樣如此。據稱只有3%的美國家族經營生意能堅持超過三代人。
  • 梁永標:用時間見證品質以專注成就百年老店
    借鑑歐洲優秀企業的先進經驗,就是要從企業實際出發,胸懷世界,積極面對痛點、困難、挑戰和壓力;同時以全球化的眼光把握客戶的需求,以客戶滿意度作為產品及服務品質衡量的標準,對標世界最高、最好、最優,做高品質產品和服務。 在這些探索下,企業走的必定是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而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打造百年老店,真正做到基業長青。
  • 劉嚴雄: 打造健身百年老店
    「我們的口號是創名牌,我們的目標是做百年老 店。」萬年青(上海) 運動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嚴雄說。 要做百年傳承的老店 萬年青公司一直以「為世界人民的 健康提供最好品牌的產品」為己任,秉承「創世界名牌、做健身器材中的 F1」的經營理念。
  • 問策上海2025|引進人才時,我們的步子可以邁得再大一點
    還有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製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有時企業比高校科研進步更快,高等院校如果想為企業的發展培養人才,就必須和企業合作。我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任職時,要求應用學科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必須參加產業合作項目,並在大四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在企業,畢業論文也需要在企業裡完成,實行學校和企業雙導師制,幫助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踐領域。
  • 問策上海2025|候鳥如何安家?——吸引外國人才的建議
    外國人才能否最大程度服務於上海的建設與發展,取決於他們能否在上海長時間居留。因此,我們的人才政策不僅要讓外國人才「進得來」,更要讓外國人才「留得下」、「幹得好」、「融得進」。但上海國際移民的總體社會融入水平偏低,從具體的融入維度來看,經濟融入程度較高、心理融入和文化融入程度較低。
  • 國際百年老店:堅守品質 本固枝榮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原標題:【堅守品質 本固枝榮(他山之石)】在跨越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一些百年老店憑藉對品質的堅守,努力創新、拓展市場,或成為行業翹楚,或走出國門蜚聲國際 比利時當圖瓦餅乾店——
  • 2021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延續醫護免費政策
    央廣網上海1月1日消息(記者周洪)為感謝醫護人員一年來的辛苦付出,上海海昌海洋公園12月31日於火山鯊魚館開展「致敬醫護,讓愛延續」活動,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資源開發處副處長陳亮、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旅遊處副處長潘昕、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醫療副院長王建波、上海市首位援鄂醫生、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
  • 奧動新能源黃春華:2025年覆蓋100個城市建5000座換電站
    以下是奧動新能源集團運營中心總經理黃春華致辭實錄:我作為這個行業的實踐者,真正來做換電人,給大家看一下到底什麼是換電。奧動進入大家眼帘,更多時候是北汽新能源做換電,奧動是一個蠻長時間的企業。2007年開始做換電的。之前國外一家換電企業,但是因為是2C,結果死很得難看,因為2C用戶在場景下,居住地、工作地都有一些慢充設施,每天跑的量有限,沒有痛點換電,歐美一些國家,很多時候地廣人稀,很多人家裡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換電站吃不飽,商業模式無法延續。奧動作為馬拉松賽道的跑者,20年時間,跑到了全球第一。
  • 五十樣 |從一把小小的扇子看日本老店存續百年的理由
    那些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店常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比如全聚德烤鴨、狗不理包子鋪、天津十八街麻花等。一個老店的歷史是家族的榮譽勳章,也是衡量品牌文化價值的重要指標。世界知名品牌,如香奈兒、路易威登,無不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品牌故事。老店,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驕傲。
  • 東京必吃 延續百年的美味不藏私,特選經典老店大公開!
    【東京必吃】延續百年的美味不藏私,特選經典老店大公開!東京是許多海外遊客造訪日本時的首選地點,有著便捷的現代設施、繁榮熱鬧的商圈、時下潮流的街道等吸引人的目光,但東京可不僅是現在所呈現的模樣,還有許多持續了百年以上、透露出歷史古早風情的老店餐廳,讓人吃的不只是美食,更是在品味日本的文化與傳統,更要感謝這些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店,才能讓現代的我們了解到百年前、甚至是三百年前就有的好滋味。
  • 董秘解碼:172年上海悠久老店老鳳祥 黃金飾品龍頭企業
    應對疫情,各國央行進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將利率降至零,開啟無限寬鬆。這輪QE政策帶來超發貨幣,將引來全球商品跟風上漲。A股中雖然有色、服飾板塊不容易出現長線牛股,板塊有較強周期性,但下遊的黃金開採和冶煉,上遊的黃金首飾均有代表性的長線牛股,如山東黃金、老鳳祥等都是十年十倍大牛股。
  • 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傳承百年老店
    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傳承百年老店
  • 又一家百年老店!GITZO捷信喜迎百年大慶!
    在今年,這個傳奇的品牌終於走到了它的第一百個年頭,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昨天,GITZO捷信在上海舉辦了「捷信百年,詮釋未來」慶典及品牌戰略發布會。在一百年的歲月中,GITZO捷信用一個世紀的專注與堅持,詮釋了「工匠精神」。作為第一個使用碳纖維材質製作三腳架的品牌,GITZO捷信不斷創新,決不妥協的信念不曾改變。
  • 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發生的重要變化致使國際科技人才爭奪愈加激烈。從我國的內部發展來看,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陸續出臺人才政策,展開地方層面的「人才爭奪戰」,其中科技創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成為爭奪焦點,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顯著增強,對以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造成了壓力。青年人的理想視野決定了城市的發展高度,青年人的激情活力決定城市的發展脈動。
  • 溫州花椰菜「百年老店」的傳承與創新
    12月11日,記者走進溫州市種子界的「百年老店」,聽花椰菜育種第五代傳承人邵素惠講述她家與花椰菜的百年故事。花椰菜百年「種子老店」最初通過提純復壯育種浙江神良種業有限公司是專營花椰菜種子的家族企業,至今已歷經五代人傳承,從原來的扁擔挑賣發展成為集育種研發、生產制種、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知名種企。邵素惠回憶,她與姐姐、弟弟從小在車間長大,認識最早的蔬菜種子就是花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