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軍營格鬥術之漢代篇,中國史料記載最早散打技術!

2020-12-21 騰訊網

現代散打

在僅靠步行馬駝的2000多年前,漢朝軍民就已經橫掃漠北、經營西域。「強漢」的背後是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綜合軍力。

漢軍摔拿高手——金日磾

據《漢書》記載,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14歲時因戰敗投降漢朝。後被漢武帝提拔擔任過駙馬都尉(馬車駕駛員兼貼身警衛)、光祿大夫、車騎將軍(類似現代美軍的四星上將)等職務。

漢代墓群石刻中的金日 (左)與休屠王(右)

金日磾曾經使用夾頸摔的技術,制服發動宮廷政變的叛將:「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散打擂臺上的夾頸摔

捽是揪、抓的意思。胡在漢代意指動物脖頸下的垂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註解為:胡,牛顄垂也。

另據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考證,捽胡也有可能是控制對方頭頸的一種擒拿術。但可以肯定的是,「捽胡」在漢代就是一種有專業標準和特定稱謂的徒手格鬥技術。

中國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

捽胡應該是當時多民族武術碰撞融合的典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摔跤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漢王朝在積極引入葡萄、胡蘿蔔、汗血寶馬的同時,也學習借鑑外來的格鬥技巧。

兼收並蓄、與時俱進才是盛世中華、盛世武術。

漢軍散打拳王——甘壽延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確定了射擊、爆破、投彈等5大單兵技術訓練。而2000多年前的漢朝軍隊,都有哪些訓練科目?

《漢書》記載,西域都護甘壽延「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試弁,為朝門,以材力愛幸。」

三國曹魏時期的著名學者孟康解釋為:「弁,手搏也。試武士為手搏,以手固實用之術也。」由此推測,當時漢軍的主要單兵訓練科目是:騎射、投石、拔距(攀登)、弁(手搏散打)、冷兵器刺殺等。

相比於秦末亂世,項羽、韓信等著名將領起於草莽,在戰爭中學習。甘壽延參軍時處在相對和平的整軍備戰時期,他以「軍事五項全能冠軍」的身份,從千軍萬馬之中脫穎而出,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

同時較為完備、科學的軍訓體系、考核標準和嚴明的軍紀,才有了他和副手陳湯攻滅匈奴郅支單于的卓越戰功,才有了漢朝最霸氣的國防宣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當時的漢朝軍隊已經開始普及鐵製冷兵器和鎧甲,為什麼還要訓練士兵學習手搏散打?

萬獅全甲賽事創始人、IMCF中國全甲格鬥隊長陸奇說過:「武器是拳腳的延伸,徒手格鬥是兵擊的基礎之一,大家不要忽略。」

這與武術諺語「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的論點不謀而合。一方面徒手格鬥可以很好的協調身體靈活和平衡能力,鍛鍊核心力量等,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士兵抗壓能力,鍛鍊膽量和勇氣的重要手段。

正如拳王阿里所說,意志比技能更重要。如果連肉拳肉腿的互搏打擊都畏懼膽怯,如何面對真實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軍事格鬥教材——手搏六篇

在《漢書·藝文志》兵書部的「兵技巧」類,共收錄13家199篇,其中手搏6篇(已亡軼)、劍道38篇、射法51篇。手搏6篇是中國最早的武術格鬥類書籍,初始應用目的就是戰場格鬥。

在東漢《說文解字》中對「手」還有如下解釋:批,反手擊也;捭,兩手擊也;抵,側擊也;摮,旁擊也……

這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散打」技術分類。

在內蒙古居延地區出土的漢代殘簡中有「相錯蓄,相散手」的文字記錄。「錯蓄」是兩人貼身摔跤纏鬥, 「散手」則是兩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拳擊互鬥。這種拳跤一體、打摔並用的格鬥風格,形似現代散打。該運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稱為「散手」,名稱就來源於此。

歷史學家陳邦懷先生認為這些內容就是漢代手搏的殘句斷篇。

手搏6篇至少證明早在漢代,中國就有了軍營徒手格鬥的初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它與劍道38篇和射法51篇是漢朝國家戰爭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朝將星雲集、戰力強悍的基礎技術保障。

這三種武道的區別分類也說明當時的徒手格鬥技術絕對不是藏兵器於拳腳,不是把冷兵器的使用技法隱晦暗藏在徒手格鬥之中,而是術業各有專攻。

另外手搏、劍道、射法的篇幅比例是1:6.3:8.5,側面證明當時漢軍的作戰模式是以遠程弓箭射擊為主,冷兵器拼刺為輔,徒手格鬥的重要性已經弱化。

公元702年,武則天開創了中華武舉考試的先河。但為什麼徒手格鬥不是武舉制度的必考科目?為什麼現代美軍擁有全球頂尖的高科技武器,還要學習訓練摔跤拳擊?

敬請期待下文《聊一聊中國歷史上真實的軍營徒手武技——唐代篇》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小蝦,責任編輯:錦瑟

相關焦點

  • 格鬥周:帶你了解各類格鬥術
    No.2 Sambo/桑搏桑搏是近代發源於俄羅斯的一門武術,俄羅斯的國術,混合了降伏技術與摔跤技術;是一項很全面的運動,包括站立技、地面技、投技、鎖技等等,可以對標中國的散打,實用性非常強,號稱「世界上最好的防身術」、「世上最兇狠的格鬥術」。
  • 散打技術|中國散打和西洋拳擊,有何異同?
    散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繁衍生息同惡劣的生存環境作鬥爭,形成原始搏鬥。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搏鬥技能也得到了發展。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大量的武術論著出現,並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框架體系,徒手搏擊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踢、打、摔、拿各項技術全面豐富。
  • 跆拳道和散打哪個好?
    但是如果說是為了防身,那麼我的意見是散打優先選,因為跆拳道作為一項世界推廣的搏擊運動,它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規範化已經去除掉了許多大殺傷性的格鬥技術。散打,前稱散手,由中國武術演化而來。散打有腿法,拳法,摔法三種技術,講究遠踢近打貼身摔,殺傷性強,簡單直接。但是也相對難練。受傷機率很大,實戰對練就沒有不掛彩的。跆拳道是韓國朝鮮那邊流傳過來的,實戰性真的和散打沒法比。
  • 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
    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活動。名稱之爭背後的測繪史「最先發現珠穆朗瑪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們給予這個峰以名稱。但是把這個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至1717年到西藏地區測量的我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佔巴。」
  • 風穴文化論證之終極篇(郭廣傑)
    在中國,「瓷器」一詞最早見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稠以綠瓷為之」。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製品。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 中國《山海經》最早記載人魚故事 能夠起死回生
    導讀:中國《山海經·海內南經》最早記載了人和魚的故事:「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
  • 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見《中國茶文獻集成》第二冊76頁)。孫樵,關東人、篤於學、工散文,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登進士弟。丹山碧水為武夷山別稱、唐時崇安未設縣屬建陽。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孫樵、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職方員外郎。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著作中同意新志中就此推斷:孫樵的茶文「先徐夤的茶詩約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見吳覺農《茶經述評》,318頁)。
  • 永巷:中國最早的女犯監獄
    據史料記載,漢朝的永巷曾經是漢代關押女犯人的地方,這裡不僅有普通身份的女犯,還有宮女、嬪妃等,我們熟悉的戚夫人就曾經被關押在這裡。永巷原是宮內一條狹長的小巷,起初是宮內供宮女、嬪妃所在的地方。後來,隨著宮廷戰爭的深入,永巷就成了單獨關押宮中女性犯罪者的監獄。在永巷眾多被關押的女囚中,最有名氣的也是受到迫害最深的當屬劉邦的愛妃戚夫人。
  •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漢代重視天馬輕視駱駝的原因。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因而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代替真實的駱駝成為了充滿想像的神奇動物。可見漢代絲綢之路真正的標識符號應是天馬而不是駱駝。
  • 巫鴻:漢代墓地中的「門」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們一般認為的「史料」指 的是文獻記載、考古報告和實物遺存,但實際上這些史料本身已經包含了再現和演繹的成分。舉例來說,一扇石刻的門會經常從原來的建築環境中移出,和從其他地方運來的石雕一起重新擺放,構成了新的語境。而當一位漢代作者試圖描寫當時的門的時候,他的描述也絕非 「客觀」。他的描述或可能具有誇張與修飾的成分,或基於他自己的理解及所談,不一定是設計者的初衷。
  • 學者揭秘中國女人最早的化妝品「胡粉」是中國製造
    中新網蘭州9月3日電 (記者 殷春永 南如卓瑪)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王進玉和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考古發掘出士文物和史料,並考察甘肅、新疆石窟使用的顏料後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女人最早使用的化妝品是「胡粉」,是中國製造的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顏料之一。
  • 中國散打的半壁江山!盤點河南籍高手
    任彥兵2000年中國最為標誌性的比賽——散打王的橫空出世,讓拳迷為之歡呼吶喊。當年河南隊的「冷麵金剛」任彥兵以排山倒海之勢奪得85公斤以上級別冠軍,顯示了超強的實力。另外,他還曾在電影《散打》裡擔任過角色,可算是亦文亦武的兩棲明星了。王三偵「絕地武士」王三偵,來自周口,最早在河南省散打隊,後效力於武漢體院長江搏擊俱樂部,1999年獲得全國散打錦標賽70公斤級第3名,在武漢體院接觸泰拳後開始對泰拳進行鑽研,曾經赴泰國訓練。
  • 漢代精絕國的織錦護臂上,印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該如何解釋
    很顯然,很文章的主題有關,這個織錦護臂上的文字,經過破譯之後,即使「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結合中國的近現代史,這就引起了人們巨大的興趣。五星大家都知道代表什麼,利中國大家也知道代表什麼,於是很多人就疑問,這是一種巧合,還是真實存在的某種預言。這個暫且不說,我們專門來看下,這個織錦護臂的來頭。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從史料中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最早的植物油出自於東漢時期。東漢經學家劉熙在《釋名·釋飲食》中記載了用棗通過擠壓搗實的方式來進行提煉棗油,同樣也記載了杏油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提煉。儘管這是植物油最早的記載,但其中的具體用處,並未標明是用於食用的。
  • 漢族之起源,「始於」漢代的漢家文明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 「漢」,它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裕,從漢代起平民也逐漸開始穿著精織服飾,並出現了多樣的服飾風格,曲裾和直裾便是西漢最具代表的服飾。今天我們就接著從上文聊起,更深入地了解漢王朝故事。
  • 向海而行:中國古代的船舶製造技術
    最早的獨木舟是將一棵樹的樹幹挖掉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砍出一個凹槽。後來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開始把舟的首尾作成尖形,在舟上做一個橫梁,這樣既可減少阻力又增加穩固性。風帆的出現是殷周時期在造船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史料中關於風帆的記載語焉不詳,然而,在1976年浙江甲村出土的青銅鉞上有一幅圖,畫的是一排人划船,在這些人的頭上有羽冠,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最原始的風帆。二、秦漢以後造船技術的成熟自秦漢以後,我國的造船技術愈加成熟,木帆船成為了水上航行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 世界散打最強者,超級散打王柳海龍如何煉成?
    為什麼普通農家出身的柳海龍會突出重圍,20歲散打稱王? 並且武斷的認為,散打技術粗糙。 看看散打賽事的高端局,當時的「草原三傑」:寶力高、格日勒圖、那順格日勒都精通跤技,在近身後不用眼睛看,憑藉體感就有可能撂翻對手,為自己加2分。即使沒有被摔倒,在纏抱中也會浪費大量體力,很不划算。就算防住摔也不一定能防住重拳鐵腿。一味地追求KO速勝,有可能被對手反撲逆襲,這樣案例不在少數。正如佛家有云:執念太深,終成魔障。
  • 會寧胡麻,有著1000多年的史料
    北宋(960—1127年)沈括(沈存中)《夢溪筆談》說:「胡麻即今油麻,以別中國之大麻也。」這裡明顯將胡麻視為外國的,將大麻視為中國的。還有一種說法,張騫始自西域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這裡也將胡麻視為外國的,將大麻視為中國的。
  • 中國「酒」之最!能答對20個,你就是酒神了
    2.中國最早的麥芽釀成的酒精飲料:醴。3.中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黃酒和白酒。4.記載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5.最早記載藥酒生產工藝的書: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6.最早記載葡萄酒的書:司馬迀的《史記·大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