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中行走的樹
·
毫無疑問,《洛麗塔》讓納博科夫出了大名。就連他本人都承認,能留給後世的大概只有這本《洛麗塔》了。
《洛麗塔》的故事一點也不複雜。亨伯特·亨伯特是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在他十三歲時,認識了比他小三個月的混血兒安娜貝爾。「突然之間,我們彼此瘋狂、笨拙、不顧體面、萬分痛苦地相愛了」。遺憾的是,「四個月後,她(安娜貝爾)在科孚(希臘西北海岸外的一個大島嶼)死於斑疹傷寒」。自此,在亨伯特心裡埋下了對少女近乎瘋狂、病態迷戀的病根。
.
納博科夫把這個死去的少女命名為安娜貝爾絕非偶然,這跟愛倫·坡的那首太過著名的詩《安娜貝爾·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愛倫坡寫到:在很久以前,在一個濱海的國度裡,住著一位少女你或許認得,她的名字叫安娜貝爾·李。
.
直到小說主人公――十二歲少女洛麗塔――出現,她的形象也沒有逃出安娜貝爾的廓定。而此時的亨伯特已經是一位「有知識」的三十六歲的中年男人。他和洛麗塔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在此我不想像講故事那樣娓娓道來,我只想從一個成年男人逐漸患上「戀童癖」的過程來窺探一下那個見不得陽光的陰暗角落。
.
對於亨伯特,洛麗塔究竟意味著什麼?小說開篇寫到:
.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事實上亨伯特也曾竭力想安分守己,他確實這麼做了。儘管他對那些純潔、幼稚、軟弱的普通兒童表現得十分尊重,但作為一種一直曾潛伏在亨伯特潛意識裡的「症」,最終還是無可避免地表現出來。當他看到低頭繫鞋帶的女孩;在地鐵上一不留神看到少女淡淡的腋毛,都會讓他「一連激動了好幾個星期」。這個最初「癔症」的出現竟使得他把在鏡子前換衣服的男子幻想成一個妙齡少女。他為此感到沮喪,心靈開始忍受難以言喻的折磨。
.
於是,「讓她們永遠在我四周玩耍,永遠也不要長大。」在一廂情願的幻念中,開始相信自己的胡思亂想會影響到她們,甚至能影響(左右)她們的命運。至此,病態心理完全形成。
.
為了擺脫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折磨,亨伯特甚至不惜去妓院尋找他心目中的「安娜貝爾」。直到落入賣淫集團的陷阱被訛詐。他無奈地選擇了用「結婚」來擺脫這場夢靨。此時的亨伯特依然是個正常的人,因為他深知自己胡思亂想絕對得不到社會的接納與護佑。
.
可是婚姻並沒有將他拯救。當他發覺新娘真正吸引他的「卻是她模仿小女孩的那種神態」時,他幾乎站在了懸崖邊緣。在接下來的婚姻生活中,他仍然被對面雜貨鋪老闆的小女兒所吸引,甚至耿耿於懷,「她的倩影都快把我逼瘋了」。他總是對小姑娘們懷有一種病態的痴迷,甚至連他同學的妹妹都不放過(當然這一切尚處在幻想階段)。
.
亨伯特的心裡無時不在注意著「小女孩」。甚至《兒童百科全書》裡面穿短褲的金髮女童子軍的照片都會讓他浮想聯翩、坐臥不安。毫無疑問,亨伯特的「病情」在不斷升級。儘管他也曾努力想忘掉這一切。
.
直到亨伯特在黑茲(亨伯特的女房東,後來的妻子,死於一場車禍)家遇見洛麗塔(洛麗塔是黑茲的獨生女,母親去世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亨伯特的養女),這部小說才真正地進入了「情節」。他毫不猶豫地把眼前的洛麗塔和曾經的安娜貝爾完全重疊,並且讓洛麗塔最終戰勝了安娜貝爾。
亨伯特對洛麗塔「心理上」的關懷與依戀已完全超出了一個三十六歲男人對一個十四歲少女的正常範圍與程度。他的「非正常」行為幾乎染上了一層猥瑣甚至淫邪的意味。「她是否由母性指引,對月經期的奧秘已略知一二?」都成了亨伯特顯然多此一舉的「掛念」。不難看出,亨伯特的病情在逐漸加重。
.
因為在一份學生名單中發現「洛麗塔」這三個字而「興奮得幾乎落淚」的亨伯特究竟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態?多數讀者會為此感到不屑、噁心。但亨伯特已經把洛麗塔(包括這個名字的手寫體和發音)完全融化在自己浴火中燒的內心深處。別再指望道德會給他有效的警醒。他一任病態的情緒逐漸蔓延成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了他的一切。他已別無選擇,更無力擺脫與拒絕。他在迷失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知道深淵的存在,但他仍舊義無反顧地往下滑落、墜落直到墮落。除非用精神病理學來解釋這一切,別無它法。
.
當亨伯特如願成為洛麗塔的養父,他的「戀童癖」開始爆發。他甚至肆無忌憚地給洛麗塔的飲料裡下麻醉藥以便對其實施見不得人的猥褻行為。由於藥量不足,他的行為並未得以掩蓋。相反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令他「喜憂參半」――洛麗塔竟然開始主動地挑逗、誘惑他。由此可見,一個失去人身保護的少女將處在一種多麼危險的境地啊!
.
一段時間過後,洛麗塔突然覺得「即使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狀況好。」於是她決定離開亨伯特。她開始跟年齡相當的男孩交朋友。終於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旅行中成功擺脫了亨伯特的控制。但她並非一個人,而是跟給她們劇社寫劇本的具有東方哲學家氣質的劇作家奎迪一起,並最終跟奎迪結婚(後來的結果卻是由於洛麗塔沒能滿足奎迪要她拍色情照而被奎迪拋棄)。
.
三年後,一直苦苦尋找洛麗塔的亨伯特知道了這件事。他給了洛麗塔一大筆錢,要她說出丈夫的名字。於是,亨伯特開始了一場瘋狂的追殺,目標鎖定奎迪。
.
最終奎迪死於亨伯特的槍口之下;亨伯特被捕後,因突發腦溢血斃命於監獄;洛麗塔也因難產隕命於1950年聖誕節。
.
至此,《洛麗塔》以悲劇的結尾收場。
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洛麗塔》都不是一本色情小說。它勇敢地進入了一個從未浮出水面的領域。儘管不神秘,但多少有些難以啟齒的尷尬。同樣它也不是一本二流小說,只是它的命運不濟,沒能獲得更高的榮譽。
.
《洛麗塔》有著詩一般的語言。它結構上的不同凡響讓作者獲得「文體家」的美譽一點也不為過。並非離奇的故事卻異常地引人入勝。書中偶爾會顯出一面小鏡子,它映出了「我」的容貌,真實又模糊。
.
我堅信納博科夫是真誠的。《洛麗塔》是一本「小眾」的「大眾」讀物。關於這一點,每個讀過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
在我讀完《洛麗塔》的前三分之一、也就是日記那部分時,有好幾次感到厭惡,甚至想扔掉書去幹點別的。但我不能在自我面前顯得如此虛偽。我承認我放不下洛麗塔。我對她的未來充滿好奇和擔心。更有對納博科夫語言與敘述方式的著迷,最終讓我讀完了這本書。說實話,能讀完它真是我的幸運。
.
寫到這裡我都沒把《洛麗塔》的故事梗概完整講一遍,我承認這是故意的。因為我希望但凡遇到這本書的人都去讀一讀它。我想,它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
納博科夫曾說:「作為一份病例,《洛麗塔》無疑回成為精神病學界的一本經典之作。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它超越了贖罪的各個方面;而在我們看來,比科學意義和文學價值更為重要的,就是這部書對嚴肅的讀者所應具有的道德影響,因為在這項深刻的個人研究中,暗含著一個普遍的教訓……《洛麗塔》應該使我們大家――父母、社會服務人員、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覺和遠見,為在一個更安全的世界上培養出更為優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
我想這就是納博科夫寫《洛麗塔》的初衷!絕對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