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洛麗塔》是一部非常道德的小說

2021-02-21 蔣方舟的跋涉

我去年的一篇舊文。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間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英尺十英寸。穿上寬鬆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裡她是多麗。正式籤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這段文字來自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這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所有的小說裡最美的開頭,以至於我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渾身起雞皮疙瘩。

你可能沒看過這本小說,但你一定聽過一個詞,「蘿莉」,指可愛的小姑娘,這個詞就來自於這部小說。

這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小說,1954年剛完稿的時候,美國的好幾家出版社覺得這部小說令人厭惡,拒絕出版;後來的幾十年間,也曾經被各個國家的出版社拒絕,拒絕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部太挑戰我們作為讀者的道德的一本書。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個戀童癖。

整本小說是以主角亨伯特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在小說的開頭,他已經作為犯罪分子被抓起來了,整個小說就是他的自我辯護書。

那麼,我,亨伯特到底犯了什麼罪?

我,亨伯特,出生於1910年的巴黎,家庭條件很好,童年幸福。

在我13歲的時候,我瘋狂愛上了12歲的小姑娘安娜貝爾,但安娜貝爾很快死於風寒,這件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恆的傷痛,也給我留下了病態的愛好——我喜歡9歲到14歲之間某一類小女孩。我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娶過一個女人,因為這個女人喜歡模仿小女孩。但這段婚姻失敗了,我來到了美國。

37歲那一年,我遇到了一個12歲的少女。當我第一眼看到半裸的她在陽光下的草墊上。我的靈魂顫慄了,我把她閃光的美麗每一處細節都吸進我的眼裡,和我記憶裡死去的愛人安娜貝爾對比,但我發現她不是安娜貝爾,她是一個新的人,一個更好的人,她是我的洛麗塔。

我瘋狂地愛上了洛麗塔,為了得到她,我不惜和她的寡婦媽媽結婚,每天晚上,我把自己對洛麗塔的愛寫在了日記本上。但我的日記被洛麗塔的媽媽,那個毫無魅力的中年婦女發現了,但她很快死於車禍,沒有人發現我的秘密,我是備受同情的鰥夫。

我終於得到了和我的洛麗塔獨處的機會,我得到了她——或者說,是她得到了我,她勾引了我,是她提議我們要不要玩她在夏令營裡學會的下流節目。從那以後,我駕車帶著洛麗塔週遊美國,後來因為錢不夠,我們在某地安頓下來,我把她送進了當地的女子學校,這可能是我犯過最大的錯誤,因為洛麗塔忽然失蹤了。

幾年之後,我收到了洛麗塔的信,說自己已經結婚懷孕了,需要錢。

在貧民窟了,我找到了她,我的洛麗塔已經變得憔悴不堪,她給我講了這幾年發生的事情,原來她當時被一個劇作家拐走了,那個劇作家比我更變態,甚至比我更早和洛麗塔發生了關係。拐走洛麗塔之後,劇作家強迫她拍色情電影,洛麗塔拒絕之後被拋棄了,嫁給一個貧窮殘疾的退伍軍人,懷了孕。

離開我的洛麗塔之後,我滿臉淚水,我知道我要做什麼了,我找到了那個劇作家,以洛麗塔父親的名義幹掉了他。

現在,我在獄中寫下我的自述。當你們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應該已經死了。但我依然可以和遙遠的你說說話,這些話是說給你的:

「一定要忠於你的丈夫,不要讓別的男人碰你,不要和陌生人談話,我希望你愛你的孩子。我在想我們之間的那些回憶,講過的那些故事,這些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僅有的不朽的事物,我的洛麗塔。」

好了,我的故事說完了。

最後,我們知道亨伯特因為血栓死在獄中,17歲的洛麗塔在幾個月後死於難產。

是不是特別盪氣迴腸?

《洛麗塔》這本小說的閱讀體驗是非同尋常的,可以說沒有小說是這樣的。

我們在看這個故事之前就知道是一個講戀童癖的故事,我們帶著批判或者獵奇這種先入為主的意見打開這本書,一開頭,我們知道亨伯特是個罪犯,然後,我們變成了他的聽眾。

亨伯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講述者,讓我們聽得入神。他時而非常溫柔,比如當他去呼喚洛麗塔的名字,用他的唇齒去感受僅僅是幾個音符帶來的情慾;時而非常殘忍,比如當他講到自己面不改色地殺了劇作家;他時而斥責自己是個惡魔, 比如他講到自己想過給洛麗塔餵安眠藥來佔有她,還有不給她自由,不讓她跟同齡的男孩子接觸;時而又試圖告訴我們,他變態,是因為他的愛太強烈了,他愛洛麗塔勝過他見過他想像得到的一切,他在小說結尾,要求懷孕的洛麗塔給他一起走,被拒絕之後,他還是把他所有的錢都給了洛麗塔。

在聽亨伯特的講述時,我們甚至有一種奇妙的感受,覺得亨伯特是在替我們所有人說話,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這樣情慾的火焰,但是被壓抑住了,而亨伯特活得比我們更純粹,對自己的欲望更誠實;我們中的一部分人陷入不那麼道德,或者不那麼容易被接受的戀愛,那種戀愛像是共謀一樣,兩個人心照不宣,無法向世人訴說,只有亨伯特如此坦誠地去公之於眾。

看到小說的結尾,亨伯特死了,我們作為讀者甚至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我們應該釋然,還是有些難過?

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們就不斷被矛盾的情緒撕扯:

到底該如何看待亨伯特?如何看待《洛麗塔》?納博科夫到底想說什麼?

接下來就讓我來分析一下。

我剛剛提到,《洛麗塔》這本書在寫完之後被各種出版社拒絕,因為覺得太不道德了。後來它終於在1958年出版,是因為它很幸運,遇到了一批作家和評論家,這些專業的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被亨伯特的魅力折服了。他們開始為這部小說辯護。

這批讀者發現納博科夫好像在這個小說裡埋下了一個陷阱,它所講述的男女權力關係,和我們表面看起來的是相反的。

這本書看似是講戀童癖,但是這些專業的讀者,這些作家評論家認為這本小說講的不是一個狡猾的成年人去讓小女孩墮落的故事,而是一個已經墮落的兒童去玩弄一個軟弱的老男人的情慾。

這些評論家的想法是從亨伯特的敘述中得來的,亨伯特說:我一直小心不想破壞洛麗塔的清白,是小女孩提議我們做下流的事;亨伯特還似乎不經意地指出洛麗塔的庸俗、冷漠、無禮、自戀,根本就不珍惜亨伯特對他的愛,只是想用自己的魅力從他那裡換點好處。

所以第一批為《洛麗塔》辯護的人,說這個故事講的不是道德,而是人性。洛麗塔本質上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姑娘,但是因為亨伯特接近痴狂地愛她,崇拜她,把她看做女神,把她提升到一個遠遠高於她本身水平的高度,一個平庸的少女因為被這樣愛,所以變得不再平庸。

而亨伯特是個可憐的人,他被自己的情慾蒙蔽了,不斷去美化這個普通的姑娘,就像夸父逐日一樣,追逐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甚至為了她而死去。如果說亨伯特有什麼罪的話,就是他太軟弱了,他放任自己被愛情折磨。如果說亨伯特有什麼錯的話,就是他太誠實了,他對自己的欲望太誠實了,以至於沒辦法被世人所理解。

這是《洛麗塔》這本書最早的辯護者的觀點。其中有一個最著名的,是耶魯大學的教授特裡林,他在這本書出版的1948年,寫文章說:「亨伯特心悅誠服地說自己是個惡魔,我們卻越來越不同意他的說法……這本書中可以看到:殘忍、哀傷、情慾、羅曼蒂克和真正的愛……」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也被這種說法說服了,認為亨伯特只是一個反常的人,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因為文學是為了展現人性廣泛的維度——甚至包括最幽暗的那些。我們也應該誠實地接受自己那些幽暗的欲望。

如果你這樣想,那我要恭喜你。你成功地上鉤了,你上當受騙了,你被亨伯特騙了,你也被納博科夫騙了。

你以上的理解,全部是錯的。

納博科夫寫《洛麗塔》,根本不是想讓我們理解一個戀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處。

恰恰相反,納博科夫是想我們警惕這個變態。

我為什麼如此篤定?

讓我們來看第一個證據。《洛麗塔》整個小說都是亨伯特的自我辯白。也就是說我們對這個故事的一切認知都是建立在亨伯特的敘述上。

我們讀小說的時候,總是會一開始就有代入到主角視角,我們看到的,經歷的和主角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小說裡講的就是真的,我們不會去辨別敘述者撒了什麼謊,或者隱瞞了什麼。

有一部經典的偵探小說,就是利用了這個盲區。這個小說叫《羅傑疑案》,是阿加莎·克裡斯蒂娜的經典小說。小說主角「我」是醫生,發現羅傑先生死了,因為我比較了解羅傑,所以我成了大偵探波洛的助手來一起查案子,搜集證據,隨著案情一步步明朗,排除各個嫌疑人,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兇手,就是我,小說的敘述者。

很多人讀到結尾,氣得半死,覺得被作者玩弄,這道題超綱了。但是當憤怒過去,再抱著知道謎底的心態來看這部小說,才發現原來在敘述中是有一些蛛絲馬跡的。

《羅傑疑案》就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小說的主角。在《洛麗塔》裡,納博科夫就又把這個伎倆玩了一遍,但是他很厚道地在一開始提醒我們:這是犯人的自我辯護,而作為讀者的你是陪審團,你要判斷亨伯特的哪些說辭是在自我開脫。

所以這就給小說的閱讀埋下了伏筆。

我認為納博科夫是提醒我們要警惕亨伯特的第二個證據,是納博科夫自己評價亨伯特的時候說:「這是一個自負、殘忍的惡棍,卻努力顯得『動人』」。

亨伯特的人性並沒有什麼超常的地方,不像那些為這部小說辯護的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是一個格外純粹,格外浪漫,格外瘋狂的人。因為納博科夫就不喜歡描寫這種人性。

納博科夫就非常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因為他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都是精神病。

他覺得小說中那些病態、扭曲的靈魂所作出的反應,已經不再是人類的反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過於變態,儘管作者想通過這樣怪人所作的反應來解決他提出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

我打個比方,比如說大家都要在醫學上做研究,攻克一種病,要弄清楚人體構造,因此需要解剖人體,這時候你解剖一隻穿山甲,雖然很刺激,得到的造型和奇特,但是並沒有什麼意義。

在納博科夫看來,亨伯特只是一個可悲的普通人,他唯一的超常之處就是巧言令色,因此他努力用語言為自己開脫,努力去誇大自己的人性。去把他對少女的暴行,按照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解讀。

納博科夫警醒我們:不要誇大惡的深度和嚴肅性,不要把它提高到它配不上的位置上。

他不斷地推卸自己所造成的傷害,在小說的結尾,亨伯特殺了劇作家之後,在山谷裡聽到孩子玩耍的聲音,他說「我明白了絕望的事情並不是洛麗塔不在我身邊,而是她的聲音不在那片和聲裡。」

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看到這裡都被打動了,認為他懺悔了,他的靈魂升華了。但我第二遍看的時候,我才識破了亨伯特不是懺悔,他只是自我感動。

只有在洛麗塔已經不再是他發洩性慾的工具之後,他才允許自己反思;只有在出現了一個比他更惡劣的劇作家之後,他才會從靈魂上審視自己。

可是,一個壞人殺掉另一個壞人,並不能洗清他本身的罪惡,時過境遷之後的悔恨也掩蓋不了罪惡的本質——因為如果洛麗塔沒有從他身邊逃掉的話,他依然會牢牢地控制她,摧毀她的精神。

第三個我認為《洛麗塔》是在譴責亨伯特的證據,是納博科夫讚美洛麗塔這個角色,說她是自己在小說中最崇拜的第二個人——第一個是普寧,是我特別喜歡的小說《普寧》中的角色。

如果洛麗塔僅僅是亨伯特口中那個除了年輕美麗,其他沒什麼特殊的女子,那麼,納博科夫為什麼會崇拜他?

為什麼納博科夫崇拜洛麗塔?

因為洛麗塔從亨伯特身邊逃跑了,而且她並沒有因為那幾年的遭遇變成一個精神上完全墮落麻木的人。當劇作家讓她拍攝色情電影,讓她參加一些色情活動的時候,她斷然拒絕,雖然承受了很大的代價。

亨伯特和劇作家都是在某種意義上有魅力,有才華的人,但是她最後選擇嫁給一個耳聾、貧窮的退伍士兵,士兵毫無才華,但洛麗塔非常堅決地要生下他的孩子,因為她想證明:所謂才華,所謂話語所編織的那些華麗的謊言,已經徹底無效了。

離開亨伯特的洛麗塔

洛麗塔的這個選擇讓我想到前段時間討論度很高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以自身經歷為藍本,講一個未成年的少女是如何被老師誘姦,老師同樣是以藝術的語言,充滿魅力的話語去誘惑少女,而少女一方面被這種話術迷惑,另一方面因為這種經歷太痛苦了,以至於必須合理化才能減弱痛苦,因此要說服自己其實是愛老師的。

但最後,作為主角的少女,也是作者醒悟了,她寫到,老師雖然滿嘴溫良恭儉讓,但是老師對「溫良恭儉讓」的解讀是:「溫暖的是體液,良莠的是體力,恭喜的是初血,儉省的是保險套,讓步的是人生。」

——這才是赤裸的本質,這才是醜陋的真相。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說中的洛麗塔也死了。但是在死之前,她們用盡全身的氣力,去抵抗,去戳破了惡魔的謊言。

最後,我認為《洛麗塔》本質上是個道德故事,最有利的證據,其實是納博科夫在信裡寫的,他說:「當你認真閱讀《洛麗塔》時,請注意,它是非常道德的。

所以你會看到這部小說面對著非常諷刺的命運:一開始,它被禁,因為大眾認為它是反道德的;後來,一批文人為它辯護,說它不是講道德的,它討論的是人性;但是納博科夫自己說:這就是一部道德小說,而且是一部宣揚道德的小說。

這部小說真正道德的地方,其實不在小說裡,而是在考驗看小說的我們。

作為讀者的我們,作為陪審團的成員的我們。我們必須有非常強大的心靈,才能夠戳穿亨伯特用語言布下的迷魂陣,堅持自己在一開始最樸素的道德判斷。亨伯特是有罪的。

無論他顯得多麼有魅力,無論他說得多動聽,他就是有罪的。

而這部小說的辯護者沒有通過納博科夫設下的考驗,那些幾乎上世界最專業,最懂文學的人全都失敗了,他們接受了亨伯特的辯護,對他網開一面。

不僅在小說中,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的這種考驗更多。很多時候,我們被謊言所騙,為罪惡開脫,不是因為謊言有多麼高明,而是因為我們願意相信,因為我們內心也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角落,不願意去面對的角落。

為他人的罪惡開脫,本質是為自己開脫。

但納博科夫想說的是,去直視這些角落,去誠實地做判斷。如果我們內心有針對自己的陪審團,請你不要對他們撒謊。請你想想洛麗塔,請你像她一樣勇敢。

這是我去年寫的一篇文章,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很多人反對我的觀點,因為認為「不應該用道德去評價藝術」。

我當然反對用道德視角去看所有藝術作品,沒有人會鑽牛角尖地討論《百年孤獨》中的亂倫是否背德,《母豬女郎》裡的人獸情是否「毀三觀」,王爾德在《自深深處》裡到底渣不渣,因為這些小說的主題並不指向道德和三觀。

但我也不認為分析不同文本的時候,都只能從審美的維度,而不得探討它的道德意圖。託爾斯泰最喜歡在小說裡夾在冗長的道德說教,他藝術上的偉大也並不因此打折扣,反而豐富了讀者的道德情感。

對於不同主題的文本,從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解讀維度,這種靈活和豐富是美妙的。「只能從道德層面分析」和「不能從道德層面分析」本質上同樣霸道。

而在《洛麗塔》裡,納博科夫向我們呈現了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戀童者亨伯特,呈現給我們巨大的倫理道德命題,我們無法對這個主題視而不見。

在這篇文章引起很大爭議之後,我又看了不同的思想家和評論家對於《洛麗塔》的解讀。

在Amy Hungerford的耶魯公開課裡,談到納博科夫策略性地讓亨伯特用「陳詞濫調「的語言操縱我們,並且故意向讀者提出道德問題(就是我文章中所說的敘事陷阱)。

而在所有的解讀裡,我得到最多啟發的是美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羅蒂的解讀。

他專門分析了小說中「卡思邊的理髮師(納博科夫花了一個月去寫的細節)」,講一個理髮師滔滔不絕地向和亨伯特講自己死去的兒子,而亨伯特心不在焉,這個細節表現亨伯特是一個幾乎沒有共情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恰恰最彬彬有禮巧言令色。

羅蒂寫道:「納博科夫由『內在』描寫殘酷,讓我們目睹私人對美感的追求如何造成殘酷……詩人可能毫無憐憫之心一一這些意象大師們可能會滿足於將其他人的生命轉化成銀幕上的意象,而對於這些人受苦受難的事實卻視若無睹。」

今天我又看到一則老教授性騷擾年輕女學生的新聞,曝光出的聊天記錄讓我覺得心寒又感慨,讓我又想到了《洛麗塔》這部小說:

所有的亨伯特在誘欺他人的總是首先自欺。

雖然道德僅僅是《洛麗塔》這部小說眾多解讀角度中小小的一個,但我依然覺得代入小說中「陪審團」的角色去聆聽和判斷亨伯特的敘述是有必要的,這仿佛是一個小小的練習,讓我們在生活中不至於美化他人的罪行,更免於陷入被「美感」迷惑的道德陷阱。

相關焦點

  • 關於忘年戀的小說這麼多,為什麼《洛麗塔》最出名?
    這當中固然有小說轉換為電影的媒介問題,但兩個人強烈的作者屬性,本身就難以兼容,納博科夫是一個執著的作者,庫布裡克以強勢著稱,一山不容二虎,自古皆然。那麼,《洛麗塔》的原著想表達什麼呢?關於忘年戀的小說這麼多,為什麼這部小說最出名?讓我們從納博科夫年輕時寫的一篇小說講起。《魔法師》這部小說叫《魔法師》,是洛麗塔的前身。
  • 《洛麗塔》,人性與激情的碰撞,關於時間的妄想和道德形態的批判
    小說《洛麗塔》還曾在1997年被著名導演阿德裡安·萊恩改編成了另一版本《一樹梨花壓海棠》,萊恩是拍攝情慾電影的頂尖高手,無論是角色選擇、鏡頭語言還是細節呈現、主題升華,他都將藝術價值與商業元素完美貼合,成為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的經典影片。
  • 鮑毓明性侵未成年養女案:《洛麗塔》敘事仍在繼續
    這篇被部分網友嘲為「瑪麗蘇忘年戀言情小說」的特稿報導,讓我想起一部經常被誤讀的外國名著《洛麗塔》。小六子未曾涉獵法學,因此只好從《洛麗塔》文本進入,和大家掰扯掰扯,財新網這篇特稿,寫得究竟有多荒唐,多邪惡!
  • 圓桌|揭開「洛麗塔」迷思①:亨伯特·亨伯特必須去死
    然而「戀童癖」題材的小說並不一定是「戀童癖小說」,納博科夫精心編織的小說世界細緻入微地描摹了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病態心理,反而有著道德教化的意義,而其中展示的不可能從現實案件中獲得的複雜性以及問世幾十年來累積的讀者反饋,恰好可能填補就事論事的公共討論所缺乏的豐富性。而臺灣作家林奕含根據自己未成年時被性侵的經歷寫成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更是給出了一個受害者視角的細膩、真誠、痛苦的文學文本。
  • 不要再拿《洛麗塔》來為戀童癖洗地
    /《洛麗塔》 納博科夫自己在文中強調過:「我既不讀教誨小說,也不寫教誨小說,不管約翰·雷說了什麼,《洛麗塔》並不帶有道德說教。」這部小說的正文是亨伯特的自述,納博科夫把小約翰·雷安排為序言的作者。他的觀點作為亨伯特自述的補充,互相構成一個完整的、立體的「洛麗塔事件」。
  • 小說一度被禁,蘿莉一詞的來源,畸形的愛情——《洛麗塔》
    洛麗塔這部電影,本身是由小說改編而來,影片於1998年9月25日在美國上映。這本小說在創作完成之後,可謂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在當年對於一些普通的美國大眾來說,這本書的地位簡直就可以說是「黃書」。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首先亨伯特對於洛麗塔的愛,是一種畸形的心理疾病。其次,洛麗塔對待亨伯特的感情,就只是感覺自己找到一座靠山,洛麗塔在這段感情裡,逐漸將亨伯特看作了達成願望的「道具」,這一點在洛麗塔的離開時,就能夠看出來。他們在旅行途中也有過快樂的時光,但是逐漸走向成熟的洛麗塔,也已經意識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錯誤的。
  • 「三棲」明星:洛麗塔
    圖片來自網絡《洛麗塔》是一部小說,有根據其改編的電影《洛麗塔》。《洛麗塔》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有些是和小說《洛麗塔》契合的。「白色的海邊的沙愛情還是要繼續吧十七歲 漫長 夏」有些過往的情感就如海邊的沙,隨著時間被海水衝釋,但愛情、生活還要繼續。
  • 《洛麗塔》:一個「戀童癖」的病相報告
    對於亨伯特,洛麗塔究竟意味著什麼?小說開篇寫到:.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直到亨伯特在黑茲(亨伯特的女房東,後來的妻子,死於一場車禍)家遇見洛麗塔(洛麗塔是黑茲的獨生女,母親去世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亨伯特的養女),這部小說才真正地進入了「情節」。他毫不猶豫地把眼前的洛麗塔和曾經的安娜貝爾完全重疊,並且讓洛麗塔最終戰勝了安娜貝爾。
  • 通過遊戲解密式閱讀,扒開《洛麗塔》晦澀書寫背後的故事
    今天特意來寫《洛麗塔》。因為我發現很多閱讀《洛麗塔》的人都會中途棄文,或許是因為主角超脫於道德倫理的那種病態心理帶來的不適感,或許是因為翻譯本中帶來的大量注釋與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確實給讀者帶來了一定困難。
  • 《洛麗塔》:枯萎樹葉的回聲
    人類的道德觀念是我們不得不向美的現世觀念所致的敬意。
  • 三個角度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是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也有頗有爭議的一部作品。具有爭議的部分是作品的內容,這部作品講述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戀愛的故事。廣受關注的原因,是《洛麗塔》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體現出表達人性,批判現實,以及與眾不同的創作手法,是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經典。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看它的內容是一方面,體現作品價值的地方在於,作者通過創作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是什麼,以及它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 中年男子愛上早熟少女,禁忌之作震驚全美,深度解析《洛麗塔》
    改編自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由著名導演阿德裡安·萊恩執導的1998年的《洛麗塔》因為禁忌大膽的題材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放到現在的社會上來看,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犯罪的故事,而主角亨伯特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戀童癖。
  • 你不知道的洛麗塔,帶你看不一樣的洛麗塔
    我們都聽過洛麗塔這個詞,聽到它的第一反應:裙子、襪子和鞋服裝襪子和鞋洛麗塔風格源於日本,引自歐洲宮廷裙子,是一種次元文化,如今在我國比較受歡迎,但你們不知道的是,洛麗塔還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書電影鏡頭洛麗塔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電影是由小說改編的。
  • 《洛麗塔》,一部探索性愛與人性的文學作品
    這樣的故事情節,半個多世紀前已被描述過了:那是納博科夫的名作《洛麗塔》。眾所周知的故事:亨伯特,看似體面的中年人,在寡婦黑茲家裡,巧遇黑茲的女兒多洛雷斯,一見鍾情。於是他接受了黑茲的愛,跟她結了婚,成了多洛雷斯的父輩,私下呼她「洛麗塔」。
  • 女人也愛洛麗塔
    就像這世上突然被愛情擊中的已婚婦女很多,但卻沒有幾個如安娜·卡列尼娜般不苟且、不偷歡,秉持道德的純粹、情感的熱烈,不惜結局的慘烈一樣。文學人物帶給人的,既是夢幻也是啟示,既是魅惑也是警醒。他挑起文學和道德的尖銳衝突,擺出人在愛與自由、人格獨立和被動順從方面可能遇到的所有歧路,並讓這一切看上去並非一目了然,所以,他的書才會遇到出版的困難。不明就裡的出版商會問,他為什麼要寫一個性變態?這對讀者有什麼益處?被多次退稿之後,《洛麗塔》在巴黎面世,之後一直爭議不斷,直到今天。
  • 洛麗塔、JK制服、漢服,你了解嗎?
    洛麗塔洛麗塔是什麼?洛麗塔是一部小說的名字,這部小說講的是關於戀童癖的故事,是反應西方社會現實的題材小說,洛麗塔在西方代表著少女穿成熟裝扮,而當它來到了日本,日本人認為是可愛少女的意思,於是出現了成熟女人穿少女裝,因此也就有了我們今天的洛麗塔。
  • 禁書《洛麗塔》:在爭議中成為經典,由情色到嚴肅文學的華麗轉變
    《洛麗塔》或《一個白人鰥夫的自白》是20世紀最受爭議也是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中年男子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行為卻逾越道德範疇的歐洲移民亨伯特,與一個可愛卻又危險無情的未成年女孩洛麗塔之間的複雜情感糾葛。
  • 《洛麗塔》中的禁忌,其實只是一種出軌
    在小說中,洛麗塔只有 12 歲,她的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影片中的洛麗塔則已經擁有女人的身體,處於青春期,但到了適婚年齡。1955 年,一位俄羅斯作家發表了一本驚世駭俗的小說。此書的寫作風格幽默又不乏詩意。
  • 《洛麗塔》1997,生命之光,慾念之火
    「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1955年,由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所著的小說《洛麗塔》出版,書中講述的中年男子亨伯特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故事內容,一直受到外界的爭議。
  •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一經問世即風靡全球,其後更是先後被電影戰神庫布裡克和另一位大師阿德裡安·萊恩搬上大銀幕,因為這本小說以及延伸的影片的巨大影響力,後來「洛麗塔」、「蘿莉」直接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少女的代名詞。《洛麗塔》可以說是20世紀時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洛麗塔正是小說男主角也就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對本片女主角的愛稱。洛麗塔剛出場的時候只有12歲,全名是多洛蕾絲·黑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