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天天按照菜譜不重樣,早晚兩頓有稀有幹可口管夠,中午一頓葷素搭配吃飽為止,逢年過節還有特殊加餐;村裡75歲以上老人,願意自己打飯的,可以在餐廳圍桌進食,也可以自己端回家享用;行動不便的,志願者用保溫飯盒準時送進家門。這樣的場景,在河北省灤南縣的20多個村莊已經重複了一年,天天如此,風雨無阻、霜雪不變。
11月10日在小食堂廚房窗口,康中河村老人排隊領取晚餐。
這樣的飯食,每個老人在「小食堂」每天只需花費8元,如果加上政府補貼和愛心人士捐助,每人還能再少花1-2元。現在的6、7塊錢,即便在當地集市飯攤上能買點什麼?「也就夠吃一碗板兒面的,還不給加雞蛋」,11月10日,胡各莊鎮西胡各莊村76歲的吳國環告訴記者。
灤南縣地處冀東平原、南部瀕臨渤海灣,全縣57萬人口,60歲以上老齡人口佔到23.3%(遠超10%的老齡化國際標準),其中農村老齡、高齡人口佔絕大多數。面對我國城鄉社會老齡化、高齡化的快速到來,如何做好老齡、尤其是高齡老人居家養老工作,已經成為愈加緊迫的家國大事。2019下半年開始,灤南縣以「政府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志願者奉獻一點」的「四個一點」方式,在全縣探索推進農村居家養老助餐「小食堂」創建,有效破解了農村高齡老人「涼一口熱一口、飢一頓飽一頓」難題,用不起眼的「小食堂」,助燃升溫了社會大民生。
就餐老人怎麼說?
「過去我們老兩口咋吃飯?糊弄唄。早上熱熱剩粥,中午買倆饅頭,晚上能湊合就湊合,一天就這樣打發過去了。莊稼人,歲數大了,自己不願動、又不想麻煩兒子、兒媳婦,將就著吃飽就行了。哪有像現在呀,不光口味好,天天飯菜還沒重樣的時候,真是忒好了。」對比自己入夥就餐前後的變化,西胡各莊村75歲的張岐德老人對小食堂讚不絕口,「對這個事,村裡人誰不說好啊!不用孩子們操心了,自己還省事了,除了小食堂,誰家也不會天天炒倆仨菜,換著樣地讓你吃。老話兒常說百人難服一人心,政府操持辦小食堂這事,把這句話給倒過來了——一人服了百人心。」
「享福了」,付金枝老人摩挲著盛飯的雙層保溫飯盒說。
「除了共產黨,誰也做不到。」出了張岐德家,走進同是88歲的付金枝、張有德老兩口家,5年前患發半身不遂,每天只能坐在椅子上的張有德老人,聽著老伴付金枝不住聲地感嘆「享福了」,面部吃力地咕噥著心裡話。「剛開始我們倆都不信吃的這麼好,還有人給你頓頓飯菜送上門。都這個歲數了,又不是親的近的,誰還能總想著你呢!後來一看是真的,才信了。」摩挲著她和老伴盛飯菜用的雙層不鏽鋼食盒,付金枝大娘渾濁的兩眼泛出了淚光。
下午四點半左右,康中河村養老幸福院的餐廳裡,陸陸續續坐滿了大爺大娘,「開飯咧」,隨著幫廚志願者一聲招呼,老人們舉著碗盆,在廚房窗口前排起了隊。「這是大米粥,這是蒸餃,這是鹹鴨蛋,還有炒鹹菜」,不斷的盛菜重複聲中,老人們坐在桌前,開始了各自的當日晚餐。味道怎麼樣?記者從屜上用筷子夾起一個蒸餃,咬開看,裡面黃瓜韭菜雞蛋餡;嚼一嚼,有滋有味水靈靈。
志願者準時到小食堂操作間幫廚備餐。
「好吃吧?我都在這兒吃了5個多月了,胖了好幾斤。」85歲的曹桂蘭老人說,老伴兒前幾年去世了,剩下她自己,雖然孩子們每禮拜都給買好東西放進冰箱,可自己總是沒心情開火做,即使做了也是做一頓吃兩三天,「孤單唄、心窄唄,沒心情做,也沒心情吃。現在多好啊,老哥們姐們坐在一起有說有笑熱熱鬧鬧,村裡書記常年操持著給變著花樣吃,忒好啊。」
志願者們怎麼說?
從食材購置到上灶烹製,從擇菜洗菜到擦洗炊具,從幫廚盛飯到外出送餐,灤南農村居家養老「小食堂」,能成為老人們的三餐依靠、心理港灣,不能不說說那些淳樸善良的無償志願者。
西胡各莊村小食堂讓養老服務中心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在西胡各莊,像張慧芳這樣的志願者已經有131人,她(他)們都是本村村民,大多年紀在60歲以下。「我父母都八十好幾了,身體又不好,老人自己做不了飯,我兩三年前就不上班了,在家伺候他們。從去年一開辦小食堂,父母就改吃小食堂的飯了,志願者都是把飯菜送到家來。這就等於把我解放出來,能重新回企業上班了。從那以後,我就用工餘時間也來做志願者了。」
帶著感恩的心情做志願者,張慧芳在輪值服務中,總是因為老人們對她的感激而感動,也從心眼兒裡願意長期志願下去。她說村裡現在有130多個志願者,大家都是提前排好輪值班表,一般每兩個星期到小食堂幫廚一天,主要是在廚房、餐廳幫著擇菜洗菜打掃衛生,並不耽誤日常工作和家務活兒。「不用別人提醒,到時候輪到誰誰就去小食堂。這個星期六又該我了」,張慧芳指著自己在日曆上畫的標記說。
西胡各莊廚師志願者郝俊軍展示小食堂各種食材
和張慧芳等輪值的志願者不同,64歲的郝俊軍、72歲的靳玉峰則是專職又不拿一分錢報酬的志願者,他們一個是掌灶的廚師、一個是上門送餐人。郝俊軍做過飯店二級廚師,家裡生活條件很好,自己還是閒不住,「只要老人們喜歡飯菜口味,我就一直做下去」;身板硬朗的靳玉峰,每天都騎著三輪電摩車,給9家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每天三趟9裡地,一家不落、風雨無阻」。
主管官員怎麼說?
「不算60歲、70歲年齡段的老人數量,我們縣80歲以上老人就有17000多名,而民政系統負責的3家養老機構只能接納1000來人,供需矛盾如此之大,農村養老問題怎麼辦?從居家助餐入手搞養老服務,運行花費咋解決?」灤南縣民政局長趙川波說,這也是2019年機構改革後,大家帶著「民政工作如何有新作為」的使命感,經過反覆分析測算,才形成了「四個一點」思路。即:民政局支持點,每個小食堂撥付2-4萬元啟動費,用於添置餐廚用具、裝修改造房屋;發動社會愛心力量捐助一點,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老人用餐個人出一點,每天交8元錢飯費;鄉裡鄉親辛苦一點,實行助餐志願者出義務工制。
每人每天8元入餐費,老人們能否承受?「我們認真測算過,他們每月有養老金112元,人均2畝的承包地流轉費,80歲以上老人每年還有三百、四百元老齡補貼,殘疾、散養五保、低保戶老人也各有相應補助,如果再加上兒女孝敬的,8元錢一點問題沒有。小食堂開辦起來後,縣財政又給每人單補一元,實際上老人們花費最高才7元。」
康中和村支部書記李新高介紹愛心捐助明細表。
這麼少的費用,飯菜質量為何還能保持這麼好?「實際上8元錢也就勉強夠買辦日用食材的,要想做到天天不重樣、頓頓可口有營養,大量的花費都被志願者的勞動奉獻和社會愛心捐助替換了。別的不說,目前光愛心捐款捐物累計就有50多萬元,每個小食堂帳面上都趴著額外費用呢。」
志願者為什麼都這麼自覺自愿?「首先是大家幫助的都是身邊父老鄉親,心存尊老敬老善心美德;還有就是大家都覺得誰都有老的那一天,自己今天趁著體力允許做志願者義務幫廚助餐,也是為自己將來老了,同樣也能在村裡享受這樣的養老服務。這就類似在『時間銀行』裡放了筆儲蓄,可以用自己的今天辛勞,換取自己的明天享受。」
解答完記者一個個問題,趙川波欣慰地說,經過一年來投入、管理上的不斷完善,小食堂創建工作已經擴展到20多個村,「四個一點」創建模式更加成熟可行,不僅解決了農村老人「吃不好飯」的問題,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沒人陪」的問題,同時弘揚了道德風尚、和睦了鄉鄰關係。希望今後能把這種模式在解決農村居家養老方面固定下來,從國家層面給與專項創建政策補貼,「我們有決心在社會各界關心幫助下,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進一步縮小入餐老人年齡限制,通過3到5年的不懈努力,爭取小食堂實現全縣農村廣覆蓋,為鄉村振興增添一抹燦爛的夕陽紅。」
信息來源:中國農網 作者:孫維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