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舟(右一)在華渝畜禽養殖有限公司蛋雞場考察並對接銷售。
5月9日,花橋鎮天井村一塊塊平整的土地上,不少村民在冒雨栽植小米辣。
「我家栽植小米辣3畝,今年可望實現收入1萬多元。」七組貧困戶楊智勇介紹,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栽植小米辣前,村委會就與重慶市星能釀造有限公司籤訂辣椒種植收購合同,只要種得好,完全不用擔心銷售的事,這讓大家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7月,縣商務委副主任葉盛舟開始擔任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產業發展、村民增收等發生了改觀。
今年2月,天井村村民種植的100多畝青菜爛在地裡,讓不少村民著了急。葉盛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立即帶領工作隊隊員幫助聯繫銷售渠道,發揮優勢對接縣內各大商超,成功將近300噸的青菜銷售出去,幫助村民增收10萬餘元。
疫情期間,農產品銷售受阻。葉盛舟與村委會協商,打算通過消費扶貧對全村農產品進行集中推介售賣。他一邊讓村裡各組長逐戶統計可供銷售的農產品,一邊對接好各類職業學校收集採購計劃。100多戶村民拎著自家「土貨」與愛心企業及愛心人士現場對接銷售,僅一個小時就銷售2.5萬元。
「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入2300元。」貧困戶黃玉瓊拿著一疊厚厚的鈔票笑得合不攏嘴。在消費扶貧中,葉盛舟與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一道,利用周一、周五往返城鄉的機會,聯繫幫扶責任人、機關食堂採購「帶貨」銷售貧困戶的農產品,月均銷售數千元。
葉盛舟還通過微商、郵樂購等線上對接採購商,將近300噸蜜本南瓜遠銷海南、廣東、雲南等地,實現銷售收入近20萬元。聯繫生產廠家,籤訂《種植收購合同》,大力發青菜、辣椒、榨菜等經濟作物,對農戶承諾「保底價、包收購」,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葉盛舟的付出,換來村民收入逐漸增多,也激發了村民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以前怎麼動員也不種青菜等經濟作物的農戶,現在主動找上門要求種植青菜、辣椒、南瓜等經濟作物,真正實現「要我種」向「我要種」的轉變。
「我們正在探索『黨支部+村集體+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葉盛舟介紹,今年村裡確定了發展小米辣300畝、青菜200畝、蜜本南瓜200畝,銷售「3個300噸」,收入突破120萬元的「到戶到人」產業發展思路。此外,53個貧困戶規劃發展了「到戶到人」產業項目,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預計可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除了發展產業,葉盛舟還將村民的住房、飲水安全納入重中之重。他通過摸排「三類人員」,發現天井村有5戶村民的住房安全問題沒有解決。
71歲的特困戶肖顯國以前住的是年久失修的木板房,一到雨季就四處漏雨。葉盛舟多次主動上門勸他改建住房,他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
面對這種情況,葉盛舟與村幹部一道,通過會商研判,不厭其煩登門做工作,肖顯國最終答應房屋改造,並很快住進新房。
短短3個月時間,葉盛舟與村幹部一道逐一解決了肖顯國等5戶貧困戶的住房安全問題,幫助肖應成、陳道生等因地勢較高導致季節性缺水的貧困戶安裝自來水供水系統,徹底解決飲水安全問題。
葉盛舟還及時整合老舊房屋改造提升、鄉村環境整治等項目,對34個貧困戶實施改廁改廚,修建衝水式廁所、沼氣池、灶,完善居家生活設施,扭轉髒亂差形象,提振貧困戶精氣神。截至目前,天井村71個貧困戶、26個低保戶、11個分散供養特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全部解決。
記者 鄧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