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寧奎
登上桑植縣龍潭坪鎮紅軍村雲頭山,「秋老虎」溫柔了不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楊凱穿著迷彩服沐浴在陽光裡,和諧地成為海拔1500多米大山的一部分。
山,是紅軍村最顯著的特徵。高聳入雲的山頭,曾經是保護革命火種的屏障,而今一度成為阻礙群眾脫貧致富的鴻溝。
80多年前,30多名村民跟隨賀龍的腳步,翻過大山鬧革命,村子也因此得名。「面對貧困,同樣是一場戰爭。」腳下群山鬱鬱蔥蔥,帶著軍人使命的楊凱來到紅色故地,把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的責任穩穩扛在肩上。
在我省今年4月啟動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考察中,楊凱獲得好評。
挑最硬的骨頭去啃
2018年,楊凱作為省軍區第24任扶貧隊長,接過「老區不脫貧、部隊不撤兵」的戰旗。
紅軍村,曾經是省軍區的建整扶貧村,因並村貧困指數上升。這個位於湘鄂邊界山區,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村,總人口1481人中,貧困人口多達113戶419人,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典型的老、少、邊、窮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經過多年的脫貧攻堅戰役,仍未脫貧的,都是最為堅固的貧困「堡壘」。在紅軍村,山路塌方後,村裡沒錢清障,村民進鎮上買日用品只能翻山越嶺;山區缺水,一家子洗臉共用一盆水,然後用來餵豬。
楊凱告訴記者,開始縣裡建議幫扶隊進駐距縣城較近,幫扶壓力較小的另一個村,「最後我們選定紅軍村,就要挑最硬的骨頭啃。」與此同時,楊凱還需幫帶省軍區正在幫扶的劉家坪白族鄉新陽村,以及幫扶過、但因並村有返貧風險的該鄉犀牛村。
3年要面對3個合併的貧困村,也就是說3年要完成以往7個貧困村的脫貧任務。面向高聳入雲的山頭,楊凱向著群山立下「軍令狀」:一定如期帶領紅軍村、新陽村脫貧出列,鞏固提升犀牛村脫貧成效。
3個貧困村,3個扶貧隊隊長身份,沉甸甸壓在楊凱肩頭。
用最深的感情扶貧
從長沙到桑植縣380公裡,近5個小時車程;桑植縣到紅軍村90公裡,近3個小時車程;從紅軍村到新陽村與犀牛村80多公裡,近2個小時車程。
2年半的時間,楊凱車輛總裡程超過10萬公裡,平均每天行程達100多公裡,先後跑壞了兩臺越野車。
作為一名軍人,他社會資源相對有限,但有一雙跑不斷的腿——
12公裡的產業路,跑出來了。「通天公路」終結了紅軍村村民下山難的噩夢,也終結了他們守著萬畝粽葉林這座金山,卻只能「郎在高山打一望」的尷尬。
粽葉產業扶貧示範園,跑出來了。保價收購紅軍村等16個村村民採摘的粽葉,集中加工,集中銷售,150名易地搬遷貧困戶家門口就業,貧困戶有工資有分紅,村裡有集體收入。
新陽、紅軍兩座村級光伏電站,跑出來了。僅在新陽村,年淨利潤保底有16萬元,持續收益可達20年以上。
紅軍體驗營地和禾佳紅色家園,跑出來了。通過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新陽村等6個村的農民實現脫貧。
犀牛村「飛地扶貧」的顧家種養基地,跑出來了,2縣4鎮9個貧困村飛地扶貧產業抱團發展,基地生產的鵪鶉蛋被熟食品銷往全國各地……
這雙「跑不斷的腿」,曾在部隊高強度的訓練中受過傷。但這無法阻止他向貧困「進攻」的勇氣。村民們經常見到,楊凱拄著拐杖,翻山越嶺,進村入戶。他像一個傷病員,更像個一往無前的勇士。
「我的人生有兩大經歷,一是當兵二是扶貧。」站在嶄新的紅軍村村部,楊凱認為,軍隊是所大學校,農村是個大舞臺,「我在脫貧攻堅的練兵場上帶領老區人民『齊步走』,就是為下步鄉村振興的閱兵場上帶領老區人民『正步走』『跑步走』打下堅實基礎。」
以最美的笑臉為榮
「新採了蜂蜜,你看成色怎麼樣?」「順著這條新路,到娘家省了半個小時。」「院子裡的桃子熟了,嘗嘗?」
無論是在紅軍村,或是新陽村、犀牛村,如有閒暇時間,楊凱喜歡在村裡走走,與村民坐一條板凳聊天。脫貧群眾的笑臉,是他心中最美的風景。
張春林騎摩託去摘粽葉,採摘量由過去的日均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去年靠採摘粽葉賺了5萬元,戴了一輩子「貧困帽」,摘了;盼了多年,向興鳳的兒子向周亮不但回來了,還帶回來了一個兒媳婦,父子倆決心比拼一番,老子養羊,兒子養牛;彭長文、彭英才、彭元生三家通過房屋出租,與村集體合作發展鄉村旅遊,不僅每年有5000元房租固定收入,還在家門口就了業……
一個一個的脫貧故事,就像花兒一樣,在楊凱的培育下,在桑植的大山中次第盛開。
真情換真心。
紅軍村村民肖玉梅從自家燻制的臘肉中,選了一塊最好的送到工作隊。再三推脫不了後,楊凱往肖玉梅家門縫裡塞了400元錢。為這,有著山裡人耿直性格的肖玉梅抹了一晚上眼淚,「這些年來,工作隊為我們付出這麼多,就不能讓我們表達下謝意?」
後來,楊凱和隊員們發現,工作隊宿舍門口時不時出現臘肉、雞蛋和蔬菜,卻不知誰送的。
「只有更努力工作,才對得起老區人民對我們的厚愛。」楊凱對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說,「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一張張笑臉,是我們軍人的榮耀,更是軍旅生涯中最有意義的軍功章。」
【考察調研手記】
4月至6月,按照省委決定,省委組織部派出考察組,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專項考察調研,了解掌握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表現,發現識別優秀幹部,為基層幹部加油鼓勁。
從部隊的訓練場,到脫貧攻堅的實戰地。楊凱發揮軍人特有的頑強作風,帶領2個鄉鎮的3個貧困村,在這場新時代的戰役中披荊斬棘,攻破無數碉堡。
築路、架橋、修水利,助學、建廠、辦產業……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他帶領扶貧工作隊在深山裡,打造出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山村樣本,創造了一系列能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為老區桑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用初心追尋光芒,用忠誠丈量大地。」考察組組長高揚先說,楊凱以真抓促落實,以實幹求實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忠誠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