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學森
在渭源縣西南部,牧兒山巍然聳立,山的西面,是上灣鎮周家窯村。每到夏季,在周家窯村田間地埂,滿山遍野都有一簇簇山丹花灼灼開放,山丹花是一種紅色的花,細小的莖葉,火紅的花冠向上捲起,象徵著昂揚向上的生命力,也象徵著獲得新的生活,正如這火紅的山丹花一樣。
近年來,沐浴著黨的陽光雨潤,這片山丹花開的地方也迎來了新生,處處洋溢著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美好生活景象。
見到周家窯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何全文時,他剛從福州培訓回來,說起講講他的脫貧故事,他表現的很謙虛。他說,自己只是盡到了一個駐村工作隊長的應盡職責,都是該做的,多年後,回憶起這些,不會因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的話匣子也打開了……何全文是縣政協文史委主任,2019年3月,他響應組織號召到上灣鎮周家窯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從駐村開始,他就秉持「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思路,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時刻將村情民意群眾訴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群眾滿意度、認可度當做幹事創業的標尺衡量自己的初心,彰顯出作為一個普通基層扶貧幹部的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
周家窯村陽屲社的仉淑霞不會想到她還能站起來,仉淑霞因病截肢,治病花銷巨大,家庭陷入困境。
當得知仉淑霞家情況後,何全文馬上和周家窯村駐村工作隊總隊長及幫扶責任人到仉淑霞家了解情況,卻發現她家大門緊鎖。後來,聯繫到她丈夫張永錄,了解到他妻子因截肢後精神幾近崩潰,不想見人,在會川鎮區租房居住,現在因醫療開支太大,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他多次嘗試和仉淑霞視頻通話但沒有通過,只好一段段的發文字信息,講一些殘疾人的勵志故事,鼓勵她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通過連續不斷細心的思想工作,仉淑霞慢慢變得開朗了起來,也願意和人進行交流了,對追求美好的生活信心又回來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何全文積極與縣民政局銜接,為仉淑霞申請到臨時救助金5000元,與縣殘聯銜接辦理了二級肢體殘疾證,讓她享受到了黨的好政策、感受到了幹部的真幫實扶。同時,把仉淑霞家的情況向上灣鎮黨委和政府做了匯報,在他的努力下,張永錄家當年就被納入了邊緣戶,全家3口人全部享受二類低保政策。今年開春,政府又給張永錄家養殖業獎補資金一萬元,引進良種牛一頭,還為仉淑霞量身定做了義肢,鼓勵他家發展養殖、外出務工,通過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說起到縣城安裝義肢的場景,仉淑霞眼睛裡就泛起了感激的淚花,她說省上的專家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和藹,對她很關心,自己沒有花一分錢,就實現了重新站立行走的夢想,全靠這個好時代,全靠黨的好政策。每次到她家去,總能看到她臉上洋溢的笑,聽到她發自肺腑的感恩。
「武漢,別怕,你要在家,乖乖聽話,外面風雨大。你病了,祖國母親怎能把你丟下……兄弟姐妹都會拉你一把……」這是今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間,何全文為原創歌曲《武漢,別怕》做的詞裡面的一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何全文作為渭源縣上灣鎮周家窯村的駐村工作隊長,從大年初二開始就一直堅守在防控一線。談起《武漢,別怕》這首歌詞的創作初衷,何全文說道,「疫情發生後,我時刻關注著疫情的發展動態,為武漢同胞的痛而痛,為武漢同胞的憂而憂。」
有一次,他和正在蘭州城市學院上大學的女兒打電話,女兒告訴他,她在疫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給武漢紅十字會捐了500元。「我為女兒的善良感到高興,同時想到那些前僕後繼去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我內心默念著祈禱『有強大的祖國,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抗疫必勝,祖國必勝!』」2月12日,他即興創作了詩歌《武漢,別怕》。
歌曲在「大美渭源」手機客戶端首發,隨後迅速刷爆朋友圈,聽了歌曲的人都表示,歌曲旋律充滿力量,歌詞溫暖人心,很受鼓舞。工作之餘,何全文會提起筆桿子,在另一條戰線繼續戰鬥,他編寫涉及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和扶貧產業發展帶來的喜人變化的通俗曉暢的「三句半」在當地廣為傳唱。
幫扶真心,群眾暖心。何全文最常去的地方,是村上幾位特困供養人員家中。幫扶隊員們定期上門為孤寡老人清理衛生,洗髮理頭,送碳生火。「我們都盼著他們來!」老人們說,駐村幫扶隊一來,就能聽到新鮮事,像看到了自家人一樣。「他們是我們的服務員。」
看著山坡上紅豔豔的山丹花和村民的一張張幸福笑臉,我們能切身感受到脫貧攻堅為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也能感受到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鎮村幹部為脫貧攻堅付出的艱辛工作,他們日復一日、紮根一線,勇挑重擔、砥礪前行,用行動踐行著初心,用擔當詮釋著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譜寫了一曲幹群齊心、共奔小康的時代篇章。
【來源:中國甘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