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籬下的那些日子

2020-12-26 四季美文

寄人籬下的那些日子

作者:劉慧芳 朗誦:老蝌蚪

看見楊梅我便想起了父親,想起了父親留給我的浙江仙居盛產的楊梅,心裡一陣酸楚湧上心頭。

由於礦難父親離開了我們,辦理完後事,母親便準備帶著我回鄉下的外婆家。在臨行前我懷裡除了揣著一個紙包楊梅還有一瓶「止咳糖漿」,這是父親給我留下的東西,一定要帶在身邊陪伴我!

我們被舅舅接回了鄉下的那些日子,母親始終抑鬱寡歡,我總會看到母親在院牆角落裡偷偷掉眼淚。年少的我一直以為母親是想念已故去的父親,長大之後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做「寄人籬下」?什麼叫做「忍氣吞聲」?什麼叫做「無可奈何」?什麼叫做「淚眼婆娑」?什麼又叫做「沒有辦法」!……

由於我跟母親住在外婆家,舅舅、舅媽一家也隨之而來,理由是「人多熱鬧」,最重要的是「姐姐做的飯好吃」。我比表弟大三個月,但是母親告訴我「你比弟弟雖只大三個月,但你是姐姐,大一天也是姐姐。你一定要讓著弟弟,記住媽跟你說的話!」可是,表弟根本沒把我當作姐姐,經常欺負我。舅媽每次看到都不會去制止,只會看到她咧著上揚的嘴角。

我和表弟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都愛吃西紅柿炒雞蛋。我們兩個人每次也會因為這道菜打架,他把西紅柿扔在我碗裡,把雞蛋都挑在他碗裡。外婆看見總會呵斥表弟,可是母親總對我說「西紅柿營養價值高,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俗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終於有一次我眼睜睜地看著他把雞蛋挑在他自己碗裡,把西紅柿夾在我碗裡的時候,我居然快速把他的碗搶在我懷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筷子扒拉到嘴裡,當時的我滿嘴都是雞蛋,兩個腮幫都是鼓鼓的。表弟當時呆若木雞傻傻的原地不動,幾秒以後他哇地一聲大哭,扭頭就跑了!

古人云「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滿嘴的雞蛋,打的飽嗝也是雞蛋味,此刻的我覺得是最幸福的。沒想到在我最開心的時刻也是最難過的時刻,看著怒氣衝衝進門的舅媽,我就知道大事不妙,我跟舅媽繞著圓桌「玩」起了轉圈圈。在舅媽和表弟前後夾擊之下,我臉上留下了巴掌印和幾個血道子!

當外婆和媽媽趕過來的時候,我已是滿臉的淚水混雜著鼻涕用袖子擦拭著。外婆看著我臉上的「勳章」,奪門而出。只聽見院子裡嘈雜聲、哭鬧聲、摔東西的聲響此起彼伏,聲聲脆亮。舅媽的聲音至今我還記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克夫男人死在了井下,回來還帶著個拖油瓶,吃媽家住媽家也就算了。小雜種還想欺負我兒子……」。舅媽罵罵咧咧被舅舅拽走了,母親呆若木雞站在原地,眼淚就像小河的溪水,淌落下來。母親是個能幹、不服輸要強的女人,她的胸懷寬廣就如同一個男人可以海納百川。可是,為什麼兩隻眼睛唯獨不能夠容納下這些苦澀淚水?任它肆無忌憚流個不停!

這件事情之後,我們搬離了外婆家。雖說沒有外婆的接濟,日子過得很苦,但是再也沒有任何人欺負我們、侮辱我們!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後漢書》有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也由此明白了這些話的含義。

【作者簡介】Linda,本名劉慧芳。雖無閉月羞花之貌,但心地善良,誠實可信 。性格似火,能淘能鬧,嘰嘰喳喳,人人喜歡。偶有淑女風範,屬熱愛文藝之青年。從教十餘載,恪盡職守。尚能為人師表,不敢誤人子弟,業務上也頗有成果。信奉一句格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朗誦簡介】老蝌蚪,很低調的人。

相關焦點

  • 《詩經·葛藟》——寄人籬下心悲涼
    【品析】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流浪人的苦悲與寄人籬下的憂傷。詩共三章,每一章都以纏綿蔓延的葛藤起興,詩人流落到河邊,看著葛藤茂盛綿延,不禁黯然傷神,想著自己和父母親人走散,自己一個人獨自飄走在外,無依無靠,不得已寄居他人籬下,稱作他人為爹娘兄弟,卻得不到他們的真心關愛與照管。
  • 非人哉漫畫:寄人籬下的神獸日子不好過,大士欺負白澤很開心
    看到被扔出去的白澤不敢吭聲的樣子,大士雖然仍舊面無表情,但是從他閃亮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能欺負一下白澤,他內心還是非常開心的,白澤這種寄人籬下的神獸就算本身很厲害,日子也還是不太好過的。
  • 《紅樓夢》:林黛玉寄人籬下很可憐?其實我們只是被表象騙了!
    曹公筆下的《紅樓夢》翻拍多次,最經典的莫過於陳曉旭那個版本的,一直都很喜歡林黛玉這個人物,風流嫋娜,才情橫溢,只可惜命不好,少時失母,父親的身體也不好,小小年紀便寄人籬下,好不可憐!林黛玉但重溫了幾遍《紅樓夢》後,我不由推翻了之前的結論,林黛玉的確是無奈之下離開家鄉,寄居在外祖母家度日,但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可憐,對比賈家三個小姐,甚至薛寶釵來說,林妹妹的日子過得比她們瀟灑
  • 5本女主寄人籬下的古言,她嬌而不弱,外柔內剛,男主實力護妻
    大家好,我是毛毛蟲,今天推薦5本女主寄人籬下的古言,她嬌而不弱,外柔內剛,男主實力護妻(標題為第一本)第一本:《嬌娘春閨》作者:笑佳人書評:女主是個命苦的,小時候父母雙亡,投奔舅舅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 寄人籬下的孩子,為什麼懂事得讓人心疼?
    寄人籬下的孩子,只有遵從大人命令和規則才能活下來,是可悲的。科學的自我認知模型可由於父母不得已的苦衷,寄人籬下的孩子倘若沒有遇到一個足夠穩定的、抱持的、接納的養育者,為了生存,他將不得不放棄「自我」的正常發展,把真實的情感隔離在外面,假裝自己「無所謂」,
  • 寄人籬下的五年
    但是就快到了,前面就是港口,已經稀稀落落的能看到一些漁民在海邊打撈魚貨,看到那些活蹦亂跳的魚兒,滌生終於感覺到餓了。那是臺南的一個港口,叫新營漁港,這是王之梁告訴滌生的接應點。還有滌生很重情義,很守原則,試想,王之梁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孩子才呱呱落地,家裡就滌生和王太太共處一室,照理說這種情況,大家都是要忙著避嫌的,但滌生無處可去,寄人籬下的他,此後五年,竟沒有傳出一絲一毫的閒話八卦,由此可見滌生為人之正派,心性之堅定。
  • 劉若萍 那些承載著成長的日子
    留下身材瘦小的楓兒只能跟著年邁的奶奶,在等待轉學的日子裡,度過第一個沒有母愛的寒冬了。也許還有心境的原因把,楓兒至今記得,那年的冬天是那樣的寒冷,母親臨終前為她改制的棉衣,沒能抵擋住呼嘯的北風。那時,楓兒時常想起自己在小學的同學惠霞。惠霞的母親在她兩歲那年被倒塌的包穀架壓死了。記得有一次,那個經常被孩子們吐槽的班主任李老師,在自習課上讓沒有母親的同學舉一下手。
  • 那些匆匆流逝的日子
    那些,深深淺淺的腳印。時間過得好快,以至於有時候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誰,自己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做著這樣的事……晚上加了會小班,心血來潮,想轉轉街頭,竄竄街巷,慢慢悠悠地走回家。大概,偶爾不想騎著小黃從最熟悉的近路回家,大概,享受獨自一人安靜思考的慢時光,大概,想遇見跟往常不一樣的小美好。
  • 春節在婆家過一次年,我才體會到什麼叫「寄人籬下」
    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享受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一家人圍著電視嘮嗑,吃零食,光想想就覺得這樣的畫面太溫馨了。然而一個女人,在結婚前的時候,可以盡情享受過年的快樂時光,結婚後,可就未必了。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女人結了婚,就是婆家的人了,過年的時候,自然也應該跟著老公回婆家去過年。
  • 17歲少年6年寄人籬下,被2個表哥欺負不敢說:世間這三個字最苦
    自從上一年級就把我放到姨媽家裡,姨媽家的兩個表哥,經常打罵我,寄人籬下,我不敢反抗,我想告訴爸爸媽媽,但那時候我沒有手機,沒法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好不容易爸爸媽媽打過來電話,他們大人只是隨便問候兩句就匆匆掛掉了電話,我連接電話的機會都沒有。那一刻我明白,在外面受到欺負,我再也不會找他們了。
  •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或快樂或憂傷,或懵懂或彷徨,但每一天都陽光燦爛,每一天都在演繹著不同的成長。本片講述了七十年代軍區大院,一群少年的生活,通過少年生活的瑣碎,體現出成長的主題。
  • 《那些黯淡無光的日子才最珍貴》
    人生多的是黯淡無光的日子         生活中閃光的日子很少,所以黯淡無光的日子才顯得特別。生逢喜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件,其餘的幾千件都是平凡的事件。我們如何在黯淡裡發現美好,才是我們值得追尋的幸事。幾萬多天的日子裡,幾百多天的光芒,剩下的黯淡都是厚積薄發的生活。我們,一年四季的平淡與三餐一日的樸實構成了一天又一天動人的美好:讀書,寫字,聽歌,看劇,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一萬次的黯淡裡有一次光閃過。
  • 寄人籬下的炸雞店,生意總比別人多
    長寧路上的熱門炸雞店招牌雞腿一咬就爆汁可以配5種醬3種粉老闆還很愛抹零頭沒有門牌,寄人籬下
  • 權勢滔天還是寄人籬下,宋朝柴家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
    二、寄人籬下卻也不失富貴 就這樣雙方倒也相安無事的相處了十幾年。然而就在柴宗訓正值20歲青春年少之際,卻忽然「病逝」了。而比起那些動輒被滅門滅族的前朝皇室,柴家的結局已經算是相當完美了。
  • 楊振寧之父:9歲喪母,12歲喪父,寄人籬下,如何打破人生僵局
    年少失雙親,他寄人籬下更加拼搏楊武之出生於1896年,還是晚清統治下的時代,只不過已經岌岌可危了。和楊武之一樣,他的父親也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不懂世故圓滑的秀才。清末的秀才早已不像鼎盛王朝時期的讀書人一樣吃香了,再加上楊武之的父親不走"拍馬屁"的路,這個書香世家的日子也是過得十分慘澹。而他的母親多年患病,甚至來不及將他撫養長大,在他九歲那年就撒手人寰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僅在三年之後,與楊武之相依為命的父親也因染上急症而去世了。年幼的楊武之就這樣成了孤兒,由他的叔父幫忙撫養。
  • 「託付式」養老悄然興起,8旬老人哭訴:寄人籬下很難熬的
    「託付式」養老悄然興起,8旬老人哭訴:寄人籬下很難熬的老伴剛走沒多久,八十多歲的張爺爺就聽見,孩子們在客廳裡商量怎麼安頓他。張爺爺和老伴一共生了4個孩子,老大和老二在上海,房子一家三口住著都擠;老三是姑娘遠嫁東北;最小的兒子,很早就出了國。
  • 懷念那些年,言而有「信」的日子
    看著一堆厚厚的泛黃的信箋,不由得懷念起那些寫信、收信的日子,腦海裡浮想起當時寄信,拆信的場景依然感覺很溫暖。那時沒有現在社會信息傳遞的方便和快捷,能有固定電話的也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現在的手機、郵箱、微信等等。特別是在當兵的那三年,每次等待來信的那個殷切期待,望眼欲穿,那樣的日子快樂而充實。真是「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書抵千金」。
  • 那些去澡堂子的日子
    北方的小夥伴應該都有過去澡堂子的經歷,越冷的地方越常見,突然很想念小時候跟著媽媽去澡堂子的日子。就和最饞的那些家鄉美食一樣,昨天還和朋友聊到離家後,每年回家下飛機先衝向的一定是家門口的烤羊肉攤,先來20串。家鄉的味道,想起來就很香很饞……SEE YOU~
  • 最有志氣的貓媽媽:寧願帶孩子上山當流浪貓,也不願寄人籬下
    鏟屎官說小白是因為不願意寄人籬下,所以才帶著孩子逃跑上山的,不過據筆者猜測,可能是因為貓媽媽換了陌生環境後,陌生環境讓貓媽媽失去了安全感,貓媽媽擔心有人會傷害小貓,所以才會帶著小貓上山。不過貓媽媽確實有志氣,別的貓咪為了一口吃的,賣萌撒嬌,甚至主動上門求收養,而她卻寧願帶著孩子上山做野貓,也不願意寄人籬下,萬幸的是主人找到了它,不然就真的得做流浪貓了。目前小白跟小貓均已被鏟屎官帶回了家,小白也恢復了往日的好脾氣。
  • 任靜:那些風一樣的日子,遠去了​
    《詩經·七月》裡有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