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宜食滋陰潤燥食物 避免「燥邪」傷害

2020-12-18 中國天氣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進入處暑節氣後,我國大部地區的天氣也將開始涼爽起來。民俗學者王娟表示,在養生方面,天氣轉涼,人們會多吃一些葷食進補,補充夏天消耗的養分。

「處暑」節氣的由來

對於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時「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即將結束。農諺有云:「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有俗語說:爭秋奪暑,則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民俗專家高巍說,除了少數地方外,夏天的暑氣其實仍然未減,需要預防。

古代,處暑被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一候鷹乃祭鳥」是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並且先陳列如祭然後再吃掉;「二候天地始肅」是指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第三候與豐收有關,「禾乃登」中的「禾」指的是黍、稷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指開始秋收。

總之,從天文上來說,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鬥七星,彎彎的鬥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從氣候意義來說,屬於從夏到秋的「過渡」階段。

「出遊迎秋」正當時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民間素有「出遊迎秋」的習慣,更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指的是暑氣消散後,就連天上的雲彩也顯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

這個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跟祭祖或迎秋有關。由於和傳統的中元節時間距離較近,所以融入了一些慶贊中元節的活動,比如放河燈等等。

在飲食方面,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原因在於老鴨味甘性涼,適合此時進補。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烤鴨、荷葉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人們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此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人們也可以品嘗到種類繁多的還嫌。

公開資料顯示,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飲食養生該注意什麼?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乾燥,此時,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夏天,大家最愛的西瓜,由於「寒性」比較大,也要少吃或者不吃,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

同樣是因為「秋燥」逐漸出現,有專家對記者表示,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豆類及奶類,「百合可以滋陰潤燥,煮粥時適量加一點,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其實,單就飲食來講,處暑前後沒有特別典型的代表性食品。」但王娟說,人們的確會在這個時節多吃一些肉食,「民間認為,夏天天氣炎熱,人們的身體會有不同程度的損耗,到了秋天就可以開始進補,多吃一些葷食」。(來源/中新網 記者/上官雲)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處暑有什麼風俗禁忌? 處暑的忌諱了解一下
    避免皮膚傷害     初秋天氣乾燥,皮膚水分易蒸發,外露的皮膚缺水就會變得粗糖,彈性也會變小,嚴重的還會產生皸裂。日常要注意皮膚的護理,沐浴時不要使用鹼性大的香皂,可以多吃花生、梨、紅棗、葡萄、銀耳、核桃等能 夠滋潤肌膚的美容食物。
  • 【每周一膳】處暑時節膳食:百合花生大米粥
    處暑,為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了,所以古人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秋燥傷肺,街坊們宜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物
    秋季宜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同時保持內心寧靜舒暢,避免產生悲傷情緒,也是秋季養肺的一個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深秋時節氣候雖漸寒冷,不宜終日閉戶,要養成勤開窗通風、夜間露頭而睡的習慣,可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中醫認為「秋燥傷肺」,故秋季宜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物或藥物,以抵抗秋季的氣侯變化。
  • 處暑到來,飛利浦榨汁機幫你滋陰潤燥!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的起居養生處暑季節天氣變化多,晝夜溫差開始加大,人體也剛剛從酷熱的折磨中解脫出來,夏季出汗較多,身體內部比較空虛,因此疾病容易在這個時期乘虛而入。
  • 合理應對秋季燥邪來襲
    燥邪是秋天的邪氣,常從口鼻侵入於肺,引起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所以滋陰潤燥,非常重要。一、飲食潤燥秋季燥邪為盛,容易傷及肺陰,可通過食療起到潤肺補肺的功效。可常食用百合湯: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連同百合服下,可起到潤肺清熱、生津養肺的作用;冰糖雪梨羹:胖大海20克,枸杞子10克,雪梨1隻,冰糖適量。
  • 【藥膳駕到】秋燥傷肺,街坊們宜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物
    秋季宜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同時保持內心寧靜舒暢,避免產生悲傷情緒,也是秋季養肺的一個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深秋時節氣候雖漸寒冷,不宜終日閉戶,要養成勤開窗通風、夜間露頭而睡的習慣,可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中醫認為「秋燥傷肺」,故秋季宜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物或藥物,以抵抗秋季的氣侯變化。
  • 秋季|酸味食物,滋陰潤燥
    宜養肺:秋季氣候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呼吸道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養肺。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多吃些酸味食物,可以斂肺氣。其他忌用食物:羊肉、韭菜、花椒、桂皮、姜蔥、燒烤、咖喱、芥末等。03/宜選食物/甲魚——易於消化吸收,促進血液循環,有滋陰、涼血、益氣的食療作用。
  • 晶珠廣場「寒露」時節滋陰潤燥少食辛辣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中醫常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寒露比白露的嚴寒程度更加加重,特別是夜晚,如果睡眠時開窗,或者沒有用毯子、被單覆蓋腹部的話,很容易身體受寒。  此時晚上睡覺最需要保護的地方,第一個是肩關節,很多人得了肩周炎(也叫五十肩)很難醫治。
  • 處暑養生吃什麼好?2020處暑養生飲食推薦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並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
  • 24節氣 | 處暑吃「鴨梨」,釋放壓力一身輕~
    處暑:食鴨子處暑時節宜多吃一些能滋陰潤燥、清熱安神的食物,可選擇如銀耳、百合、蜂蜜、海帶、藕(涼血補脾)、菠菜(補肝益腎、開胸潤燥)、芹菜、糯米等,防止燥邪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秋天往往較為乾燥、少雨,處暑後,多喝水、多喝粥有助健脾胃,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蜂蜜不僅可以外養肌膚,還內養腑臟,具有潤肺、養肺的作用。
  • 處暑後,食一肉,吃二果,飲三水,做四事,健康少生病
    今日處暑,代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秋意」越來越濃。這個時候正好是氣溫由暖向冷過渡的季節,也是秋冬之前最重要的養生時間點。今日處暑,想健康,食一寶,吃二果,飲三茶,做四事,安穩過秋冬。秋天來了!
  • 處暑時節要這樣吃 , 十幾種菜譜都全了!
    此時飲食應遵從處暑時節潤肺健脾的原則,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處暑:食鴨子處暑時節宜多吃一些能滋陰潤燥、清熱安神的食物,可選擇如銀耳、百合、蜂蜜、海帶、藕(涼血補脾)、菠菜(補肝益腎、開胸潤燥)、芹菜、糯米等,防止燥邪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秋天往往較為乾燥、少雨,處暑後,多喝水、多喝粥有助健脾胃,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蜂蜜不僅可以外養肌膚,還內養腑臟,具有潤肺、養肺的作用。
  • 【養生】秋季燥熱吃什麼 滋陰潤燥食物最佳
    平潤的食物最好。秋季燥熱吃什麼?現代人最常見的5種秋燥症狀分別是口角發炎、皮膚甘裂、鼻出血、便秘與哮喘燥咳。中醫解釋,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包括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另外,由於肺和消化系統互為表裡,所以有些人也會出現便秘症狀。秋季燥熱吃什麼?中醫的答案是:平潤的食物最好。
  • 處暑吃慄子 天氣初涼,滋陰養腎正當時
    處暑飲食指南  ·  此時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  隨著氣候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 【湖醫·求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徵是暑熱漸消、空氣漸燥,人們往往開始感覺皮膚緊繃,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皴裂、大便乾結等。所以,處暑節氣的保健離不開防秋燥。而防秋燥,重在一個「潤」字!肺為嬌髒,喜潤惡燥,乾燥是傷害肺臟的一個主要原因。呼吸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以肺為主要臟器。
  • 【二十四節氣】處暑節氣怎麼保養心肺
    新鮮水果中西紅柿、西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豐富,維生素B族和礦物質在穀類、豆類、玉米、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人們可適量補充。三、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機體大量出汗,不但水分丟失,還流失大量的鉀、鈉。應適量增加含鉀較高的食物,如香蕉、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大蔥、芹菜、毛豆、綠茶、海帶等。 四、要補充清熱、利溼的食物。
  • 致小朋友監護人,秋燥傷肺,滋陰潤燥食材與食養方
    多吃白色食物、適量酸性食物秋季以燥邪為主,會出現皮膚乾燥、眼睛乾澀、口乾,夜裡因為肺陰虛引起盜汗等症狀。因此,秋季養生應從「潤燥」開始,成人每天喝2升,孩子1.2升以上的水才能保證秋季身體所需的攝水量。中醫認為「秋燥傷肺」,故秋季宜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物或藥物,以抵抗秋季的氣侯變化。
  • 處暑養生:爭秋奪暑,做對這些好一冬!
    可適當多吃些酸味果蔬,如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秋梨、菠蘿、蓮藕等,而銀耳、百合、蓮子、麥冬、玉竹、海蜇等食物則有助清熱、潤燥、安神。陳群雄給出的以下幾個應節食養方,有興趣的街坊可以試一試:1.秋梨白藕汁:梨500克,藕500克,白糖適量。藕梨洗淨,壓榨取汁喝,視個人口味可選擇加或不加白糖。2.麥冬粥:麥冬30克,粳米100克, 冰糖適量。
  • 處暑飲食:注重滋陰清淡、祛暑安神
    提示:點擊上方↑"大眾衛生報"免費訂閱靠譜健康資訊   處暑已入秋季
  • 秋日飲食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口識養生
    在口識養生方面,要多飲水,補充維生素B與C,多吃蘋果和蔬菜,增加滋陰潤肺類食物或保健品。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飲食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