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峰
王保真 繪
由於每年高校、科研院所課題結題、職稱評定等需要,我國每年出版的學術圖書種類不少,但反差很大的是,銷售數量只能用慘澹形容,因此,這些圖書普遍只印刷一兩千本,有的甚至更少,主要滿足研究者評獎、交單位、贈人的需求。
研究者辛辛苦苦撰寫的著作,卻難流布社會,乏人問津,偶有問津者,也難以覓得,可謂課題經費、研究者時間精力、讀者關注度的三重浪費。對於這一困境與尷尬,筆者有一個破解建議,即借鑑論文的開放存取發表方式,積極推動我國學術圖書的開放存取出版。
所謂開放存取,是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尤其是公共經費資助、基礎性科研成果的低成本出版與傳播而提出的一種理念,是網際網路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秉持「開放、免費、共享」理念的學術信息交流模式。採取開放存取模式出版,作者需向出版機構交費,故作者作品向讀者免費公開,讀者不必再支付費用。
學術期刊最先採用開放存取出版。2001年《關於開放獲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柏林宣言》發表以來,開放存取期刊數量快速增長。截至目前,DOAJ資料庫收錄的開放存取期刊數量已達到14305種。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論文有相當廣泛認知度,相關機構也有具體行動。2018年9月,來自歐洲11個國家的部分官方和民間科研基金資助機構啟動「科學數據開放存取計劃」(簡稱S計劃)。S計劃呼籲,從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參與計劃的機構及其研究人員,必須在論文發表後立即在開放出版期刊或者電子平臺上公開,而且不得以任何方式向讀者收取費用。2018年12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開放存取2020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都表示大力支持S計劃,鼓勵發表開放存取論文。2019年3月,中國籤署了開放存取2020倡議意向書的一批圖書館在北京召開會議,討論相關措施。
從邏輯上說,既然論文可以採用開放存取方式出版,學術圖書當然也可以。事實上歐美已經先著一鞭。2012年,歐洲開放獲取出版網絡發布開放獲取圖書目錄,標誌著圖書開放存取出版時代到來。2016年3月,美國大學協會、美國大學出版商協會、科研圖書館協會邀請美國多家科研經費資助機構商議啟動試點,只要出版社同意以開放存取方式出版人文社科學術圖書的數字版本,則為出版社提供經費補貼。個別歐美出版社已有較多動作,截至2018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已累計出版500本開放存取圖書。
在國際開放獲取運動以及論文開放存取出版浪潮中,中國始終是積極參與者,在水到渠成地推動學術圖書開放存取出版方式中,更沒有理由落後。筆者呼籲:
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教育部、科技部等代表性的科研經費資助機構、主要部委應儘快明確其資助課題出版著作採用開放存取方式出版的具體細則規定。
第二,儘快構建全國統一的學術圖書開放存取出版平臺,最大程度發揮開放存取出版的傳播效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資料庫、國家圖書館、國家科技文獻圖書館等現有國家級數位化出版平臺宜通力合作,在費用分攤、權責分配關鍵問題上形成協議,避免重複建設。
第三,國內出版社宜擁抱開放存取學術圖書出版,加速知識傳播,服務社會。社會進步是少數敢為天下先的勇士嘗試新鮮事物、示範帶動的結果。我們期待著國內有出版社以敢為人先的勇氣,開闢我國學術圖書開放存取出版的坦途與未來。
(作者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