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風光時,高適陪伴窮遊天下,李白入獄立刻翻臉,哪門子友情?

2020-12-14 舊史泛舟

平時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小學同學和高中同學成了大學同學,讓我們不由得感嘆生活就是一個圈。而唐朝文壇中也存在很多這種圈子,唐朝詩人們的友情更是一個圈,有時候比圈都要複雜。

隨便從唐朝挑出幾個名人,他們的友情故事就足夠令人吃驚。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為了追隨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為了跟李白面基,這難道不是古代版的「奔現」嗎?

更有意思的是,後來李白、杜甫還跟高適成了鐵哥們,三個人一起窮遊世間、吟詩作對,可以說生活美滋滋。可惜安史之亂的到來,讓這三個好兄弟面臨友情的破裂。特別是李白和高適這兩個知己,最後居然落得個互刪好友的下場。

這是咋回事?古人感情真就這麼脆弱,這是哪門子友情?

我們往往會用「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來表示李白高適之間的深厚情誼。李白在河南遇到了後來成為至交的高適。三個人見面之後,簡直相見恨晚,馬上就決定要一起遨遊天下。

在窮遊天下的時候,高適李白一起遊梁園、登高臺,共同回溯前人的風流韻事,以詩歌感嘆世間。所以,後來李白高適在離別之際還依依不捨,但誰也沒想到這對知己在不久的將來居然會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提到高適,他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可以說他的詩歌造詣也是巔峰造極。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在安史之亂中,從臣子中脫穎而出,最後還來到了唐玄宗的身邊。

玄宗每次懊惱安史之亂帶來的各種麻煩時,其他大臣都只會跪著不說話,唯獨高適一直為玄宗加油打氣,在心理上給了他很大的安慰。所以高適得到了玄宗的賞識,還被任命為諫議大夫。

有次玄宗打算讓自己的三位皇子出擊抵抗叛軍,而這卻得到了高適的勸阻,他認為藩王會更加分裂。事實證明,永王李璘很快謀反了,而太子李亨也登基自立為帝,直接架空了玄宗的權力。

不過高適以獨特的政治眼光被太子李亨看重了,還被封為淮南節度使,指揮討伐叛王李璘的軍隊。而當時的李白卻進入了永王的幕府中成為了幕僚。昔日飲酒作詩的小夥伴在這亂象之際立刻就成為了立場兩方的敵人,還要在戰場上刀戈相對。

一般人見到以前的摯友,哪怕不會明面上讓步,起碼也會暗地裡放水吧。但高適卻一反常態,面對李白並沒有手下留情,平定叛亂之後還把李白以謀反的罪名關進大牢中。

據說當時身在牢房中李白還寫信給高適,希望他能夠暗地裡搭救一把。畢竟高適作為節度使,掌握著這些叛軍的生殺大權,救出一個李白不是分分鐘的事嗎,但是高適居然對李白不理不睬,就算是李白妻子親自上門求救,高適也避而不見。

兩人友情的小船你說翻就翻了,李白本來也表示不可能跟高適再有任何往來。後來歷朝歷代的文人們評判這段友情的時候,都說他們是塑料兄弟情,高適根本就是不仁不義。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從友情上看,高適沒救李白確實是不近人情,但是從高適的立場上來說,就算他想也不敢救李白。

高適是剛剛登基的新皇這邊的人,而李白卻跟隨的是叛軍的永王,政治立場的準確性顯而易見,當然是朝廷這邊才是對的。無論哪朝哪代,對於天子來說,謀反二字是非常忌諱的。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高適不可能去搭救李白。

而且你們以為李白和高適相識這件事沒人知道嗎?這可能是太子李亨為了考驗高適設的局,如果他偷偷搭救李白的話,說不定立刻就會被人抓住,下場甚至比李白更悽慘。何況李白是政治操守出了問題,高適不可能因為遊山玩水過就喪失自己的政治正確性。

所以呀,對於李白,高適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夠去救,估計當時的高適也是特別惆悵。所以,高適對李白的冷漠從古至今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根本沒什麼不仁不義的說法。只是作為後世的我們,對高適李白這段恩斷義絕的友情感到可惜而已。如果他們沒有牽扯政治,而是繼續遊山玩水,說不定還真能逍遙快活做一輩子知音呢。

相關焦點

  • 李白、高適、杜甫,曾經的三個好兄弟,為何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
    李白、高適、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傳世篇章。 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個邊塞詩領軍人物,看似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卻在壯年之時共同遊歷梁宋,書生意氣,指點天下,難道友情也會有這樣的波瀾? 三者從性格來看,自然都喜歡結交天下英豪。在他們結為好友之前,杜甫和李白就已經相識。因為李白離開長安城的緣故,也進入了大紅大紫的階段。杜甫則是李白的小迷弟,陪同自己的大哥遊玩散心。
  • 杜甫以詩寄情,贈詩十五首給李白,李白只回兩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故事,小編在讀書時,可是背了不少「李杜」二人的詩,想想就是一把辛酸淚。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中最閃耀的兩顆星。杜甫在認識後李白後,寫了十五首詩給李白,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但李白收到杜甫的詩,卻沒有都回復。
  • 是什麼導致李白和高適的決裂,杜甫的暗自神傷?
    沒錯他們就是曾經組建過「詩壇三叉戟」旅行小團隊的杜甫、李白和高適。三人度過一段浪漫而又放蕩的旅行,在合唱過「難忘今宵」之後,各奔東西。在歷史長河當中,他們每個人因扮演的角色不同,最初的美好,沒躲過現實的摧殘,最終導致三叉戟的折戟沉沙。先說李白,三人分開之後,他無所事事,整天以酒消愁,自掘後路誰也沒辦法。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公元745年秋,李白與杜甫如約而至,在遊梁宋期間又遇到另一位詩人高適。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相互袒露心跡。李白由於在朝廷的不順,表現出對仕途不再幻想。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厚,否則就李白的脾氣,怎麼可能允許別人這樣說自己,早就一句狂語懟了回去。的確,杜甫是懂李白的。只是,此時的他還沒有過李白的經歷,生活遭際不同,此後,他慢慢進入社會,就更理解了李白以及李白的無奈。同年的晚秋,在東魯,兩人第三次相見,友情愈加濃厚。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在這裡,他們遇見了高適。高適也是一位才華卓絕、放蕩不羈的詩人,三人相談甚歡,於是就相偕同遊。他們時而在宋州城內的酒樓上開懷暢飲,時而登臨單父的吹臺、琴臺吟賞煙霞,時而縱馬揚鞭去深山大澤中遊獵。後來,杜甫回憶這段生活時曾寫道:「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際碣石,萬裡風雲來。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
  •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真有那麼「塑料」?靈魂上的契合,才是神仙友情
    如果大家有了解過李白和杜甫之間的事跡,那大家一定知道,杜甫是李白這個人的頭號迷弟。同樣作為一個有才華的詩人,杜甫寫給李白的詩非常多,例如《贈李白》、《夢李白二首》、《春日憶李白》等等。但是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卻屈指可數,可考證的似乎只有兩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這兩個人難道是塑料友情嗎?
  •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跨越世紀的偉大相遇
    第二年,他們第三次見面,地點在山東大地,兩人遇上了同樣心志高遠且落魄失意的詩人高適。他們一起尋找隱士高人,尋找道士。他們攜手並肩同行,一路踏歌而行,共賞大好風光。這次旅行,給杜甫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杜甫屢次在詩中提到這次齊魯之行的愉快經歷:「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 陷入「社會性死亡」的李白,他到底做了什麼
    此時,盛唐詩壇雙璧的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叛亂,被唐肅宗李亨判以「附逆」大罪,昔日好友高適親口宣旨,傳檄天下,乃是有死無生的反賊。從國民偶像的詩仙,到避如瘟疫的反賊,李白遭遇唐代的「社會性死亡」,這不比後世被學姐污衊非禮的學弟所遭遇的更殘酷,更絕望無助嗎?某位自稱是太白第一追星粉的毫無名氣的詩人(詩聖杜甫),曾以「世人皆欲殺」來形容偶像的無解死地。
  • 一頁紙解讀李白的一生
    718年,李白18歲,隱居戴天匡山(江油縣內)讀書,並拜師趙蕤(著名的縱橫家),他著有《長短經》十卷,這本書主要講縱橫術,分析天下形勢,安邦治亂之道。李白還幫助趙蕤整理裝訂《反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李白深受趙蕤影響,一生渴望像諸葛亮一般,搖一搖羽扇,可以平定天下。
  • 【將進酒Bar】「官迷」李白:盛唐舉我成詩仙
    作為浪漫主義首席代表,李白很少寫自己的愛情,對父母子女的親情也提及不多,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在他過官癮時,親情不是他流連的。話說李白在獄中,處境正如驢友杜甫《不見》裡寫的那樣,「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在全國各地刷臉吃飯、搞「粉絲經濟」的李白,此刻四處寫信求救,可朋友圈一片寂靜。
  • 李白:詩仙之名聞天下
    提到李白,我們立刻會想到「詩仙」,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確,李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人物了,他的詩歌,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至今仍廣為傳誦。
  • 李白一首《贈友人》,妙用典故,抒發對友情的真知灼見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其漫遊與漂泊中的一生,尚義任俠,交友遍天下,並寫下無數歌唱真摯友情和離別的佳作。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當然,他與朋輩間所產生出一往情深的交情,離不開這樣一條道義基礎。
  • 關於友情的詩詞:即使時光流逝,友誼依舊不變
    黃庭堅又感慨到黃幾復在嶺南的艱辛清苦,雖然有學識,卻只能與孤燈陪伴。現在終於相見,往事湧上心頭。從前兩人相處,一起切磋詩文,雖清貧,卻也樂在其中。現在兩人相見,早已是兩鬢蒼蒼。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天下誰人不識君?看他華麗麗的中年逆襲
    但後兩句卻峰迴路轉:當此愁雲慘霧籠罩之時,正要「莫愁」未來懷才不遇;放眼天下,你終將有令人側目的一刻。跟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不同,高適這首詩寫得壯闊豪邁:雖然貧賤無力付酒錢、雖然天昏地暗風雪孤雁、雖然命蹇時乖年過四十——但這些都不算什麼,有一個天下在前路上等著我來。惡劣的景色可以視為人生的障礙。眼前越是悽慘沮喪,內心越是雄心萬丈,高適的情懷在唐人的贈別詩裡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仍然能感到字句間的勵志豪氣。然而從四十不惑到年過半百,高適的人生還是不見起色。
  • 飲中八仙歌,李白與杜甫間的不解之緣
    在這首詩立,杜甫完全就是一副鐵粉的姿態,不僅投李白所好引用了大量的道家術語,還和李白約定一起到梁州、宋州一帶去採拾瑤草。李白也很給小迷弟的面子,回家收拾一番後到了秋天又返回洛陽與杜甫會合,兩人一起渡過黃河,登上王屋山的小有清虛洞天去參拜道士華蓋君,可惜的是,他們到的時候,華蓋君已經逝去多時了,他們無奈的返回,又去往陳留,之後,他們遇到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個浪蕩詩人便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浪漫而放蕩的秋天,三人一邊玩一邊寫詩鬥才華,還一邊吹牛喝酒,一路歡暢的遊汴州玩大梁,在大梁,也就是開封西北部,大家一起攀登了古吹臺,也就是當年師曠吹樂的地方
  • 李白政治失敗的原因在於情商低:對高官桀驁不馴,對朋友一往情深
    李白亦是如此。李白的一生都在官與隱中搖擺,沒做官前,想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做官之後又想著東山高臥隱居山水田園。這正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理想的真實反映。孟子的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精神,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麻醉劑,因為他給了知識分子們兩條道路,得意時選第一條,失意時選第二條。
  • 我的老公是李白
    因為很少有機會出門逛,我只好每天看書寫詩彈琴,誰知道外面的人開始稱我為才女。上門提親的人越來越多。可惜這些來求婚的傢伙,要麼都是官富二代的浮誇樣子,沒有一點才華氣質,要麼就長得巨醜還一副翩翩公子打扮,真是太傷眼睛!我只能把他們通通趕走了。結果外面開始流傳:「今人難娶宗室女,除非神仙下凡來!」真能八卦,不過本姑娘也正是這麼想的。
  • 李白與宗夫人的愛情: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
    這一番別離的場景也被李白寫進了詩篇當中: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可以說是「梁園之戀」開啟了李白一生當中真正的愛情生活。有一天,李白,杜甫和高適又相約聚在一起,那這「詩壇三傑」的聚會少不了有酒來助興。三個人飲酒作詩,酒喝到興起的時候,拿起毛筆,飽蘸墨汁,就在一面刷得粉白的牆壁上面筆墨酣暢地寫下了一首長詩《梁園吟》,杜甫和高適將這首詩翻來覆去吟誦了很多遍,對它是讚不絕口。
  • 詩仙李白,憑一首《梁園吟》找到了女朋友,你羨慕嫉妒恨嗎?
    兩人惺惺相惜之時,一同遊到了開封,一起到古梁園遺蹟,又恰逢大名鼎鼎的高適。在梁園,三位詩人懷古思今,感慨萬千。高適說:「憑弔懷古,不可無酒」,杜甫說:「不可無酒,更不可無詩」。他們的提議正中李白下懷,李白高興地鼓掌大笑:「梁園景美,知己作伴,有酒有詩,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