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文化也是最為燦爛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大文豪,為我們後代留下了諸多不俗之作。李白、高適、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傳世篇章。
前幾天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說這三個人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互相絕交了?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個邊塞詩領軍人物,看似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卻在壯年之時共同遊歷梁宋,書生意氣,指點天下,難道友情也會有這樣的波瀾?
三者從性格來看,自然都喜歡結交天下英豪。在他們結為好友之前,杜甫和李白就已經相識。因為李白離開長安城的緣故,也進入了大紅大紫的階段。杜甫則是李白的小迷弟,陪同自己的大哥遊玩散心。
在公元744年,高適偶遇了李白和杜甫,他們在一起相談甚歡,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此也結為好友。這一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杜甫32歲,當然還屬李白最出名。後來他們在一起結伴旅遊,評文論詩,縱論天下大勢。
咱們先拋開高適,我認為李杜二人絕交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只是後來少了些交往。老來困頓的二人在仕途中各為不順,從此也開始了在江湖的輾轉之路。順境中你來我往就是那麼回事了,逆境中都自保不了還要同床共被?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李白比杜甫大一輪,江湖地位當然是要比杜甫高的。年齡層次上的差別,我們看到的也只是杜甫給李白寫的詩多,而李白回得極少。李白就相當於杜甫的偶像,你見過哪個偶像天天給自己迷弟回信的?
三人在壯年同遊之後,高適參加了科舉考試,得到了李林甫的重用。或許是命中注定,高適在李林甫倒臺前一年辭去了官職,西入哥舒翰幕府,成為幕僚。在楊國忠上臺之後,對李林甫的根枝進行清掃,高適成功的避開,同時也抱住了大腿,這是幸運到不能再幸運了。
杜甫看到自己的二哥可以這般幸運,心裡當然也是非常的開心。為此還專門給高適寄了一首詩:「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聞君已朱紱,且得慰蹉跎」,這也是二者友情最好的見證了。同時高適對杜甫也是多方接濟,這時他對高適也很是感激。
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也正是因為高適越走越高,三者也慢慢疏遠。高適在進士及第後,他獲得了進入官場的機會,並且仕途一片順暢。但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高適也不得不跟隨唐玄宗一起踏上逃亡之路。
這時唐玄宗任命李璘為指揮官,可李璘在掌權之後就策劃謀反。太子李亨見狀,把高適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議政策。高適也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步步搶先,同時也對李璘做好了防範,政治覺悟不是凡人所能及的。
李璘三顧茅廬之後,李白也加入到了前者的陣營中。同時還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以此來歌頌他的功德。這樣一看,兩個曾經的老友也站在了對立面。李璘在高適等人的圍攻下兵敗被殺,李白自然也背上了「叛賊」的名號,差點還丟了自己的性命。
因為有人替李白說情,他也被改為流放,一生的解決也基本就此註定。杜甫在聽說了這樣的消息之後,也不再任高適這個二哥。所有的詩作中也不再提及,當然也沒有了交集。在我看來,天下的朋友也不過如此,沒有永恆的友誼,只不過還沒有碰到過非做不可的傷害感情的事情罷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