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高適、杜甫,曾經的三個好兄弟,為何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

2021-01-11 騰訊網

盛唐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文化也是最為燦爛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大文豪,為我們後代留下了諸多不俗之作。李白、高適、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傳世篇章

前幾天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說這三個人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互相絕交了?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個邊塞詩領軍人物,看似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卻在壯年之時共同遊歷梁宋,書生意氣,指點天下,難道友情也會有這樣的波瀾?

三者從性格來看,自然都喜歡結交天下英豪。在他們結為好友之前,杜甫和李白就已經相識。因為李白離開長安城的緣故,也進入了大紅大紫的階段。杜甫則是李白的小迷弟,陪同自己的大哥遊玩散心。

在公元744年,高適偶遇了李白和杜甫,他們在一起相談甚歡,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此也結為好友。這一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杜甫32歲,當然還屬李白最出名。後來他們在一起結伴旅遊,評文論詩,縱論天下大勢。

咱們先拋開高適,我認為李杜二人絕交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只是後來少了些交往。老來困頓的二人在仕途中各為不順,從此也開始了在江湖的輾轉之路。順境中你來我往就是那麼回事了,逆境中都自保不了還要同床共被?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李白比杜甫大一輪,江湖地位當然是要比杜甫高的。年齡層次上的差別,我們看到的也只是杜甫給李白寫的詩多,而李白回得極少。李白就相當於杜甫的偶像,你見過哪個偶像天天給自己迷弟回信的?

三人在壯年同遊之後,高適參加了科舉考試,得到了李林甫的重用。或許是命中注定,高適在李林甫倒臺前一年辭去了官職,西入哥舒翰幕府,成為幕僚。在楊國忠上臺之後,對李林甫的根枝進行清掃,高適成功的避開,同時也抱住了大腿,這是幸運到不能再幸運了。

杜甫看到自己的二哥可以這般幸運,心裡當然也是非常的開心。為此還專門給高適寄了一首詩:「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聞君已朱紱,且得慰蹉跎」,這也是二者友情最好的見證了。同時高適對杜甫也是多方接濟,這時他對高適也很是感激。

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也正是因為高適越走越高,三者也慢慢疏遠。高適在進士及第後,他獲得了進入官場的機會,並且仕途一片順暢。但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高適也不得不跟隨唐玄宗一起踏上逃亡之路

這時唐玄宗任命李璘為指揮官,可李璘在掌權之後就策劃謀反。太子李亨見狀,把高適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議政策。高適也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步步搶先,同時也對李璘做好了防範,政治覺悟不是凡人所能及的。

李璘三顧茅廬之後,李白也加入到了前者的陣營中。同時還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以此來歌頌他的功德。這樣一看,兩個曾經的老友也站在了對立面。李璘在高適等人的圍攻下兵敗被殺,李白自然也背上了「叛賊」的名號,差點還丟了自己的性命。

因為有人替李白說情,他也被改為流放,一生的解決也基本就此註定。杜甫在聽說了這樣的消息之後,也不再任高適這個二哥。所有的詩作中也不再提及,當然也沒有了交集。在我看來,天下的朋友也不過如此,沒有永恆的友誼,只不過還沒有碰到過非做不可的傷害感情的事情罷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導致李白和高適的決裂,杜甫的暗自神傷?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安史之亂是李白的轉折點,也是這三人的人生折點。戰亂四起,李白去了南方躲避,永王李璘起兵,正好缺少一位文筆好的宣傳委員,於是空有政治理想的李白成功的當選。李白還為此寫了一篇《永王東巡歌》來歌頌永王的業績。不久,李璘兵敗,還被朝廷定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受到牽連被抓進來了大牢。這也是他與高適關係破裂的原因。
  • 李白風光時,高適陪伴窮遊天下,李白入獄立刻翻臉,哪門子友情?
    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為了追隨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為了跟李白面基,這難道不是古代版的「奔現」嗎?更有意思的是,後來李白、杜甫還跟高適成了鐵哥們,三個人一起窮遊世間、吟詩作對,可以說生活美滋滋。可惜安史之亂的到來,讓這三個好兄弟面臨友情的破裂。特別是李白和高適這兩個知己,最後居然落得個互刪好友的下場。這是咋回事?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其實,他們兩個人,這一生只見過三次面。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 杜甫:曾經無比仰慕李白絕世的風採,卻最終沒和他走上同樣的道路
    李白要大杜甫十一歲,在初出茅廬的杜甫眼中,李白是一個傳奇,他瀟灑飄逸浪漫瑰麗的詩歌,蔑視權貴自由灑脫的性格,無不讓杜甫心嚮往之,在短暫的與李白相處的日子裡,他跟著李白一起求仙訪道,飲酒做詩,成為了杜甫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之一,後來他寫了很多詩歌來懷念與李白的這段時光,儼然就是李白的一個鐵桿粉絲。
  • 唐代嬉皮士李白杜甫,一直在路上的自由靈魂
    於是紀錄片的主持人麥可·伍德踏上了杜甫曾經走過的路,從長安到四川,從黃河到長江。沿著杜甫曾經的腳步,他試圖領會杜甫詩歌中傳達出的情懷,和他褪去詩人外衣那個普通人的形象。「詩仙」李白後來,改變眾多詩人命運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在這場叛亂裡,杜甫被迫開始第三段漫遊,只是這一次,漫長遷徙之途不再輕鬆愉悅,它是一場逃難。
  • 飲中八仙歌,李白與杜甫間的不解之緣
    二十五歲從東嶽泰山下來之後,杜甫並沒有如他自己所期望的很快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是蹉跎間遊蕩於齊趙與東都洛陽之間,開元二十九年,三十歲的杜甫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在洛陽和司農少卿的女兒成婚了,楊氏和杜甫之間感情很不錯,雖然早年夫妻二人經常分離兩地,但安史之亂後,他們真的是一起流亡一起受苦
  • 杜甫都飢腸轆轆了,還在寫詩替李白擔憂,關係竟然那麼好
    安史之亂後,西陲邊防空虛,吐蕃乘虛東窺,秦隴經常吃緊,杜甫亦不得不流寓入蜀了。在秦州期間,杜甫寫了一首《佳人》,大概根據當時實有其人來寫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真有那麼「塑料」?靈魂上的契合,才是神仙友情
    然而有一句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李白因為得罪了權貴,所以皇上給了他一筆遣散費之後,就把他從翰林院踢了出來,這個時候在官場失意的李白就剛好遇到了杜甫。由於兩個人志同道合,所以在洛陽城分別的時候,他們還約好了一同去梁宋會面,訪道求仙,李白和杜甫到達梁頌的時候,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著名的詩人高適,因為都懷有各自的理想,並且這三個人三觀都出奇的一致,所以三個人的友誼也非常的珍貴,再加上他們都為當時國家的隱患而擔憂,所以這次見面也可以說是讓李白和杜甫兩個人的友情有了更進一步發展。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更為幸運的是,「詩仙」、「詩聖」曾生活於同一時空之下,曾經相遇相識相知,他們的友情在曾歷史的長河中激起了一串美妙的浪花。聞一多先生說過,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他把他們的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
  • 大唐詩人往事丨20:高適 賭場豪俠客
    贏得起也輸得起,這是一個好賭徒的最低標準。高適家貧,其實是輸不起的,但偏偏賭技甚佳,運氣甚好,倒也可以常年混跡於賭坊,錢財在輸贏之間來去匆匆,若認真算下來,其實誰也不曾贏過,只是高適的名聲漸漸被賭徒們揄揚開來,人們不僅誇他賭品過人,還說他俠骨丹心,更有卓越的才華和見識,絕非池中之物。高適認真賭博,也認真讀書。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序言: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化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群星璀璨。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嘆賞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城。唐大詩人杜甫有詩讚云:「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賀知章也,因此,後人便把李白尊為「詩仙」。
  • 杜甫寫「青春作伴好還鄉」時已經51歲,為何還說「青春作伴」?
    骨子裡,杜甫也是一個如李白般狂傲的人,只是他的好友李白的狂是對著美酒喊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杜甫的人生更多時候是對著自己的破茅屋道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般家國情懷就是杜甫被尊為詩聖的原因。
  • 陷入「社會性死亡」的李白,他到底做了什麼
    安史之亂爆發後,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豪傑之士無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李白已經攜家避難江西廬山,廬山風景雖好,可卻讓渴望建功立業的李白日夜煎熬不已,認為自己這隻鯤鵬,終要扶搖直上九萬裡。此時,求才若渴的李璘,派遣謀士三上廬山,請李白出山相助,這橋段簡直就是劉皇叔請諸葛亮出山的翻版。讀書人就愛三顧茅廬的這份面子,最好面子的李白豈能例外。
  • 杜甫以詩寄情,贈詩十五首給李白,李白只回兩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故事,小編在讀書時,可是背了不少「李杜」二人的詩,想想就是一把辛酸淚。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中最閃耀的兩顆星。杜甫在認識後李白後,寫了十五首詩給李白,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但李白收到杜甫的詩,卻沒有都回復。
  •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跨越世紀的偉大相遇
    聞一多先生曾經評價,二人的相遇是「太陽與月亮的相碰」。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李白一生沒上班,卻活得瀟灑。我們這些「打工人」應該要學些什麼
    唐代大詩人李白,應該是古今第一自由職業者的代表。一生飲酒寫詩,遊山玩水,好不快活。 像我們現代的打工人要是一個月不工作,就會無比的焦慮。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兩人從山東分別後一生再也沒有重逢,但是經常互相寫詩,表達思念。李白一生,頗有任俠之氣,全國各地到處遊歷,聲名遠揚。杜甫中年之後,科舉無門,下半生窮困潦倒,生不逢時,多半是在別人接濟下才勉強維持生活,所以杜甫在世的時候,沒多大名氣。只不過到了中唐時期,元稹等一些詩人,讀到杜甫的詩,大加稱讚,杜甫自此地位與李白比肩。
  • 【將進酒Bar】「官迷」李白:盛唐舉我成詩仙
    55歲的李白正在遊歷皖南時,胖胖的安祿山帶著半禿的史思明衝進了長安城,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站隊開始,詩人們的命運也因站隊滑向不同軌跡。杜甫、王維站太子李亨隊,中途被叛軍抓捕扣在長安,成了獄友。杜甫因官小,不怎麼出名,成功越獄,後來被封左拾遺。王維被重點看管,不得已投了偽軍。隆冬,傲雪凌霜。攜妻宗夫人南逃,隱居廬山屏風疊的李白,家門被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三次扣響。永王遣使「三顧屏風疊」,讓李白產生了自己是諸葛再世的錯覺,下山站了永王李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