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2020-12-14 妖火歷史觀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王維當時在長安任職給事中,長安被攻陷時沒能逃走,做了俘虜,由於名氣極高,安祿山便讓他在自己的朝中做官。後安史之亂平定,朝廷本意處死王維,但其弟苦苦哀求唐肅宗,這才免了死罪,降級為太子中允。

杜甫因《大禮賦》被封了個小官,安史之亂時,他正回家省親,後在投奔唐肅宗的路上被俘,在獄中寫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叛軍出謀劃策。

李白被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很滿意,封他為供奉翰林,可惜好景不長,畢竟本是恃才傲物之人,怎會受靠拍馬屁生活。後得罪了高力士,李白便失了寵,被唐玄宗打發出了長安。於暮年時期仍想取得一番功績的他,入了李璘幕府,可這李璘意圖佔據江南,被唐玄宗發現,派高適擊敗了他,後郭子儀為李白求情,這才免去死罪。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這才重獲自由。後因醉酒撈月而死。

驚心動魄的經歷,給他們打下了無法抹去的烙印。但他們留下的詩詞卻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撒馬爾罕的蝴蝶——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與粟特集團
    筆者喜歡將粟特人比作蝴蝶,他們經商販賈,追名逐利,猶如蝴蝶追逐花蜜,小小的蝴蝶,通過蝴蝶效應又最終掀起了安史之亂的颶風,那麼,粟特人是什麼人?粟特集團是如何進入中原並發展的?安史之亂與粟特集團有什麼聯繫?粟特人為何在中原又消失無蹤了呢?本文將為你一一道來、粟特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 宋之問: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唐朝最有才華,最無恥的詩人 文稿丨仲秋「木蘭書香」主編 提起宋之問,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他的那首家喻戶曉的名詩坐未安」,宋之問的詩《龍門應制》寫好了,上官婉兒認為「文理兼美」,而且也得到大家的公認:「左右莫不稱善」。於是,武則天「乃就奪錦袍衣之。」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 宋之問的《龍門應制》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都是歌功頌德的,能不招領導喜歡嗎?
  • 安史之亂可以中興,而黃巢起義卻將詩意大唐帶入至暗:世風之變
    其實,杜甫的詩文就可以看出中唐的民生維艱,但統治者卻永遠不會看到,哪怕是安史之亂給了大唐重重一擊,天子所看到的仍然是治術。安史之亂後,大唐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天子看不到民生,也沒唐初魏徵般的名臣能再說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或許也是當朝天子不愛聽吧,所以也沒人願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了。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一千多年來,沒有比這句詩歌更深刻更形象表達出貧富差距的,入骨三分驚心動魄。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
  • 唐朝經濟變革誘因:安史之亂後地方與中央分權
    貞觀朝的幾項重要國策,其一是抵禦外敵,鞏固疆土;其二是撫恤安民,重建社會秩序;其三是建立中央集權的經濟制度,打擊舊有豪門及地方經濟勢力,把壟斷在私姓手中的資源重新掌握在政府權力之下;其四是對外交流,兼收並蓄,推動唐文化不斷發展。而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從北魏發展演化而來的租庸調財稅制度。
  • 怛羅斯之戰對唐朝的影響並不大,真的是史學家們在強行「洗白」?
    從公元六世紀到公元八世紀左右,在亞歐大陸之上,曾有三個龐大帝國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時期,這三個帝國分別是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與那個令無數人嚮往的大唐帝國。筆者這幾天在搜集這方面的史料之時,在網上也瀏覽了一些帖子,想要看看大家對這場戰役的看法。結果,看到很多人將這場戰役稱之為「盛唐的絕響」、「安史之亂的引子」、「代表著唐朝自此開始推出磧西」,更有甚者認為史學界對於這場戰役的定論「怛羅斯之戰對唐朝與阿拉伯的關係、對磧西之地的掌控並未產生顯著影響」,是史學家們在為高仙芝以及唐朝強行「洗白」。
  • 唐朝詩人被貶寫下一首詩,作者少有人知,最後7個字卻聞名於世
    在古時候,每個人都是「詩人」,只不過,有的詩人名氣比較大,而有的詩人卻籍籍無名,一生都沒有一首能被別人記住的作品。如今能在語文課本上看到的那些詩作,作者基本上都是古代文豪級別的人物。但那些一生沒有混出功名的詩人又如何呢?當然是一抓一大把了,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是唐朝一個叫李涉的詩人。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最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不得以屈辱求和,本欲以呂后之女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但是呂后死活不願意,最終劉邦妥協,選了個宗室女打發了。 說是宗室女,卻也沒有任何記錄說是哪個宗室成員的女兒,你匈奴人也沒法較真。整個漢朝和親公主一共11位,有8個都是這種來歷不明的「宗室女」。
  • 唐詩三百首,唐朝遍地是詩人?詩詞歌賦,道出大唐不一樣的味道
    唐王朝建立以後,圍繞著儒、釋、道三教的地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統治集團還是決定實現以儒學為正宗、三教並重和多教共存的文化政策,正是因為這些決定,讓當時的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些解放和發展,讓當時的文壇有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也鼓勵了許多人投身筆戎,但讓唐朝遍地是詩人還是有多種原因的。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布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因此,封常清手中並沒有什麼像樣的精銳,再加上楊國忠的無能,使得東都洛陽迅速陷落,封常清以戴罪之身成為了老長官高仙芝的副手。
  • 安史之亂二號人物,也死於兒子之手
    政府將大量的國有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另外,唐朝施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也迫使人們要去進行土地買賣和兼併,土地是社會經濟增長點和稅收主要來源。由於國家鼓勵農耕,抑制商品交易,使得原先不打仗就耕田的府兵們,變成了長期耕作的勞力。同時,由於固有的耕地減少,能用來獎勵士兵的田地變得越來越少,士兵們連吃穿都成問題,誰還願意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為大唐賣命?府兵制逐漸瓦解了。
  •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我看中國歷史之四十八:唐朝篇七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文 和運超史思明的前半生沒有漢名,在安祿山手下當大將,思明二字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賜。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形象假如史思明是來自突厥姓氏,都知道唐代這方面的人不少,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是貞觀時期非常有名的,包括安祿山軍中阿史那承慶……那麼請注意:真正阿史那姓氏的人往往沒有幾個會在史書中另外改稱漢姓史某某的,為什麼單單要認為史思明的史姓是阿史那所改的簡稱?實在匪夷所思。
  • 詩未必盛唐,此處有民國文壇23位優秀詩人
    在白話文初興的階段,文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他們或者感懷時代、或者追求藝術、或者抒發情懷,在民國時期形成了許多個流派,如新月派、現代派、朦朧派、九葉派、七月派等等。 他們創作的詩歌,許多意境悠遠,許多文字清雋,許多清新飄逸,許多憂愁感傷。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唐朝詩人傳:五鬥先生王績,陶淵明的狂熱追隨者
    此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他是隋末唐初時期的詩人,也是一位隱士。王績在《野望》一詩中,描繪了秋日清幽的景色以及隱居之地悠閒的生活,抒發了作者孤寂苦悶的心情。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縣(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人。十五歲時,王績遊於長安,拜訪楊素,滿座的賓客都佩服王績的機敏,視為神仙童子。
  • 李白、高適、杜甫,曾經的三個好兄弟,為何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
    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大文豪,為我們後代留下了諸多不俗之作。李白、高適、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傳世篇章。 前幾天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說這三個人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互相絕交了?
  • 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將,大唐為何名將輩出?
    在中國歷史上,論武工之盛無過於漢唐,但是要論將星之璀璨,就算是漢朝也不如唐朝,從大唐開國至唐玄宗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從來不缺名將,李靖、李勣、蘇定方、薛仁貴、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可以說大唐百年之間幾乎是滅國無數,就算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大唐依然不缺名將,比如西平郡王李晟以及那個雪夜襲蔡州的李愬,就算是到了晚唐時期,張議潮收復河西讓西域再一次回歸大唐領土
  • 如果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取勝,也許中亞就不會退出漢文化圈
    漢唐以來,整個東亞東南亞和中亞都經歷了一個「漢化」的過程,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超越國家與民族、戰爭與敵意的「漢文化圈」在唐代開始形成。儘管一部分世界史學家認為安西都護府轄境不能算唐帝國的正式領土,只是唐帝國的外圍保護國而已,但直到開元、天寶年間,這一帶始終處於漢文化圈之內,受中國文化影響。
  • 《長安客》:那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各族騎兵、步兵共15萬人,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造反,謀取政權。此次戰役以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為主,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所以被後世銘記,不僅僅因為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更是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用他們膾炙人口的詩句,記錄了歷史,傳頌至今。王維、杜甫、李白……在朝代的興衰變換之間,他們的一生也如時代一樣,浮沉起落,帶著點不那麼順遂的色彩。就如同《長安客》中所說:「命運最叛逆,從不輕易滿足人的心意。
  • 回鶻幫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強敵吐蕃,為何還會被唐朝滅亡?
    大業元年,回鶻聯合僕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逐漸強大。唐朝和回鶻正式建交是在貞觀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有了唐朝的支持,它連著諸部配合唐軍消滅薛延陀汗國,並建立回紇汗國。隨後,回鶻派遣使者到唐朝,表示自己願意歸附唐朝,接受唐朝的管理。唐太宗接受回鶻的請求,在各部設置府州。之後,雙方在貿易等方面來往頻繁。 回鶻不像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一樣,騷擾和掠奪邊境,甚至幫助唐朝平定叛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