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楊萍)博南山下,瀾滄江畔。1月14日,2020「中國梅花精神文化論壇」之「尋梅」活動在大理永平縣開啟,探尋「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同時現場對永平縣杉陽鎮普棚村境內五棵古梅樹進行保護牌揭掛,共同見證永平古梅群落呈現及保護的歷史時刻。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在永平,每個鄉鎮、每個村寨都能看到梅花的影子。永平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少梅花植株在偏僻的山野裡自由生長,年深月久,成為了「古梅」。目前,永平縣所轄博南鎮花橋村和杉陽鎮普棚村、阿海寨村、仁壽村共調查發現古梅單株總量9株,分布時段跨越「唐、宋、元、明、清」五個歷史朝代,樹齡均已超過500年。經初步分析認為,永平野生古梅具有自然分布早、野生資源多、遺傳變異優、追溯歷史長、文化底蘊厚、管理保護實等特點,永平當稱「中國古梅之鄉」。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雲南古梅資源最為豐富,尤其是大理永平縣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淳厚的人文民風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積極介入等因素,古梅以群落的原生態方式衍生到今天。」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唐建說到,永平成為了藝術家們創作噴發的世外桃源。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家裡的老人說這顆老梅樹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沒有明顯變化。」永平縣杉陽鎮普棚村阿腰寨村民、唐梅「主人」楊邵麗告訴記者,這顆千年老梅每年還能產200斤梅子,真的是一個奇蹟。
    永平「古梅」 楊萍 攝
    近年來,永平縣加大古梅的開發與保護力度,深入挖掘永平梅花的歷史文化積澱,轉化古梅的藝術與經濟價值,弘揚中國梅花精神,進一步擴大永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切實提升了「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