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到明,夾頭榫案的四種進化形式

2021-03-03 明清家具研習社

夾頭榫是連結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從宋代到明代,從明式到清式,在案類家具上一直沿用。

在明式家具中,豐富多變的牙頭和雕飾花紋賦予了桌案活潑靈動的性格,而在明式之前,夾頭榫的結構經歷了四次進化式的蛻變。


夾頭榫是案形結體家具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明式的做法是,在四足上端開口,嵌夾一條橫木,即所謂「牙條」。

在嵌夾的地方,牙條上邊做出牙頭,藉以加長腿足與牙條的嵌夾面,使腿足更加穩定,不易搖晃。

 

不同牙頭的明式夾頭榫案

為了便於就案工作,案面下要留有足夠的空間。故正面牙條下不設棖子,只側面設棖子一根或兩根。這是明代夾頭榫案最常見的做法,很少有例外。

如果我們看一看宋畫中的案,會發現很多不是按上述的做法製成的,而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著不同的做法。


這些不同的夾頭榫結構可以看作是從宋到明的進化形式,至明代才統一定型成以上結構,合理、先進的做法取代了各種不合理、原始的做法。


宋代到明代的進化過程中,夾頭榫案的做法大概有四種:

 

畫例如南宋陸信忠《羅漢像》中的一具黑色案和宋人《瑤臺步月圖》中的一具香案。

南宋陸信忠《羅漢像》

宋人《瑤臺步月圖》

在明式家具的傳世實物中,我們仍可以見到這種只嵌夾牙頭,中間無長牙條相連的夾頭榫結構遺存。

明 黃花梨夾頭榫如意雲頭翹頭案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畫例如宋人《槐陰銷夏圖》、宋畫像磚《婦女斫鱠圖》中所見。實物則有河北鉅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

宋人《槐陰銷夏圖》

宋畫像磚《婦女斫鱠圖》

河北巨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

此案雖只有腿足上端的裡側有牙頭,但尺寸很長,幾乎將要連接成一根通長的牙條,如此做法在後來的明式家具中也有遺存。

正面安棖子主要在矯正第一種做法搖晃不穩的缺憾,但又出現了新的缺憾,那就是正面棖子妨礙使用者就案子進行工作。

明 黃花梨刀牙板翹頭案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

第三種是四面設棖子有如第二種,故妨礙就案工作的缺憾依然存在。但腿足上端的兩個牙頭已經連接成一根通長的牙條。

這是一個重要的改進。因為通長的牙條能把兩足從正面有機地連結起來,增加了案子的穩定性。

同時也只有有了通長的牙條才有可能去掉迎面的棖子,解決妨礙就案子進行工作的問題。


畫例如李篙《觀燈飛》、宋人《蕉陰擊球圖》中的案子。


李嵩《觀燈圖》

宋人《蕉陰擊球圖》

此種結構在傳世明式家具中也有部分保存,且多用於香案等用於置物而非就坐工作的案子上。

這種做法既能防止搖晃不穩,又不妨礙使用者就案工作,因此比以上三種都來得合理、先進,也正是明式夾頭榫案普遍採用的做法

畫例如《孟母教子圖》、《村童鬧學圖》中的案子。

《孟母教子圖》

《村童鬧學圖》

宋代的通長牙條都很窄,牙頭也很小,到明代牙條用料加寬,牙頭中部下垂,目的就在增加和腿足的嵌夾面,使桌案更加穩定堅固,夾頭榫結構也日趨完善合理,終於定型。

請抖音APP搜索「榜爺說家具」

或用抖音掃描下方二維碼

| 長按二維碼添加榜爺微信 |


相關焦點

  • 萬字錦地紋,夾頭榫小平頭案,紅木家具
    萬字錦地紋夾頭榫帶屜板小平頭案此案有兩種材質可選,分別為白酸枝和緬甸花梨木。可當小平臺案或小酒桌使用,高度80,寬度38,長度70公分。案子的案面格角榫攢邊框打槽裝萬字錦面心,邊抹由上到下縮進,至底壓一道細緻的窄平線,抹頭可見明榫。夾頭榫結構,光素刀牙板。圓材腿足,微有側腳。四腿之間加橫棖,棖子裡口打槽裝屜板,形成平頭案的隔層,增加了使用空間和面積,也增強了實用性。
  • 文房雅器,萬字錦地紋,紫檀雲頭夾頭榫平頭案
    紫檀·家具「平頭案」規格:98*38*81cm,重35斤平頭案為案的一種,其長度一般不超過橫寬度的兩倍,且案都為無束腰式家具,取材於我國傳統建築結構—此案為典型帶素麵耳形牙頭平頭案的變體,其設計源自古代中國建築大木樑架的造型與結構。此平頭案復刻故宮收藏款,以名貴的印度小葉紫檀高油密拆房老料為材,案子採用全榫卯工藝製作。此案最經典之處在於桌面,案子的案面格角榫攢邊框打槽裝萬字錦面心,採用幾百塊的小料,榫卯拼接成萬字錦地紋的圖案,邊抹呈毗盧帽形,由上到下縮進,至底壓一道細緻的窄平線,抹頭可見明榫。
  • 經典雋永,螭龍紋,夾頭榫刀牙平頭案
    紫光檀鑲緬花 夾頭榫刀牙平頭案規格:128×41×81.5cm中國傳統家具發展到明至清前期,達到頂峰的黃金時代此平頭案選用上等的紫光檀與緬甸花梨木製作,款式經典,製作工藝考究。案為方材,桌面以格角榫攢邊打槽平鑲獨板面心,面板為緬甸花梨水波紋,紋理清晰美觀,素雅可人。下有四根穿帶出梢支承。抹頭可見明榫。邊抹上舒下斂,至底壓線。夾頭榫結構,帶側腳的圓材腿足上端開口嵌夾帶榫接合的耳形牙頭的牙條,再以雙榫納入案面邊框底部。刀牙板在夾頭榫兩側各鏟地浮雕螭龍銜草紋,象徵富貴吉祥。
  • 明式經典款家具,小葉紫檀鑲海南黃花梨,夾頭榫平頭案
    印度小葉紫檀鑲嵌海南黃花梨《平頭案》規格:92*32*75cm桌案類家具在文人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平頭案是明式家具中的經典樣式,至遲在宋代已經成型,諸如《蕉陰嬰戲圖》、《文會圖》、《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平頭案的身影。
  • 王世襄舊藏奧氏黃檀夾頭榫捲雲如意紋平頭案「經典復刻」
    在近半個世紀的收藏生涯中,他能憑一己之力收藏到這些精絕之品,簡直稱得上是曠世奇蹟。這批明式家具,如今已入藏上海博物館,而這款夾頭榫捲雲如意紋平頭案,王世襄先生給它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圖乙35。留了一席之地。
  • 古樸雋永,印度小葉紫檀,夾頭榫二聯屜平頭案
    小葉紫檀|86雙抽平頭案 規格:86* 38* 78 cm 平頭案是明式桌案類家具中的經典之作,其外形簡約光素,線條清爽,它將中國建築大木作中端莊穩重,恢弘大氣,高古雋永的格局延續到家具當中,在唐宋和明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常常能見到這種結構的桌案。
  • 文人雅室,廳堂陳設,捲雲紋夾頭榫雲頭帶拖泥翹頭案
    捲雲紋夾頭榫雲頭帶拖泥翹頭案規格:230*56*86cm翹頭案是條案的一種,無束腰,因案面兩端有翹起而得名,俗稱飛簷飛角。翹頭案的形式多種多樣,別具風貌,器型成熟於明代,興盛於清,明式作品灑脫自然,清式作品大氣實用。按做法來分,則有夾頭榫和插肩榫之分。翹頭案具有穩重端莊的特點,是一種極其風雅的家具,常被文雅之士用作書牘文案和擺設裝飾,充分展現出雅而尚禮、文不失秀的審美境界。
  • 明明是案,卻偏偏叫「桌」
    又有故宮藏舊題唐盧稜伽實為宋人之筆的《六尊者像》、宋徽宗《聽琴圖》,又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宋《人物圖》,而由《人物圖》尤其可以看出它的布置。到了明代酒桌的主要功能就是飲酒用膳,為了防止窄狹的桌面上碰落器物,明代的酒桌邊緣多起陽線一道,名曰「攔水線」。
  • 淺析明清時期的桌與案
    這種酒桌一般做得都比較雅致,桌面與腿足常採用案形結體(尤其是夾頭榫形式更多見),桌面下有的設計成雙層隔板或屜桌形式,用以放置酒具。明式酒桌較流行,前後面一般不加橫棖,即使有也多採用高拱羅鍋棖,以不妨礙腿足伸縮為準。兩側以施雙橫棖最常見,既利於增強桌子的穩固性,又使桌子下部不至過於空虛。
  • 桌與案有何淵源?從朋友問酒桌、半桌、小畫案的區別說起
    從結構上說,酒桌以案形結體為常式,與畫案相同為插肩榫或夾頭榫造法。而半桌為桌形結體,腿足位在四角。即腿足的長短榫分別納入大邊和抹頭。區別桌與案,只需看腿足與上部結合位置,如腿足上端雙榫分別納入邊抹,即為桌形結體,如腿足上端雙榫只納入大邊,即為案形結體。桌形結體腿足不安在四角而是縮進一些,仍為桌。
  • 燕尾榫
    中國經典傳統家具堅固耐用,除了選用硬質木材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運用了各種形式的榫卯結構,使得不同構件之間的線腳和平面渾然相接
  • 簡約雋永,明式家具經典器型,如意雲頭平頭案
    白酸枝如意平頭案平頭案可以做書案或畫案使用,是最典型的明式家具。此典型平頭案設計源自古代中國建築大木樑架的造型與結構,二十世紀家具專家學者關註明式家具,最早著眼於這外形簡約光素,線條清爽的平頭案設計,這設計現被視為明朝家具典範。平頭案造型優美,比例恰當,簡約雋永,蘊含明式家具精髓。此夾頭榫平頭案是明代家具典範,外形簡約光素,線條清爽,選用上等的緬甸白酸枝材料製作,木質溫潤,紋理美觀,製作工藝考究。
  • 彈簧夾頭尺寸——BT數控ER彈簧夾頭刀柄的規格尺寸總結
    彈簧夾頭尺寸--BT數控ER彈簧夾頭刀柄的規格尺寸總結:彈簧夾頭在零件的整個圓周施加夾持力,而不是僅在選定的接觸區域,因而,可獲得很好的同心度,這一點對於二次加工的項目尤其重要,彈簧夾頭的典型重複精度為0.0005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