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普通人也能學會的正念修行法

2020-12-23 sinly慢讀漫思

新冠肺炎這場突發的疫情,讓我們猝不及防,也讓2020年的春節顯得格外的長。

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機會宅在家中,也因為病毒的傳染性,讓大家更關注自己和身邊的家人。

這段宅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並且應當學習的一項人生課題。

01、 修行境界不同,所處世界亦不同

不知你是否聽過以下的說法?洗廁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刷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廚房可以變成一座禪修堂。你是否覺得這些說法很荒謬?

也許你會問:洗廁所難道不是一件很累人很討厭的家務嗎?刷牙難道不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習慣嗎?廚房難道不就是一個可以煮飯菜充滿了油煙味的地方嗎?

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不是」。何種答案,只取決於你,以及你如何看待一個問題和一件事情。

因為,每個人如何看待一件事情,本就不同。用不同的心態去看待,也許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比如,在這位作家看來,他就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修行,就算洗廁所,也可以很快樂。

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你知道他是誰,以及他的經歷,就不會覺得他的想法有多奇怪了。

當他還是一個小沙彌的時候,因為寺廟裡沒有廁所,裡面的一百號人都要跑到山上去。沒有衛生紙,要用幹的香蕉皮替代,否則只能用一些樹葉。因此,當他可以在使用廁所的時候,覺得洗廁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他就是曾被馬丁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一行禪師。

他不僅是當今世界上一位偉大的心靈導師,還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禪宗僧人。他傳播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傳遞正念生活之道,並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上面的這個故事,是他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平和喜樂的成就事業》這本書中,提到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讓一行禪師領悟到,即使洗廁所,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因為有廁所洗,意味著有廁所用。

《周易·繫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已。」

我們常說見仁見智,就是來源於此。也就是說,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看到他所知道的世界的那部分。因此,修行的境界不同,看到的自然,也就是不一樣的世界。

修行的不同境界,也如同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修行的境界不同,看到的結果也就不同,所處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修行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行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卻已不是,那山和那水。

02、 人生處處是修行,一切皆快樂之源

一行禪師說,「任何一件家務活都是一次修習這樣的覺知與感恩之心的機會。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有廚房,有廚灶,有可供烹調、可以滋養我們的食物,因此做飯也成了快樂的源泉。」

快樂從來無法到外在找尋,因為它只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當一個人快樂的時候,做任何事都是快樂的。他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樂,必然是因為他的內心不快樂。

看這本書前,我覺得,做家務很累,打掃房間很辛苦。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家務這件事,也是修行的一種形式。它讓我意識到,我處在自己的家中,我可以通過「做家務」這件事,感謝家帶給我的一切享受。它讓我意識到,我經常忽略的,自己擁有的一切重要的東西。它提醒我要快樂,且行且珍惜。

修行,可以讓一個人保持自己內心的覺知,覺察到內心的快樂。帶著這份覺知的快樂,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覺得快樂。當一個人內心充滿快樂,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快樂之源,這也是修行的真諦所在。

03、 重新定義和理解,無處不在的修行

對我而言,這本書並非只是單純的告訴我們,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更重要的是,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行」二字。

百度上對「修行」二字的解釋如下: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真正想要修行,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第一個,健康的身體,第二個,健康的心理。第三個,靈性被開發出來。

這個解釋,似乎並不是太好理解。我原本也以為,修行是一件只有出家之人才會做的事情,但是看完這本書,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

一行禪師在書中記錄了很多簡單質樸,卻又充滿智慧,讓人怦然心動的話語,也讓我看到修行更高的境界。比如,一行禪師會用一些儀式,來開啟並面對每一個新的一天。

甦醒後,我看見藍天。雙手合十,心懷感恩。

清晨醒來,微笑,又是全新的二十四小時。我發願全然活在每一秒,並以慈悲之眼觀一切有情。

靜坐,微笑。新的一天破曉。我立願深入正念地生活。

我明白了,只要一個人身心靈健康,就可以開始修行。我意識到,修行是一件無處不在、無時不可的事情。太陽升起,可以是修行的開始,太陽落下,並不意味著修行的結束。

每一天清晨醒來,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提醒我們一個事實:我們還活著。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卻又往往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尤其是,當我們習慣了被鬧鐘叫醒的時候,我們醒來的瞬間,很多時候並不是愉快的。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修行,去調整自己的內在覺知。我們才會意識到,每一天的活著,都是值得感恩的。

修行,與時間和空間無關,只與自己有關。只要生命存在的時刻,就是修行存在的時刻。只要保有覺知,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修行提醒我們時刻保持感恩,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

04、已識修行真面目,只緣身在正念中

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轉化為正念的修行,無論是刷牙、洗碟、行走、飲食還是工作。正念無時無處不可修,無論你在家,還是在萬分忙亂的工作日,都可以是修習的機會。——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把正念的修行,滲透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是真正熱衷於修行之人。

所以,他能夠從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領悟出人生的真諦,意識到正念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行禪師認為:「我們的私人生活和職業工作是一體的。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保持正念,並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都投入完全的專注,這會讓我們付出個人生活和職業的雙重代價。想要了解我們在工作中的狀態,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

一行禪師讓我明白:人生隨時隨地都是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有「正念」,會讓你看到自己身體裡的「心」與「靈」,心懷更多的覺知和感恩,擁有更多的快樂。

寫在最後:每個人的「救世主」,只有自己

在疫情期間一位「網紅」患者,通過「教科書版」的自救,救了自己一家四口的生命。

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是普通人,在任何時候保持正念,堅持修身養性,都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堅持修行,就能讓心靈足夠的強大。

最終,才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在關鍵時刻,發揮出重大的作用,最終成為自己和家人最強大的保護傘。

所謂修行,主要修的就是念,更確切的說,是正念。擁有正念之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修行之心。

學會正念修行,可以讓身心靈更加健康,可以讓人一生保持在當下的覺知當中,對人生懷有一份感恩之心,就會生活的更加快樂,也更有力量。

病毒讓我們擔心受怕,不敢出門,但事物都有兩面性,與此同時,它也給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正視自己和身邊一切人事物的關係。

唯有此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只有保持正念,認真修行,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我們才能夠自救,甚至救人,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

相信這次疫情之後,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強大。然而,無論疫情何時過去,我們堅持修行,才是關鍵。

(我是sinly慢讀漫思,喜歡閱讀和思考,熱愛讀書和學習,如果我的文字讓您有所啟發,歡迎點讚和關注)

相關焦點

  • 禪坐和外相的修行~正念 阿姜·查
    禪坐和外相的修行前 言阿姜 查的禪修指導是簡單而自然的 ── 一如他通常的教導風格。通常,他只叫人們去坐,然後看著自己的呼吸,或經行(行禪)並且去注意身體。一段時間之後,他要他們開始在行、坐二種姿勢中去審視自己的心,去洞見它們的本然及特性。有時候,對初階的指導只有這些而已。阿姜 查很小心地避免讓任何修行方法與「法」混淆。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宗大師開創修行禪定車軌
    ,和斷除沉沒、掉舉等等,如何認知沉沒、掉舉,如何斷除沉沒、掉舉,彼等的對治如何建立,如何起正知和正念。什麼是正知正念?如何修習正知正念?彼等事如何依止正知正念?這些靠的是什麼?像無著菩薩、龍樹菩薩這樣的大馬車所說的密意,才能夠無顛倒地了解。沒有這樣的任何的了解,還稱什麼聞思修行者,所謂的修行奢摩他、毗缽舍那,所謂的什麼修行禪定的甚深教授之類的,這些東西全都是錯謬的,沒有一個是能夠生起真正的具量的奢摩他的,也沒有一個生起具量的毗缽舍那的。
  • 羅漢修行的出世間八正道
    修行佛法的人要實踐八正道,若口說而不行,是無法解脫的。所謂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在這八項事情其實是見、思維、語、業、命、精進、念和定,全都加上一個"正"字。為什麼呢?
  • 《正念的奇蹟》:專注平和,一場自我和解的修行
    「正念是奇蹟,讓我們成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正念的奇蹟》最初是一封寫給好友廣兄的長信,作者是越南的一行禪師。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陷入與美國的戰爭泥潭。在被逐出越南後,一行禪師不斷在信中鼓勵他的好友廣兄:即使身處最困厄的境地,也要隨順呼吸,修持平靜的正念。在這份閃耀著光輝的長信中,廣兄逐漸從艱難的世事中堅持了下來。
  • 上師相應法涵蓋了整個修行道路
    「頗瓦」即轉識,這允許我們穿越修行道上所殘留的部分。在上師相應法中,這一切修行都必然會開展。內熱及幻化身的修行是和上師的金剛身瑜伽相關;夢及光明修行則和上師金剛語瑜伽相關;中陰及頗瓦修行則是和上師金剛意瑜伽相關——這就是為什麼上師相應法是圓滿次第的要義。
  • 回光觀心法:修行悟道,脫胎換骨,皆從此法開始!
    在打坐修行的時候,先要作好準備工作,不要多用心,要讓自己的心神活活潑潑地,先讓氣息平和,心神恬淡,坐下後也可以先做幾次深呼吸,然後再靜坐。修行入靜,真要得機得竅,不能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裡。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亦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致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在清醒而不糊塗之中,自自如如地放下萬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
  • 為什麼說吃飯、走路都是修行?
    實相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痴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試著想一下,如果有三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 雖然100%的修行人都會被「鬼邪附體」,但是只要你「保持正念」,鬼神都會護著你!
    尤其是最近10年,到處都能聽到有附體的人。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被附體的人之中不乏有部分是修行人。為什麼一個修行人會被附體?精神疾病方面的原因暫且不談,因為這不是主要原因,畢竟修行前他們的精神都是正常的。在修行的時侯,心態非常重要。大家現在看到的許多有附體的人,可以說他有這種現像,現在是屬於「果」。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掌握了《黃帝內經》的基本要領,和人體的十二條經絡,你越修,身體會越通暢,心裡會越輕鬆,心情會越愉快,智慧就越容易打開。因為《黃帝內經》涉及人體的氣血、經絡等。《黃帝內經》涵蓋人體氣血運行規律,何謂「內經」,你可明白此「內」即是內視,人體經絡運行不是解剖所能找到的,而是古人在修行禪定中找出來的。其中十二正經是臟腑和肢體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我們說,惛沉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
  • 禪悅佛心:【非常有效的睡中修行】
    所以睡覺時,有些法師要求床位一定要改,必須頭朝北、面朝西,但此處頌詞說「朝欲方」,朝什麼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臥就行。否則,臉朝上仰臥,易生貪心;臉朝下俯臥,易引發嗔心;左側而臥,增長痴心,種種不如法的臥式,會引生各種無明煩惱,唯有右脅而臥才最有功德。  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要空過,而應在修持善法中度過。
  • 真相的修行才能超脫苦難 假象的修行就會磨難重重
    所以說,才導致你什麼也都沒有順心和如意,一直傷財、有事、有病、有災、有難,如果能及時的糾正和改變,就不會出現這樣不好的後果。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修行都有自己的緣分和因果慧根,我們每個人的信仰和修行,都是為了自己的緣分和改變自己的為人和命運,也都是一種境界的修行。
  • 解決修行中兩個嚴重的問題
    俱生我執就是當初的無明,斷除俱生我執要靠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是道,通過這樣的道,最後達到滅的境界。滅是寂滅,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狀態是滅,是解脫。苦集滅道也是有次第的,不按照次第無法修行。現在人們修行都不按次第,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沒有把學佛修行運用到生活中。我們生活、工作的時候,就沒有佛法了,還是和以前一樣。這不叫修行。
  • 修行在個人——成就在自己
    寫給所有為了修行證道之行而接續傳承存在的人們  當今世界以財富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生活的水平和地位,本身就是人性一種極度的歪曲,也是可以的理解現實。而一部分人,由於良心發現,生活改變,修證自己,道法運行,放棄了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和索取,專門從事弘揚正氣,恢復正常維護人間大道之行的工作,所謂人人皆知的修行吧。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要堅固的信念,要有正知正念的道心,通過再再地練習能夠改變的。所以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毛病,改正我們的習氣,行持清靜的善法,這就叫修行。那麼當然要有個過程,釋迦牟尼佛從三無數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煩惱徹底斷盡了,功德究竟圓滿了,就是在改正這個習慣,就是來對治這個根深蒂固的煩惱心,所以三無數劫這樣再再地去練習和改正,最後成就圓滿清淨的大覺世尊。我們現在學佛也是這樣,該如何對治?也是這樣學佛,從資糧道,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集聚福慧兩種資糧,積福淨障。
  • 遠古靈根的出世與末法年的修行
    生命的輪迴在不同時空的隧道中和不同時空的歲月中,出現了各種不同時期的生命更新和因果的換代,使萬物的生命在因的開始,都出現了陰陽輪迴的各種不同和各種時期的不同變化,留給今天的記憶和烙印渾濁不清。而真正的生命真相和宇宙的生命真相,以及萬古靈性的生命真相,萬物眾生的真相,都在末法之年逐漸的爆發和有緣的修行弟子去溝通和交流,讓人們的生命感態和修行的境界,逐漸的接通萬古靈根的法性,以應末法之年。
  • 為什麼有些修行人會有鬼神附體?
    這些修行的人一但被鬼神附體,就能夠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事物,能夠預知,猜測別人猜測不出來的事情。這種神通叫鬼通。  最初你還以為是自己修煉出來的神通,但是旁觀者都知道,這個人的心態和思想,在慢慢的起變化,和他原來比,有許多地方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本人並沒有覺察到。
  • 無論在家出家,斷欲去愛是修行根本,以智慧破除執著,能契悟道果
    起了慚愧懺悔心之後,馬上繼續保持正念。正念,就是無念。有了正念,就有定力,就能產生智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菩提心,當下就能契悟道果。假使不知道從根本上來對治,這一生最多只是修福報。雖然有了福報,煩惱仍是一大堆,自己不知道對治,還怪佛法不靈。要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從根本著手。什麼是根本?就是斷欲去愛。
  • 王陽明之如何在工作中修行:即事而真
    陽明先生一向強調事上用功,為學修行不是遠離事務,而是立足當下,即事而修。他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佛法不離世間覺,今人學佛,常將佛法與現實生活對立、隔離,故有的工作能力素質低下,游離在社會邊緣,面臨生存溫飽問題;有的雖工作卻無心工作,在世間事業法上遠不如無信仰而專注工作者;有的沈醉佛學研究,卻不注重修身養性,為人處事連普通人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