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觀心法:修行悟道,脫胎換骨,皆從此法開始!

2021-02-08 一字堂開心派


道家功法的修行,每進行一步就有一步的效驗。在打坐修行的時候,先要作好準備工作,不要多用心,要讓自己的心神活活潑潑地,先讓氣息平和,心神恬淡,坐下後也可以先做幾次深呼吸,然後再靜坐。修行入靜,真要得機得竅,不能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裡。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亦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致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在清醒而不糊塗之中,自自如如地放下萬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在修煉過程中,要做到心平氣和,安靜自然,心裡什麼都不想,而又什麼都清楚。

上面講的是大家修煉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目前大家在打坐入靜時能夠印證的效驗,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入靜之後,神進入谷中;聽到外邊有人講話,聲音就象隔了一裡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了。那聲音進入耳鼓,好象深山大谷中的回聲,未嘗聽不見,但又未嘗能聽得見。這種神入谷中的現象,大家可能有時會體驗到。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眼光騰騰散開,前面一片白色,就象在雲彩當中,即使睜眼去看自己的身體,也無從看見。這種現象,稱為「虛室生白」,那是內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徵象。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肉體溫暖和軟,又象棉花,又象璧玉。坐在那裡好象留不住似的,有騰騰上浮的感覺。那是因為神歸頭頂時產生的一種感覺。

這三種,是有可能在修煉時得到驗證的景象。但許多效驗是要隨各人的素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景象的。正如《止觀書》列舉的那種種「善根發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總之一句話,必須自己信得過,那才真切。然而,對待這些驗證的景象要做到《金剛經》上所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要做到不執著,還是要用「觀心之法」使其自然消失。


回光的功法要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管平時做什麼事,都不要影響自己修煉的正業。古人說:「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會隨物而轉移。遇事以正確態度對待,光隨時可以返回。這叫做時時刻刻作無形無相的回光。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處處作返照功法,不著人相,不著我相,那就等於隨時隨地在回光。這才是修行的第一妙用。

懂得了以上五個修行的主要功法步驟,對於我們學習道家養生修行是至關重要的,但關鍵還是在于堅持修煉,如果每天清晨起來,能排除各種幹擾,靜坐一兩個小時,那就最妙。另外,就是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動中,要練習返照法,能夠做到沒有一刻間斷;照此實行兩個月、三個月,就會有較大的印證效果了。《心印經》說過:「迴風混合,百日功靈。」說明練功要有一百天,才能奠定基礎,才有真光出現。比如說,各位回的光,目前還只是一種眼光,不能說是神火,不能說是性光,更不能說是智慧金光。等到回光一百天之後,精氣自然充足,真陽自然生成,水中自然會產生真火;照這樣實行下去,坎離自然會交媾,聖胎自然會凝結。自己還在不知不識之中,那嬰兒卻已經發育生成了。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的;如果稍稍用意念來促進的話,那就不是正道,而是外道。




總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識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這裡頭有毫釐千裡之差,不可不去仔細地分辨。我們要知道識不斷,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結。心靜就成了藥,心空就成了丹。不執著任何事物,叫作心靜;不留戀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夠發現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是空,這才算作是真空。真空才能妙有。

觀心和回光,全在於專心至致去實行。只須將真息凝照在中宮,久而久之,自然會通靈達變。觀心和回光就是要讓識神退位,元神就位。總之,要以心靜氣定為基礎,心忘氣凝為效驗,氣息心空為丹成,心氣合一為溫養,明心見性為了道。修道養生是人生第一要務,必須認真而行,錯過了光陰,那就太可惜了。一天的時間不回光,那一天就作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修行悟道,脫胎換骨,就從這裡開始。我們現在從事的工作是研究人類人體科學的重大工程,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各位一定要努力去修煉實踐才行!



國畫插圖:桃子老師

(國畫可定製)

文章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末法時代熟讀這部經,修行就有把握!
    ,修行就有把握!    溈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餘年,是像法時期,一切事情變遷,水久蟲生,法久成弊。  《付法藏經》云:「阿難比丘,化諸眾生,皆令度脫,最後至一竹林中,聞有比丘誦《法句經》偈云: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 靜心的驚天秘密(一切修行法門,均從此下手!)
    要作仙作佛作聖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創大業,樹聖德,均非從此靜字下手不為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惟欲遣欲澄心,首須攝念歸靜,行住坐臥,皆能存心於內而不離腔子裡,返居神室,而無思無慮,無念無欲,寂然不動,方可謂之守靜之功篤也。心能靜定虛寂,內守無為,而不放失其本心良心,則自可徹見先天之靈明真心矣。道家習靜,首在求此真心為用。
  • 末法時代熟讀這部經,修行就有把握!(虛雲老和尚)
    溈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餘年,是像法時期,一切事情變遷,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經》云:「阿難比丘,化諸眾生,皆令度脫,最後至一竹林中,聞有比丘誦《法句經》偈云: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聞已,慘然而嘆,世間眼滅,何其速哉!煩惱諸惡,如何便起!
  • 悟道與否在於自己的心
    所有佛菩薩及祖師所說的法,都是從心性上起用出來的。作用和本體本來就是空,所有虛假名字都形容不到位,即使是十二部經文也無法做到,因為文字不是自性本體。 要是沒有見性,縱使可以講得千經萬論,沒有見性的人說法也只是個凡夫在說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還未成佛。見性的人不說法也是佛法,因為性就是佛,佛就是法。禪的大道幽深微妙,語言不能表達,唯有用心去體悟。
  • 3.修行的次第:悟道、見道、入道與修道!(妙印法師)
    ---因地見「性」,成佛「正因」---修行的次第:悟道、見道、入道與修道!一切萬法,無不一時頓現!明心見性,亦復如是。吾等之真如本性,不離身心六根,說見,當下即見;說悟,當下即悟;說入,當下即入。沒有任何次第可言,如暗室開燈,屋內雜物,一時頓現!若說:「見性是逐漸逐漸,一點一點,慢慢見到」。無有是處!二、修道,修道就是悟後起修。
  • 修行放下後還要提起? -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傳統的修行就是明理,要看破。所以說看破放下這個剛是「覺悟」,這個覺悟以後,放下了,你還得要提起,提起的時候,它叫修行,不是看破放下就沒事了,你看破放下你自性的習氣,你自性八識田裡的種子,還得要通過提起,提起做作,這個做作是逆流而上的做作,然後在做過那種你的內在的心理世界的紅塵,再一點一點最後照破這叫逆流而上。
  • 今生緣分仙和因果慧根緣分仙的結合才是末法年的修行
    末法之年如果不能看破天機查透禪機,那麼你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假緣假象和愛好、樂趣,只有明心見性和大徹大悟的大覺之心,才能真的看破末法之年修行的真相和慧根法門。末法無法,有法無法的無形修為,才是最高的境界,境界不在其中又在何處,只有悟道得到,才是大道無為的混元之理,去尋找因果慧根的法道升級。
  • 遠古靈根的出世與末法年的修行
    萬古靈根和萬道信息,以及萬古的生命和萬古的法道,都是從生命之因開始,而形成世間的萬物眾生和萬物之靈的生命,在有人類生命的紅塵婆娑,去因果輪迴和生命不息的運轉到今天。在這漫長的過度中掩埋了多少遠古的生命,使人無從知曉,也無從置信。
  • 出湯 · 有方便不能當隨便(心法系列一)
    出湯從煮水器倒水叫注水從泡茶壺倒水叫出湯——————心哥說: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如是茶事亦然,泡茶重節奏,緩字是主旋心平氣和泡壺茶,非有涵養者不能達泡茶有二法,技法是基礎,心法是修煉技法煉藝,心法修行,神乎其技終是技,無助生心才是心技法和心法在泡茶上是密不可分的,這有點類似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技法嫻熟,充其量是自我感覺良好;心法精進,技法就不會僅僅是拿來泡你眼前的這杯茶了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修行」變成了一個很熱的詞彙。不論是魏晉時期的名士風流,還是自古以來便有的終南隱修;不論是數年前的氣功熱,還是時至今日火遍某音的鄉村田園作品,我們會發現其中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原來我們心中所嚮往的東西,正是在現實中所缺失的。
  • 龍門心法
    貪生好色,犯法遭殃;餓鬼畜生,癃殘疾病,水火刀兵,瘟蝗劫苦,山崩地震,星殞日食,海嘯河奔,妖邪鬼怪,皆從此心,招遙起首。若欲修行,不自皈依此心者,豈能悟透玄機,得明正法?欲制此心,須是持戒入定。此心無明火發,烈焰燻燒,非水不能,定則為水,端制狂炎,譬如海水乘風,波濤洶湧,舟航商賈,驚惶恐懼。突得風恬浪息,水不生波,平穩達岸。
  • 龍門心法
    貪生好色,犯法遭殃;餓鬼畜生,癃殘疾病,水火刀兵,瘟蝗劫苦,山崩地震,星殞日食,海嘯河奔,妖邪鬼怪,皆從此心,招遙起首。若欲修行,不自皈依此心者,豈能悟透玄機,得明正法?欲制此心,須是持戒入定。此心無明火發,烈焰燻燒,非水不能,定則為水,端制狂炎,譬如海水乘風,波濤洶湧,舟航商賈,驚惶恐懼。突得風恬浪息,水不生波,平穩達岸。
  • 《天道》: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無住而住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每天在日更《天道》解析,每天同步在寫很多字,每天同樣在思考自己的思想,有沒有更多新收穫?我們整天都在喊著我們要修行,可我們要如何修行。01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這是丁元英與韓楚風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探討時候說的話
  • 佛教:常念金剛經中的這四句偈,可以檢驗自己會不會悟道
    佛說愚痴之人沒有擇法之眼,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學習佛法,最好的捷徑就是讀誦佛教的經典,能夠依教奉行,就會少走彎路,就能夠有所得甚至能夠悟道證道。《金剛經》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屬於大乘了義經典,在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視頻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正所謂人生即道場,砍柴擔水做飯皆是修行。真正的修行不一定要去山上,去寺廟裡,平時生活中處處皆是修行。修行究竟是修什麼?真正的修行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的行、住、坐、臥都是修行,你工作的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家庭就是你的道場,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去修行。
  • 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悟道者:你有集體觀念嗎
    唉,這種常識也需要我說……天生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從小事做起促進社會進步的人特別適合修行生命的進化就是空間性的擴大,雖然我這裡並沒有詳細解釋,但是如果你悟性很好的話並不妨礙你的頓悟,於是你的思路一下子就拓得很寬了,原來的修行之路可能是只有20釐米寬的羊腸小道,現在一下子就變成了通天大道生活中隨處存在著可以擴大自己的空間性的機會海雲青飛
  • 靜功修行之法
    「打坐站樁」修行之始承千年精粹,為往聖繼絕學。
  • 菩提迦耶(Bodhgaya)——佛陀悟道的地方
    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告別自己熟睡中的妻兒後太子離開了迦毗羅衛城,從此開始了50餘年的出家修行生活。悉達多太子割發修行他一路向東,步行大約五六百公裡,終於來到王舍城(Rajagrha)。太子在王舍城託缽乞食期間,摩揭陀國王頻毗娑羅(Bimbisara)曾經拜會太子,他見太子氣度非凡就勸其還俗,還要將一半的國家分出,被婉言謝絕,最後他請求太子在悟道以後一定要返回王舍城,分享所悟。在王舍城附近潘達瓦山(Pandava Hills)的山洞裡,太子跟隨苦行僧阿利耶(Alara Kalama)學習《吠陀》和《奧義書》等婆羅門哲學。
  • 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如何理解
    在佛教的世界之中,修悟成佛的人雖然不多,但並不是沒有,那麼,修悟成佛的人從哪裡開始修呢?很多人認為從「戒」開始,這當然沒有錯,但更準確的說是從「奢摩他」開始。為什麼如此說呢?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才說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這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三種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法門,也就是說《圓覺經》中,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呢?換句話說,佛為何認為十方諸佛都要經過修「奢摩他」才可以成佛呢?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圓覺經》中,佛所說的「奢摩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