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解讀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3個關鍵詞
■解放軍報記者 佟欣雨
上圖:初冬時節,在雄安新區177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近300個工地塔吊林立,10多萬名建設者晝夜奮戰。圖為12月16日拍攝的河北雄安站。新華社發
「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認為,「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
回顧即將收官的202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速由負轉正,呈現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
關鍵詞1
制度優勢
用1個多月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無差別的『壓力測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這樣比喻,「從目前來看,中國率先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他認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凸顯我國的制度優勢。
「一方面在於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張立群說,「另一方面,從人民群眾來看,社會主義制度長久以來倡導建立的『大我』理念深入人心。在國家和民族面臨非常嚴峻考驗時,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舍小我顧大我,這就形成『神經中樞』堅強有力、準確判斷,基層末端及時響應的良好態勢。」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國加強宏觀調控,推動經濟穩定復甦。強化援企穩崗和就業幫扶,全年減稅降費超2.5萬億元,推動金融機構全年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旅遊等行業企業給予政策支持……一系列聚焦「六穩」「六保」的政策密集落地,取得積極成效。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是抵禦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也是增進民生福祉、消除絕對貧困的制度保障。」張立群說。
關鍵詞2
發展潛力
「雙十一」「雙十二」等購物節相繼落下帷幕,各大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刷新紀錄,線下商鋪也紛紛藉機推出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前來購物。線上線下消費穩步恢復的良好態勢背後,蘊藏著中國經濟加速回暖的強大潛力。
「從今年一季度,國民生產總值負增長6.8%,到二季度很快恢復正增長,增速達到3.2%。短短一個季度時間,環比增速達到11.5%,大大超過國內外市場預期。」張立群表示,經濟的穩步復甦,凸顯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自我恢復能力,讓全世界看到我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升溫趨勢仍在延續。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稱,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2020年亞洲發展展望》補充報告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該行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預測的1.8%上調至2.1%。
對此,張立群分析道,我國經濟在短期內的快速恢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的豐厚積累。「從供給角度看,我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以及豐富的人力、技術、資金等要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0年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名單,「科技」成為其中的高頻詞。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十二五』期間,這一比重長期保持在2%以下。『十三五』時期,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益立竿見影。重要行業如機械製造、重化工原料生產、關鍵零部件生產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日趨活躍。」
除此之外,「從需求角度看,我國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14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蘊含著巨大需求。」張立群還提到,隨著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進一步銜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內需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著眼長遠,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極大解放社會生產力,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立群總結道,「從這個層面看,目前我國仍處於經濟起飛的過程中。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強大潛力,認清了中國經濟將長期保持高成長性的基本特點。」
關鍵詞3
機遇窗口
12月10日上午9時,隨著帕德瑪大橋最後一跨鋼梁架設完成,標誌著孟加拉帕德瑪大橋成功合龍,在「一帶一路」上樹立起中國橋梁建設的新裡程碑。今年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腳步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放緩。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境內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1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3%。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各國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之路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向著更高水平現代化前進,當前的制度框架和治理體系框架,都已經不能穩定地保持下去。」張立群認為,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就有中國的機遇窗口。
「中國市場,例如晶片、鐵礦石,包括汽車零部件、農產品等多方面的產品需求,對全球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訂單來源。所以,中國市場的全面活躍,對主要國家的產業訂單,對其產業恢復都是非常重要的拉動力量。」張立群分析道,此外,中國製造也是世界供應鏈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經濟恢復良好發展態勢,從供給方面必然對世界市場形成非常重要積極的支持。「中國經濟恢復良好增長態勢,是世界經濟在困境中復甦的一個強勁的動力源泉。」
因此,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中國與世界同樣十分重要。
世界500強企業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約40萬名專業觀眾報名註冊……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為分享中國穩健經濟增長機遇的重要窗口。
「我們能夠看到,世界經濟走向新生之中,有中國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應該在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的基礎上,把握重大機遇,使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因為中國因素的加強而唱響。」張立群說。
責任編輯:楊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