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見了一個朋友,每次見到這個朋友我都會有一種,被烏雲纏身的錯覺。主要是因為我的這個朋友總是喜歡向我抱怨身邊令人煩心的事,而且他的抱怨還是那種絮絮叨叨如同機關槍一般的,總是讓我制止他的講話。
這個朋友會給我說他的處境有多麼多麼的艱難,哪裡又有什麼不順心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他每天都有那麼多煩心的事,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會給他的每一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可令我困惑的是,在我提出建議後,他並不是說去試一試,而是自己又找出了一堆的理由來反駁我,告訴我我的建議哪哪行不通。
更讓我費解的是,假如今天是三個人的小聚會,由於我們兩個離得比較近,所以通常是我們兩個先說一會兒,等著第三個朋友的到來。在這段時間,他就會和我抱怨這段時間的麻煩事,而當第三個朋友來了之後,他還是會將所抱怨的事情再複述一遍。
後來呢,我就學著另一個朋友的做法,聽著他的抱怨,也可以說把他的抱怨和馬路上的車聲混為一體,不去理會,甚至不用回答,他自己就能說個不停,這樣也節約了不少腦細胞呢。
這種遇到生活、工作壓力大時,總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如孩子不懂事、家人不體諒、上級不公平、人生不如意等等就是所謂的慢性抱怨了。
心理學家指出慢性抱怨是影響親密關係的第三大殺手,這樣的慢性抱怨會讓經常聽的人慢慢失去理智和耐心。但最可怕的是就算知道抱怨會給人的健康,大腦功能以及親密關係帶來巨大的危害,一個慢性抱怨者可能也很難做到停止抱怨,因為他們進行抱怨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進行自我確認,不是在給別人抱怨,而是在說給自己聽。
他們想要確認自己是遭遇了不公,上天確實沒有站在自己這邊,去坐實自己受害者的身份,好以此來博得同情與安慰。
那要如何才能在認識到自己慢性抱怨者身份的情況下,解決慢性抱怨的毛病呢?要注意必須是真正認識到自己慢性抱怨的身份,並且想要改變,如果你的朋友也有這樣的慢性抱怨,你只需要把做法丟給他,做不做就是他的問題了。
首先就是做一個抱怨清單,將自己每天的抱怨都記下來,記錄你每天抱怨的問題、抱怨的次數和抱怨的原因。你抱怨一個問題是單純的為了吐槽,還是為了博取同情心,亦或者真的是想要解決問題收穫建議。
在獲取這樣的一個抱怨清單後,就要進行分析了,這次的抱怨有沒有解決問題?這是最重要的。然後就是這次的抱怨給人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和煩惱呢?這次的抱怨所獲得的東西和付出的東西比例是否讓你滿意呢?
這樣抱怨的分析也進行完了,那就剩最後一步了,嘗試改變。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刻意的減少抱怨的次數,然後把收穫到的建議進行整理,看看有沒有真正有幫助的。再者看看這個問題除了抱怨外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能否用一個真正想要去解決問題的角度看待這樣的抱怨。
我們的每一次抱怨都是一次不順心的過程,而這樣的不順心往往是因為我們缺少了某些東西,諸如勇氣、技能、經驗等等,為此不斷地學習,並且解決辦法才是真正的出路。
我們並不排斥對不順心的事去吐槽,去開玩笑,但是請停止慢性抱怨,還給大家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