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立 上海報導
號稱拼多多第一入口的「限時秒殺」悄然獨立成事業群,5月19日「限時秒殺」推出2020年首次頻道大促,秒拼事業群也由此曝光。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作為APP內第一個入口,拼多多一直有計劃將『限時秒殺』拉出來獨立發展,但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有效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此前,『秒殺』經常會出現『超買』現象,尤其是產業帶品牌的規劃和產能,無法完全滿足訂單需求。」
「推出秒殺節,是為即將到來的『618』積累數據。」拼多多「秒拼」事業群負責人鄒利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不過關於秒拼事業群,拼多多方面沒有透露更多信息。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拼多多APP首頁的第一個icon,成立事業群強化加碼該頻道,與阿里聚划算的對攻意味加強,也透露通過一系列的產業帶密集布局,拼多多的貨品饑渴有所緩解。
強化「秒拼」
作為拼多多的第一入口,「限時秒殺」一度是拼多多的秘密武器。
記者登陸「限時秒殺」年度大促的頁面,發現除了日用消費品,數碼電器也成為被強調的重要品類。此外也主推大品牌、客單價高的產品,比如戴森吸塵器、迪奧香水、iPhoneSE、別克威朗、雪佛蘭科魯澤也在拼多多上打出特價。據拼多多方面介紹,本次大促共涉及8200個品牌超16萬款SKU,覆蓋平臺超過90%的類目。
在下沉市場,相當一批新用戶是通過「秒殺」認識了拼多多。據拼多多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限時秒殺」多次創造單款商品百萬單甚至千萬單的銷售數據,包括每分鐘售出4500單女裝,以及40萬人同時「秒殺」腰帶。
業內人士認為,「限時秒殺」長期在拼多多活躍用戶增長方面發揮基石作用,本質上是將「雙11」的需求爆發力日常化。因為流量巨大,品牌商願意主動讓利,甚至通過爆款大幅降低利潤的方式,獲取撬動全商品矩陣的槓桿,帶動整體銷售的增長。
不過即使在內部,秒拼事業群也仍然神秘,接近拼多多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限時秒殺」在公司內部有拼多多「聚划算」之稱,但是成立事業部並不清楚。
作為拼多多第一入口,「限時秒殺」是拼多多引流的王牌頻道。此前在拼多多的線上招商會上,招商方面的負責人就表示,限時秒殺可以作為商家進入拼多多的「起家頻道」,申請坑位主要看「單位時間內產生的銷售額」,只要產品熱度足夠高、足夠爆就可以來申請。
「秒殺展示時長是根據你的坑位產出決定的。」一商家向記者透露,「坑位產出達到5000貨值展現2小時、2萬貨值展現4小時,達到2萬貨值之後,你才可以繼續賣。」該人士還透露,報名成功,拼多多會給流量扶持,但如沒有達到規定時間的銷售額,以後再報名活動通過就很難。
不過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眼下「限時秒殺」獨立,意味要承擔更多的作用,不再是引流那麼簡單。「『限時秒殺』的表面是『定時定量』,實際上是希望用連續的市場『測試』,來帶動創造最有效的全量供給。」所以從招商策略看,拼多多也鼓勵商家先用「秒殺」做測試,通過打爆品積累原始用戶,再決定下一步銷售策略。
產業帶「解渴」
對於拼多多,不可迴避的軟肋在於商品豐富度。
從上市之後開啟新品牌計劃升級到頻繁與產業帶合作,目的都在於為平臺引入更多品牌與商家,疫情後拼多多瞄準「外貿企業轉內需」的企業,都是延續了這層思路。
記者注意到,今年拼多多開啟了對沿海產業帶的密集掃描。僅在3月,就與寧波、青島、東莞、泉州、佛山等5個萬億級GDP城市達成產業帶合作,日前煙臺成為第六個和拼多多牽手的城市。這一系列城市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產業帶聚集,第二都是沿海城市,全球疫情暴發後,面臨困境的外貿市場轉向內需市場的願望更加迫切。
作為港口城市,煙臺外貿產業發達,2019年,煙臺GDP達到了7653億元。農產品方面,張裕葡萄酒、煙臺蘋果、萊陽梨、煙臺大櫻桃等已經在國內外打響知名度。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趙佳臻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通過拼多多,煙臺的食品、生鮮等特色產品可以進一步打通國內市場,也能促進原先出口日韓的產品加速回流,「目標是煙臺企業在拼多多開店總數再增加5000家」。
此前據拼多多年報顯示,拼多多的商家數已從360萬家增長至510萬家。另據拼多多數據顯示,通過一系列密集的產業帶合作,新增超過10萬家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入駐拼多多。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很多原先走外貿的企業開始轉向內需,儘管過程痛苦,但創造內需為導向的生產系統勢在必行。
不過在何帆看來,打造內需導向的生態系統,對於企業和拼多多都是新事物。「一開始拼多多關心的可能只是如何打造一個爆品,但做著做著發現需要打造一個產業鏈。因此現在能看到平臺型的企業都在力爭上遊,真正做到最後也不止拼多多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淘寶特價版上線,淘寶方面公布了未來3年的C2M戰略目標:幫助1000個產業帶工廠升級為產值過億元的「超級工廠」,為產業帶企業創造100億元新訂單,在全國範圍內重點打造10個產值過百億元的數位化產業帶集群。
何帆認為,拼多多與產業帶密集合作,背後實質是地方政府和平臺型企業,協同打造內需導向性的產業生態模式,這種模式很可能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消費引擎。不過最終模式能否跑通,要看雙方對這個模式有多重視,願意花多少力氣真正落到實處。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