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機器人鳥出現:複製實際鳥類翅膀設計 用人造羽毛飛行

2020-12-17 環球網

本文轉自【cnBeta.COM】;

費斯託的研究人員宣布創建了一個名為 "BionicSwift "的新型仿生項目。該機器鳥可以利用人工羽毛飛行。研究人員利用基於無線電的室內GPS與超寬帶技術,以真實鳥類的羽毛為模型,讓機械鳥在規定的空域內以協調的模式安全飛行。

機器人鳥的結構核心採用了輕質結構。低重量至關重要,因為移動的重量越小,需要的材料就越少。BionicSwift重42克,身體長44.5釐米,翼展68釐米。設計師表示,這樣的比例讓這隻機器鳥非常敏捷靈活。

這隻鳥可以飛環形,並進行緊密的轉彎。設計師在BionicSwift模型的翅膀上儘可能地貼近自然的翅膀與鳥類羽毛進行創作。單個的薄片由非常輕巧靈活但又非常堅固的泡沫製成,相互重疊。羽毛連接到一個碳質羽片上,並連接到實際的翅膀上。在翅膀上衝時,各個薄片會扇形展開,然後在下衝時它們會閉合,為飛行機器人提供更強大的飛行能力。

設計師表示,近似複製實際鳥類翅膀的設計,讓BionicSwift的飛行性能比之前的打翼驅動更好。在機器鳥的身體內部,有翅膀扇動機構所需的機械裝置、通訊技術、控制組件、尾翼、無刷電機、兩個伺服系統、電池、齒輪單元和各種電路板。

機械鳥的飛行是利用基於無線電的室內GPS與超寬帶技術進行協調。該團隊在空間中安裝了多個無線電模塊,形成固定的錨點,相互定位並定義受控空域。該系統可以使用預先編程的路徑來規劃和確定鳥類的路線和飛行路徑。機器人鳥可以自主修正飛行路徑,不需要人類的輸入。

相關焦點

  • 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原來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我們都知道鳥類的飛行能力,主要靠的是一對翅膀。但其實,它們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研究人員在製作它時,用了40根鴿子的真羽毛。也就是說,將飛行機器人和這些真羽毛做了結合。其重量為280克,翅膀展開長度為80釐米。
  • 鳥類羽毛的奧秘,它們的羽毛為什麼能夠如此經久耐用
    那答案其實是很明顯的,因為鳥是有翅膀的呀,這估計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一個問題吧,不過說到鳥兒的翅膀可能很多人卻並沒有詳細的了解鳥兒的翅膀為什麼會具有這麼強大的能力。可能有人曾經捉到過鳥類,然後看它的翅膀,確實,拉開它的翅膀摸到其翅膀時,一般來說都是非常順滑的。而且拉開之後它是能夠迅速的彈回原來的樣子,看起來非常的緊密,即便是將它的羽毛沿著逆時方向反覆的折了多次,它都能夠迅速的修復。
  • 科學家使用鴿子羽毛製造人工翅膀 可以拍打如真鳥
    很多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可以複製鳥類的飛行機制。鴿子製造一個擁有固定翅膀的飛行器對於目前的技術來說可能完全不是挑戰,但是如果想要完全模仿鳥類的飛行方式,建造一對可以拍打的翅膀,卻是十分困難的。現在,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朝著實現這一崇高目標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一種名為PigeonBot的新型人工鳥類即將誕生。他們仔細記錄了真實鳥類翅膀在飛行過程中移動的角度,製造了一個可以在兩個位置進行彎折的人工翅膀,然而,他們並沒有在這場遊戲中試圖打敗自然,這支翅膀的材料使用了真實的鴿子羽毛。
  • 什麼東西長著鳥羽毛,飛起來像只鳥,但卻不是鳥?
    人類一直夢想可以製造出像鳥兒一樣自由飛行的仿生航空器,但鳥類控制其自身飛行的生物力學和生理機制十分複雜,人類至今還不能完全模擬這種行為。 要想讓機翼實現類似鳥類翅膀的靈活、多變性,就必須深刻理解鳥類骨骼和肌肉的運作方式、羽毛間的相互作用,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材料。
  • 被剪斷翅膀的小鸚鵡接受「羽毛捐贈移植手術」,如今居然可以飛了!
    其實,Wei Wei翅膀上藍色部分的羽毛,並不是它身上原本長的,而是後來接上的「義羽」,這是它之前的樣子,翅膀上藍色的羽毛非常短。正確的剪羽方法是無痛的,會保留一定長度的羽毛,不會給鸚鵡造成傷害,讓鸚鵡可以短距離飛行,更重要的是確保它們能安全著陸。不過,剪羽也是一種有風險的操作,弄不好會對鸚鵡造成傷害。剪羽是為了降低鸚鵡飛行的能力,不是讓它們再也不能飛,畢竟「飛翔」是鳥類的天性,人類不能阻止它們飛行的欲望。
  • 恐龍其實是鳥類?「始祖暴龍」已長出羽毛,只差不會飛
    鳥類和恐龍的歷史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這已經是無可動搖的定論。
  • 精靈寶可夢中的迷惑設定,融合多種鳥類的嘟嘟利,沒翅膀卻會飛行
    嘟嘟利是一種鳥類寶可夢,在它的身上可以發現很多種生物的特點。但有意思的是,雖然嘟嘟利在設定中融入了很多鳥類的特點,但是它的身上卻沒有翅膀。可就是它這種沒有翅膀的鳥,竟然還是飛行系。在使用飛行系的招式飛翔時,它還真的可以離開地面。雖然說寶可夢的世界本就不那麼科學,但是像嘟嘟利這麼另類的鳥類,還是很少見的。第二個,烈咬陸鯊。
  • 有翅膀,不能飛,你聽說過這12種不會飛的鳥類嗎?
    與許多受到引入的捕食者威脅的其他不會飛行的鳥類不同,短翅鸊鷉受到威脅是因為漁民大量的捕殺,現在也被列為瀕危物種。幾維鳥幾維鳥(學名:Apteryx)又譯為鷸鴕,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絲髮,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
  •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呢
    鳥類換羽的兩種模式系列研究發現,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即順序換羽模式和非順序換羽模式。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是有序替換的,雖然每年都會分時段脫落一片到幾片羽毛,但這些鳥類的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非順序性包括同時換羽模式和隨意換羽模式。
  • 羽毛進化史
    但有一樣自然奇觀,是我們只要舉步出門,就幾乎人人有份得見的,那就是利用羽毛來飛翔的恐龍。  鳥類太常見了——就算在最沒生機的寫字樓區也一樣——以至於我們很容易把它們恐龍血裔的身份和用來飛行的精巧羽毛視為理所當然。為了抵住撲面而來的風力,飛羽有著不對稱的形狀,前緣窄而堅挺,後緣長而柔韌。要創造出升力,鳥兒只需傾斜翅膀,調節翼面上下的空氣流速即可。
  • 為什麼鳥類會飛翔?你知道鳥類飛行的奧秘嗎?
    有時,我們可以見到鳥兒成群結隊地在空中平穩地飛翔,或者在空中劃出飛行的「波浪」。世界上的鳥類眾多,不同的鳥有著自己的獨家飛行本領。為什麼鳥類會飛翔?但鳥類的飛行本領卻無法被人類所掌握,再多的練習也無法使人們單獨憑藉自身飛上天空。鳥類能飛上天與它們巧妙的身體構造是分不開的。首先,鳥類擁有一個流線型的身體,大大減小了它們在飛行時的阻力。其次,當鳥類飛行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而鳥類獨特的呼吸系統解決了這一難題。鳥類呼吸作用旺盛,擁有「雙重呼吸」的本領。它們的肺實心而呈海綿狀,還連有9個氣囊。
  • 插上鴿子翅膀,機器鳥就能飛翔,羽毛翅打開人類展翅高飛的未來
    圖片上可以看到鴿子飛翔的細節,鴿子提翅時,翅膀上單根羽毛偏轉了一個角度,於是密閉的翅膀中間出現縫隙,上方的空氣能通過縫隙流動到下方。翅膀就像百葉窗一樣,向下扇動時合攏,向上扇動時打開,這意味著,向上揮動時的空氣阻力比下劃時要小很多。轉動羽毛,氣體流過縫隙來減小空氣阻力,這是鳥兒獨有的本事,蝙蝠就做不到了。
  • 大理出現水孔雀,紅嘴巴紅腿藍羽毛,長了一對漂亮翅膀,卻飛不高
    原生態的劍湖是眾多鳥類的樂園,同時還吸引來了「「水孔雀」——紫水雞,藍紫色的羽毛異常絢爛,形態優雅,身姿輕盈。水霧朦朧中,紫水雞猶如美麗的精靈,三三兩兩齣來活動,一隻在淺水區昂首闊步,即興表演了一段「凌波微步」;一隻拍打著翅膀飛起,露出又長又細的腿;還有一隻在四處找吃的,畢竟填飽肚子最要緊。
  • 有哪些常見的看起來不會飛,實際上飛行技巧卓越的鳥?鳥類飛行篇
    所謂的龍骨突就是鳥類胸骨附近的凸起,龍骨突越明顯,則附著的翼肌越強壯,翅膀扇動更有力,例如下圖這隻鴿子的解剖圖。除了龍骨突,會飛的鳥類還有中空的骨骼,而走禽類的鳥骨骼中充滿骨髓,所以體重大自然不能起飛。會飛的鳥類骨骼佔體重的比例普遍在5~6%。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新疆喀納斯出現獵隼,空中用翅膀猛擊鐵雀,抓住野兔直接切斷脊柱
    獵隼翼展在100-130釐米之間,雄鳥體長45釐米,雌鳥比較大個,體長55釐米,全身羽毛以褐色為主,遍布斑紋。01空中捕獵:用翅膀猛擊鐵雀,骨頭羽毛一口吞下肚獵隼棲息在山區開闊地帶,一些鷹科猛禽適合在森林中捕獵,但隼科的獵隼在開闊的地形才能發揮它的優勢。
  • 人類飛行的由來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飛行:傳說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最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觀察鳥類飛行的姿態,用木頭製作出可以在天上飛行三天不落地的木鵲。 古代科技不發達,人類是不可能製造出真正能夠靠自己的動力飛行的機器。木鵲可能是一種滑翔機模型。飛行三天不落地只是誇張的說法,或者是良好的願望而已。
  •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著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麝雉小鳥出世後前肢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它能緊緊鉤住樹枝不放。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古代樹棲爬行動物有關,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超級「發酵罐」麝雉的外形與普通野雞,或與野雞有親緣關係的鳥類有幾分相似,可不同的是,麝雉的某些身體結構和古怪習性似乎同任何鳥類都扯不上關係。麝雉的身長超過0.6米,但體重卻不到1公斤。它們羽毛華麗,雙腳有力,尾長,翼寬。與身體相比,脖子顯得比較長,頭部則顯得比較小。
  • 研究了300多種羽毛後,科學家終於揭開謎團,鳥類能飛不是偶然
    研究者表示,目前鳥類普遍一年更換羽毛2次,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夏季。不過當鳥類進入到繁殖期,它們就不會進行換羽了,因為在換羽的過程中,需要消耗身體大量的能量,如果鳥類因此而消耗能量太多,對於繁育後代是由很大影響的。同時,一些鳥類在更換羽毛的期間,飛行能力也會喪失,比方說雁形目的鳥類,這個時候,它們就會找個隱秘的地方躲起來,等到羽毛更換完畢後,再重新返回天空。
  • 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從左往右依次是:飛羽、絨羽、尾羽、廓羽、半絨羽、須羽、毛羽(圖片來源:All About Birds)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分布在鳥類翅膀上面的飛羽,是鳥類能否飛上天空的關鍵。除此以外,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是鳥類成為重要的內溫性動物(可以自主維持體溫的動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