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突如其來的嚴峻疫情,使得近一個月裡,成都的餐飲店要麼全盤關閉、要麼暫停堂食。在此背景之下,成都餐飲人掀起了一場積極自救共克「食」艱的戰「疫」。一份能夠讓消費者放心下單的外賣,便是行動的起點。
「烹飪員、裝配員、配送員……整個流程都有人員和體溫信息,而且是無接觸服務,在這種特殊時期,已經想得很周到了。」2月15日,成都市民程潔在收到心心念念的燒烤外賣後,看到附在餐盒上的「外賣放心卡」,感嘆「這已經是美食之都對食客們最大的安慰了!」
突如其來的嚴峻疫情,困住了百姓的腿,更管住了他們的嘴。由於政府禁止群體性餐飲經營活動,近一個月時間裡,成都的餐飲店要麼全盤關閉、要麼暫停堂食。在此背景之下,成都餐飲人掀起了一場積極自救共克「食」艱的戰「疫」。一份能夠讓消費者放心下單的外賣,便是行動的起點。
「寒冬」之下形勢嚴峻
受疫情影響,四川於1月25日出臺《關於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群體性聚餐監管的緊急通知》。相關數據顯示,這一禁令發布僅一周時間,省內取消或延期舉辦較大規模的聚餐活動便有6.3萬起,涉及聚餐人員1050萬餘人次。在這些數字背後,則是餐飲企業面臨的大量退單和不得不為之的暫停營業。對此,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長袁小然表示,雖然無奈,但出於健康安全考慮,這是最穩妥的選擇。
一些堅持開門迎客的商家,情況也不容樂觀。成都市春熙路一家網紅餐廳,每年春節期間日均接待人數近1800人左右,但自疫情暴發後,他們取消了前期10人以上的訂餐。冷清的客源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原本配備80人的餐廳工作人員,目前在崗人數維持在20人左右。
1月30日,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召開全市重點餐飲連鎖企業疫情防控工作座談會,老房子、皇城老媽、紅杏酒家等知名餐飲企業參會,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停掉了堂食。
停業背景下,人力成本和店面租金給餐飲企業帶來巨大衝擊。能撐多久,成了餐飲行業共同的難題。
成都餐飲研究院下發了100份調查問卷進行了摸底,反饋顯示,百家餐飲企業中,有93家認為當前現狀下僅能維持1到3個月。95家企業希望得到租金幫扶,同時平臺費用、員工工資等壓力均需要政策支撐來得到緩解。其中,76%的餐飲企業對市場回暖持不樂觀的態度。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給餐飲行業帶來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對行業無疑是一次重創,「活下去」已成為大家共同的第一目標。
轉型外賣探索消費新場景
抗擊疫情或許成為一場持久戰,要成功闖關,餐飲業界只能不斷摸索解困方法。
本月初,成都餐飲同業公會聯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發出共同倡議,號召成都市餐飲單位藉助網際網路平臺開展餐飲線上配送,主打「點餐自取、團膳直送」「無接觸服務」。截至目前,開啟在線配送的24個品牌涵蓋正餐、火鍋、小吃等,餐飲門店共計388個。於是,一些「不適合外賣」的餐飲企業積極轉型,一些曾經火爆到無餘力於外賣的商家也上線了。
成都著名烤魚品牌「烤匠」在原有堂食基礎上開啟了外賣模式,20餘家門店逐步上線。創始人張支成認為,轉戰外賣,一方面是運營的挑戰,一方面也是拓展消費新場景的機會,為此他們針對外賣菜單,新增了單人份烤魚的選擇,以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前文中成都市民程潔點讚的外賣,便來自這家烤魚品牌。
成都蜀九香火鍋在1月26日暫停堂食後,12家直營店第一次集體轉型,積極開展了「無接觸配送」外賣,以更好地滿足顧客在家的用餐需求。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外賣單量正在穩步提升階段。
17年前,非典讓海底撈營業額直線下降,但也由此開創了火鍋外賣先河,最終度過艱難時刻。大龍燚集團董事長柳鷙認為,外賣是當前他們唯一能夠想到的增量。自2016年起,這家成都本土成長起來的火鍋連鎖品牌便有3家生意較好的直營門店開始涉足外賣。疫情期間,還率先在全城推出了「全封膜火鍋外賣」(即菜品必須經過密封處理才能送出,避免更多汙染的可能性)。據其介紹,在今年初一到初十期間外賣收入為181萬元,同比增長547%。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並非所有餐廳都可以在短時間轉型外賣,上線流程、外賣的設備與包裝,這些不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時間,如果訂單量上不去,則處境更加艱難。
是危機,也是轉機
成都市場監管部門從餓了麼、美團、滴滴外賣3家平臺抓取數據顯示,目前市區內開展網絡訂餐業務的餐飲單位為17187家(包括在不同平臺重複註冊)。為了切實防範食品安全風險,市場監管局明確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必須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必須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同時,對供餐者操作流程、從業人員的健康檢查、配送容器的規範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餐飲企業也自覺對外賣流程做出優化,並且對安全性廣而告之、著重強調。
儘管如此,在當前這樣的特殊時期,老百姓對外賣的選擇十分謹慎。程潔雖然為了烤匠上線外賣感到欣喜,但這卻是她自疫情以來購買的唯一一單外賣,並坦言這是來自一名成都「好吃嘴」的冒險,只要條件允許,她還是選擇宅在家裡自給自足。
所以,線上平臺雖為商家帶來了一定的收益,但與損失相比仍是杯水車薪。小龍坎火鍋品牌負責人表示,雖然該品牌外賣數據環比增量達到350%,但考慮到節前人們返鄉等因素,數據波動正常,在他們看來並無較大增幅。成都紅杏酒家的數據顯示,雖然外賣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0%,但為了豐富用戶選擇,外賣平臺上的菜品從原有的50個增長至100多個,運營成本不降反增。
「線上配送一方面可以為節後復工人員提供餐飲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餐飲企業順應市場變化,在疫情『風險期』尋求新的發展方式。」上述艱難,在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長袁小然看來,是危機,但更是轉機。她認為,經歷過這段時期,商家在衛生防控方面將會更有經驗,未來成都的餐飲行業會朝著更健康、綠色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