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手稿
《錢鍾書選唐詩》書封
我覺得,《錢鍾書選唐詩》首先是一部情書。注意這個量詞,情書往往是「一封」,情深的也不過「一疊」,但錢鍾書花了7年多時間,選了1997首唐詩,楊絳則把這些詩都抄了一遍,還加上了自己的批註。這不是情書是什麼?
今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就在這一天發布的《錢鍾書選唐詩》,讓「情書」成為面向公眾的學術著作,但仍不可抹去這部唐詩選的「私人」色彩。就像詩人寫詩,也不是為了流傳後世,而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我想唐詩選亦如是。
《錢鍾書選唐詩》的誕生,是一個相濡以沫的故事。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講過一段往事,上世紀50年代,時任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古典文學組組長的鄭振鐸,因當時外文組已經人滿,將錢鍾書借調到古典組來選注宋詩。錢鍾書一開始很委屈,覺得自己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不是科班出身,在大學學的、教的、研究的都是外國文學。
但後來,由錢鍾書獨立完成的《宋詩選注》於1958年出版,發行60年不衰,既證明了鄭振鐸的知人善任,也證明了「不是科班出身」的錢鍾書對於古典文學的精深造詣。
其實,當時錢鍾書也參與了同期進行的《唐詩選》的編撰過程,期間經過「文革」,完成於1966年的初稿在1975年修訂時被大刪大改。原本由錢鍾書負責的「王績等17人」,最終只留下了王績、王勃兩位大家,原來所選的詩也大多被換掉了。《唐詩選·前言》裡明言,「選錄的標準服從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原則」。
在選宋詩時,楊絳曾自告奮勇,願意當白居易的「老嫗」,如果她讀不懂,錢鍾書就得補充注釋;選唐詩時,錢鍾書從「配角」成為「跑龍套的」,為了幫他排解鬱悶,楊絳鼓勵他獨立選一本唐詩,關起門來,選給她看。
所以說,學者一旦相愛相知,我等只能嘆為觀止。於是,錢鍾書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絳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最終,從1983年到1991年,形成9冊手稿。
說到「日課」,每天抄寫背誦曾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學習方法。著名的如蘇軾的日課,就是抄《漢書》,而且抄了3遍。
《錢鍾書選唐詩》原來不叫這個名字,是出版社根據書稿後來起的。楊絳在稿子的封面上題寫的原名是「《全唐詩》錄 楊絳日課」,錢鍾書又補題了「父選母抄,圓圓留念」。後來,「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就把這部由她親筆抄錄的稿子,贈給了吳學昭。吳學昭在徵得楊絳同意後,決定將其公開出版。
《錢鍾書選唐詩》共選錄了308位詩人(無名氏計為1位)的1997首(句)作品,而且十分有個性。比如,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選注《唐詩選》裡杜甫選了71首,白居易選了30首;本書中杜甫卻選了174首,白居易選了184首。相反,李白在《唐詩選》選了64首,本書卻只選了23首。錢鍾書還選了像唐明皇、則天皇后、江妃、章懷太子等非詩人的作品,以及像韓愈《嘲鼾睡》、曹著《與客謎》這類有趣味性而無思想性的作品。
錢鍾書曾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這似乎可以被看成他選詩的主要依據。
從學術角度,這可以說是學者錢鍾書的一部唐詩選本;而從情感角度,這就是一位妻子鼓勵不得志的丈夫的副產品,從未想過要出版,也不受任何人或組織的幹預,沒有數量、體例的限制……所以,一切是隨性的,這是錢鍾書眼中的唐詩世界,也可能是真正的唐詩世界。
在手稿中能看到,楊絳不時「跳出來」說兩句,很有「存在感」。抄錄沈亞之《宿白馬津寄寇立》一詩時,她寫道:「沈亞之,小說家也。著有《尋夢記》(夢為秦弄玉婿)及《湘中怨》,皆有詩記其事。季識。」抄錄薛能《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一詩時,她特意在「前過應無繼此詩」一句的「前」字旁標記:「future之意。」
在一共9冊的手稿中,前四冊只有零星標記抄錄詩作的日期;第五冊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一處標記:「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開新筆。」從這一天開始,楊絳將每首詩作抄錄的日期一一標記下來,直到最末一冊。
有時,她會特別註明「除夕」「元旦」「立春」「清明」「重陽」「冬至」等重要節日節氣,四季悄悄在毛邊紙上流轉。在第八冊杜荀鶴名下《贈廬嶽隱者》一詩旁,楊絳寫道:「十九日,圓圓生日也。」1988年3月10日抄寫白居易的《眼病》,楊絳記錄:「切芥菜一個,手抖不能寫字。」
這些與唐詩無關的記錄,擁有唐人真正的詩意。
有一個問題經常被拿出來討論,為什麼千年過去了,我們還喜歡讀唐詩?我想有一個原因是,在某個時刻、某個環境、某種心情之下,我們總能找到一首唐詩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總能讀出一首詩裡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小時候學琵琶,我學會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後來上大學,一個調皮的男生無意中拿我的琵琶譜背面當白紙畫了速寫。作為道歉,在一個月夜,他認認真真手書了一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賠給我。從此,我天天盼著他能成為藝術家,書法手稿或許能升值,但至今未果。明月依舊,他早就離開了我生活的城市。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