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2020-12-13 騰訊網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左起:張劍、劉寧、葛曉音、臧永清、謝思煒、周絢隆、陳堅

《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文 | 劉寧(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據作者在分享會發言速記稿整理

錢鍾書先生是我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的老前輩。我到所裡以後,聽到很多關於錢先生的故事。剛才周絢隆先生也說到,原來錢先生一直是學外文的,1953年成立文學研究所,他從清華大學調過來,也是應該進文學所的外文組。但當時外文組已經沒有名額,他就只好進了古代組。2010年紀念錢先生誕辰100周年,有一位老師在發言中幽默地說,錢先生本來是外文所的,被文學所「久借不還」。作為文學所的人,我們都感到文學所有錢先生,是莫大的榮幸。錢先生不僅在學問上垂範後學,而且他本人為文學所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為建設文學所的圖書館,就付出很大心血。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文學所成立之初,圖書館的收藏非常有限,錢先生當時擔任文學所圖書館資料委員會主任,工作盡心盡力,很多重要的書都是通過他的努力得以入藏。我聽很多老先生講,他們當年剛剛來所時,想見錢先生最容易的地方是哪裡?就是圖書館。鄧紹基先生說有一次他去圖書館借書,看到錢先生坐在書架旁邊的小桌子那兒看書,錢先生問他想要找什麼書?鄧紹基先生一說書名,錢先生馬上告訴他到第幾排、第幾層找一找,鄧先生按照他的指點馬上找到了這本書。錢先生常對當時所裡年輕人說,你們到所裡來,首先應該來所裡的圖書館。錢先生自己也是一輩子都在讀書。

所裡的老師還給我們講過一個體會,說錢先生這些老先生們的學問好像是一座冰山,他們真正出版的著作只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點山尖,在水面之下還有很龐大的山體,是看不見的。的確是這樣,錢先生在世時出版的東西並不多,像《管錐編》《談藝錄》等等。前幾年三聯出了《錢鍾書集》,也只有十種著作;他沒有出版的水下的部分真是非常非常豐富。商務印書館前幾年影印出版的《錢鍾書手稿》,包括錢先生的《中文筆記》《外文筆記》《容安館札記》,有七十多冊。楊絳先生回憶說,錢先生晚年談到這些筆記,說這些東西都沒用了。他一輩子寫了這麼多筆記,也沒有想到出版。老先生們做學問就是這樣的態度。

今天特別感動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把這個水面下龐大冰山的一角呈現出來,而且做得這麼好,編輯得這麼好,讓我們能重新體會學界前輩的治學精神。限於自己的理解能力、限於時間的倉促,我對這部《錢鍾書選唐詩》的體會是非常膚淺的。我大致有三點感受:

一、全局視野——反映多姿多彩的唐詩藝術世界

第一,這個選本是有全局視野的。錢先生的選目雖然非常有個性,跟我們經常見到的唐詩選本不一樣,但是他不是完全信手、隨意地選。德國漢學家莫芝宜佳,是《圍城》的譯者,也研究《管錐編》,她受楊絳先生的委託去整理錢先生的《外文筆記》,她整理結束之後有一個感慨,說錢先生讀書所做的摘記是如此精要睿智。這背後是錢先生廣博而系統的閱讀,當時出版社《外文筆記》整理書目時發現,錢先生的閱讀習慣是但凡讀一套叢書,就要從第一卷讀到最後一卷,不會漏掉任何一卷。錢先生一輩子不斷地做讀書筆記,筆記也就是一個摘抄、選錄,他對他摘錄的書有全局性的理解,同樣,他編選唐詩,也有全局性的理解。

《全唐詩錄》稿本第一冊首頁

這一點,也可以從「楊絳日課」的「日課」兩個字獲得體會。中國傳統士大夫文人有一個「日課」傳統,這個日課,簡單講就是每天做的功課。為什麼說老學者的學問,像冰山潛藏在水下呢?他們很多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讀書思考,真正出版問世的東西並不多,大量功夫沉潛在日課裡面。

去年黃山書社出版了吳小如先生的書法臨帖日課《莎齋日課:吳小如臨帖十種》。吳先生晚年幾乎每天臨帖,這本書就是選擇其中若干精彩的臨帖作品影印出來。吳先生臨帖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出版,但是他臨帖的時候是有很嚴肅的態度,他非常全面、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所以他選擇臨哪些帖,都有一個大致的規劃和追求在裡面,不這樣做不足以稱為日課。日課就是功課,不是每天的消遣。我注意到「楊絳日課」幾個字是錢先生寫的,把這個作為日課,是有比較嚴肅的態度的。日課傳統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去恢復的。

《錢鍾書選唐詩》插頁

錢先生選唐詩有全局視野,他對唐詩的整個格局有相對全面的了解,然後沉潛到每一家、每一篇作品的選擇。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錢鍾書選唐詩》,雖然很有個性,雖然選目有一些輕重變化,但整體來講還是相當全面地反映了唐詩藝術的豐富面貌。例如,它對邊塞題材的詩就選得少一些,但像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大漠風塵日色昏)、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西師出徵》等佳作,也都選錄了。它對唐詩多姿多彩的藝術,還是有比較完整、全面的反映。

二、超越定見,發見「文心」

第二,超越任何的定見,這是錢先生做學問我感觸最深的地方,也是他選唐詩的特點。宋元明清以來,到解放以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於唐詩已經形成很多的文學史觀念。錢先生選唐詩的時候,事實上很清楚這些觀念,明清人怎麼看唐詩史,民國時候的人怎麼看唐詩史,解放以後的人怎麼看唐詩史,他非常清楚。但是我們發現,他的選擇沒有因循任何一個模式和套路,這是非常獨特的。

錢先生的治學超越一切的套路和定見。有人批評他的學問沒有體系,我覺得這理解有點簡單化。錢先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人類歷史上一切的優秀文化傳統,他能夠看到,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體系、一個又一個的思想結構,都是有其局限的;同時他生活在起伏動蕩的二十世紀,在炮火連天裡面寫《談藝錄》,他說他的《談藝錄》是「憂患之作」。這種獨特的經歷也會增強他對成見與套路的反思。一切現成的模式與套路,都是不可依賴的,能依賴的是自己這顆心,自己發現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的那個「文心」。「文心」的背後又是「人心」,他希望通過這個東西去貫穿歷史、溝通歷史。

所以他的唐詩選是他個人的選擇,但這個個人選擇又不是狹隘的、孤立的。我覺得二十世紀的學者裡面,能夠對文心、對自己有這麼強烈自信的學者,錢先生是數一數二的,也非常值得敬仰。他不會把自己的人生寄託於外在,我們不要套用任何一個「套子」去理解他,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套子,還是西方的套子,都不要去套,你就敞開你自己的內心,認真閱讀這些作品,作品真正打動了你,就抓住這一點打動,你進到這個作品裡去體會它,跟它發生共鳴,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錢先生說許多堂皇的理論系統,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垮塌了,《談藝錄》的最後一篇,題目是「論難一概」,也是說藝術現象的複雜,難以一概而論。但是人心的感動可以貫通古今、溝通中外。這本唐詩選也記錄了他的感動與發現,其間的豐富很難以一概論之,需要用心體會。

三、推重創新,突出新意

第三方面,高度推重創新。他這本書,從數量來看,選了1997首。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非常受大家歡迎,那也是體量比較大的選本,但那個選本只有1100首詩,而錢選唐詩有1997首。雖然數量多,但是我覺得錢先生的選取是非常嚴格的,在藝術上他認為有重複的、沒有特別突出的藝術新意的東西不選,所以他拋掉很多作品。我覺得他非常強調藝術的創新,葛老師剛才舉出的很多作品也是特別突出地顯示了這一點。

《錢鍾書選唐詩》,是目前來講,對唐詩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反映得相當全面、充分的一部選本。讀其書、想其人,閱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也會有一種心靈的震撼——錢先生做學問的格局、做人的格局和他對唐詩藝術的理解,都令人感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錢先生選這麼多白詩,其中適性自足的人生態度,恐怕與他也是有共鳴的。」葛曉音評價說。總體而言,《錢鍾書選唐詩》展示了唐詩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晚年錢鍾書的曠達而幽默的性情。張劍說:「他比較喜歡選表達日常生活情趣,特別在人生的逆境裡面能體現出幽默、能夠自解的詩歌。我想,這或許和他的知識分子經歷有關係,在逆境中通過自我的審美能力或文化超脫能力,能夠對自己的現狀進行幽默自解。」學問只見冰山一角錢鍾書曾擔任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資料委員會主任,為圖書館的建立花費了不少心力。
  • 錢鍾書、楊絳兩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誼
    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隆重推出一部重要的新書《錢鍾書選唐詩》,以此表達我們對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深深的懷念。《錢鍾書選唐詩》由人文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以下簡稱「古典部」)承擔整理、編輯,這是古典部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善緣的續篇。錢、楊兩位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有著深厚的友誼,回顧歷史,這段友誼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宋詩選注》的編輯出版。1952年,錢先生受鄭振鐸先生之邀加入新組建的文學研究所,並承擔選注宋詩的工作。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大學兼職教授,研讀錢鍾書著作35年。無人不談錢鍾書。但,鮮有人讀懂錢鍾書。2020年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在世人面前,錢鍾書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鬥,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但20世紀70年代末之後,錢鍾書聲名日隆,無論是1998年他本人去世,還是2016年夫人楊絳去世,熱潮似乎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全社會都津津樂道於他的趣聞軼事,眾手將他推上「神壇」。但在神化錢鍾書的同時,對他的質疑之聲也時有出現。比如,有人撰文說在幹校期間,他曾問錢鍾書「皮裡陽秋」的出處,錢沉默不語。
  • 錢鍾書在上海的最後住所
    楊絳在她的《我們仨》中曾經寫道,一九四九年,錢鍾書「叔父命錢鍾書三弟媳攜子女三人來上海,住辣斐德路。適傅雷夫人之友有空房,在蒲石路蒲園,錢鍾書與我及女兒錢瑗即遷居蒲石路蒲園。」蒲園8號在上海蒲石路(今長樂路)570弄內,一九四九年早春,楊絳、錢鍾書帶著上學的女兒錢瑗,寄居在這幢樓的三樓,與著名畫家龐薰琹、丘堤夫婦同樓而居。而龐薰琹暫住的屋子,則是向宋淇的親戚租賃的。楊絳、錢鍾書與住在樓下的龐薰琹一家,很是投緣。
  • 塵封數十載、歷時七年,錢鍾書楊絳伉儷合著,首度面世!|Chin@美物
    約從1983年至1991年,錢鍾書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都會選幾首詩。楊絳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彼時兩人已是七十多歲的年紀,但依然堅持每日一選一抄,盡顯一代大學者的雅趣和靈魂伴侶的精神共鳴。
  • 錢鍾書先生給出了標準答案
    60年代初,乾麵胡同高研樓落成,金先生和一批學部專家搬進去居住。我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到金先生家去問學或辦事,那時邏輯組常有一些小組學習會,也在金先生家召開。邏輯組有些人是原來清華的學者,在學習會上也會談到錢鍾書先生知識淵博,聰慧過人。當時錢先生也住在這幢樓裡,有時就會在乾麵胡同口碰到他。那時的錢先生比起金先生來,要年輕許多。
  • 錢鍾書,上世紀「最不像樣」的知識分子
    今天恰逢錢老逝世109年,物道君無比懷念這位為自己建立一座圍城,只為學識如痴如醉的文人。「Turn right(向右轉)!」結果隊伍全都向右轉,只有錢鍾書一人向左轉,同學們放聲大笑,錢鍾書還莫名其妙。不僅方向不分,他還左右鞋不分,衣服裡外也常常穿反。錢鍾書向來對數學不感興趣,乾脆就不學。在考取清華大學時,錢鍾書的數學只得了15分,可是他的國文成績是特優,英文更是史無前例地得了滿分。
  • 《錢鍾書》① | 天才少年如何養成?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錢鍾書》。《錢鍾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湯晏所著的一部人物傳記,也是楊絳先生親自審閱並稱讚的人物全傳。作者與錢鍾書夫婦書信往來達二十年之久,其查證之詳、用功之勤、文筆之暢,使得該書具有較高的真實性。
  • 錢鍾書 蒼莽崑崙一代鴻儒
    本文載於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    "錢鍾書先生故去十多年了。臨行前,他留下遺言:「遺體只要兩三個親友送送,不舉行任何儀式,懇辭花籃、花圈,不留骨灰。」楊絳先生謹守遺言,依之操辦後事。錢先生去了,令人想起弘一法師的臨終偈子: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 《錢鍾書》⑧ | 真正的高貴,是細微處的教養
    會議當中,錢鍾書看完了《圍城》三個國家的譯本,而會議結束後,又有一位義大利作家認出了他。他對錢鍾書說,他最初是在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看到錢鍾書這個名字的。說起來,這些事都是尋常,可落在錢鍾書眼中,他才發現,當整個中國滯後不前,當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在接受改造而無法研究學術時,外面更遼闊的那個世界,卻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著。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 門當戶對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在錢鍾書先生的葬禮上,沒有花圈花籃,沒有挽幛條幅,沒有悼詞哀樂,沒有長長弔唁的人群,只有60餘載與之相濡以沫的老伴,和屈指可數的至親好友,這位舉世無雙的"文化崑崙",淡泊名利,甘於寂寞;謝絕喧鬧,潛心治學;與世無爭,穿透人生。
  • 錢鍾書是怎樣住進「部長樓」的?
    [1]像錢鍾書這樣的人中之龍,竟然不得不以辦公室為家,足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是多麼棲惶多麼窘迫。好在粉碎「四人幫」後不久,錢鍾書就搬進了位於三裡河的新寓所。「一九七七年的一月間,忽有人找我到學部辦公處去。有個辦事人員交給我一串鑰匙,叫我去看房子,還備有汽車,讓我女兒陪我同去,並對我說:『如有人問,你就說因為你住辦公室。』我和女兒同去看了房子。
  • 《錢鍾書》④ | 他活成男人最羨慕的樣子
    他們還在這裡遇上了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他鄉逢故人,自然格外親暱,於是三人約好了共進晚餐。席間,李先生舉起酒杯,玩笑似的稱楊絳為錢夫人。如此,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個家就安在了英國。剛開始,他們住在老金家當租客,楊絳留在家中收拾屋子,錢鍾書則趕去牛津大學報到。
  • 《錢鍾書》② | 國學和英文造詣高,但也有著致命的短板
    因此,當年關於錢鍾書能否進入清華大學的問題,成為清華大學上下皆議的熱門話題。最後,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錢鍾書。每當下課鈴聲一響,錢鍾書就匆匆走出教室,跑向圖書館。在他的大學時光裡,這幾乎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宿舍,除了上課和睡覺,他幾乎將整個人都埋了進去。在當時,清華大學圖書館是全國藏書最豐富的地方,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書籍,甚至是珍貴的孤本,都能在這裡找到。
  • 周絢隆:錢鍾書選唐詩
    錢鍾書選唐詩文 | 周絢隆(《讀書》2020年11期新刊)《錢鍾書選唐詩》即將出版,這一書名是出版社根據書稿的內容另取的,楊絳先生在稿子的封面上,原來題寫的名稱是「《全唐詩》錄楊絳日課」,錢鍾書先生又補題了「父選母抄,圓圓留念」八個字,基本道明了它的性質。
  • 楊絳先生歷時七載抄錄,近40年從未對外公布的錢鍾書唐詩選本問世
    被譽為「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著述豐贍,其中《宋詩選注》一書出版發行六十餘年,是受到學術界讚譽和大眾讀者好評的經典選本。其實錢鍾書先生對於唐詩同樣有著濃厚興趣和精深研究,雖然他生前並未出版唐詩的選本,但曾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注《唐詩選》的工作。
  • 錢鍾書因翻譯問題與傅雷相輕,譯《毛澤東選集》出「名句」
    另有一位美國教授花大力氣翻譯錢老的《管錐編》,譯者先徵求作者同意讓其翻譯,錢老答允了,卻附帶條件:「翻譯中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來問他。」錢鍾書的「君子協定」有點不近人情;原作者健在,理應有叩即鳴才對,錢鍾書不是個「鍾」嗎?以上敘述的故事本身,我引自楊全紅教授的新書《錢鍾書譯論譯藝研究》。
  • 趣讀丨民國第一毒舌錢鍾書,演繹熊孩子的一生
    錢鍾書犀利嘲諷時人,但無論當面背後,他都一樣直言。錢鍾書的好友、歷史學家向達說:「人家口蜜腹劍,你卻是口劍腹蜜。」楊絳說,「能和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鍾書刻薄了。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
  • 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瑗
    北京體育學院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體育系碩士,現為北京國際體育交流中心業務經理。同窗人際處理1997年3月4日,北師大博士生導師錢瑗教授病逝,終年59歲。她是錢鍾書和楊絳的獨女,我大學的同窗。1969年11月,送錢老上車時,王德一見有人行李太多,便上前相助,文章寫了此時錢楊二老的心情:「默存和我看他熱心為旁人效力,不禁讚許新社會的好風尚,同時又互相安慰說:得一(這是錢鍾書先生贈女婿的號,楊先生文章裡總用「得一」)和善忠厚,阿圓和他在一起,我們可以放心。」可誰想就在半年之後,北師大圍剿「五一六」之時,王德一受到誣陷,被逼自殺。這是錢瑗一生中所受的最大打擊。
  • 關於錢鍾書早期西文藏書裡的幾處批註 | 張治
    因此錢鍾書又搬出批評者自身的情況進行同理論證。聖伯夫這位深受錢鍾書喜愛的十九世紀法國文學批評大師,是個遺腹子,家境清寒,自幼生活在孤寂和憂鬱之中。二十歲出頭得到維克多·雨果的賞識,又因為比鄰而居,以至長年每日會面不止一次。這期間他愛上了阿黛爾即雨果夫人,為此最終與雨果決裂,並為此而終身不娶。錢鍾書提到了聖伯夫年輕時寫的詩集《慰情集》(譯名出自範希衡),其中第一首和第五首都是獻給雨果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