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
昨天我們讀到錢鍾書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邀請函,夫妻攜手重回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一起被下放到幹校去,從此開始了改造生活。
即使重回北京,也依舊生活得不太順心,甚至被外人趕出家門。
那麼,曙光究竟何時才會到來呢?迎來新生的錢鍾書又會做些什麼事呢?
今天的閱讀目標是原書的第12章,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漢學大會
一九七八年,春風重新吹拂華夏,新的生機在每個角落煥然出現,一切動亂和不平終於畫上了句號,中國多年緊閉的國門也在舉國一片歡呼中緩緩打開。
對外開放,並不僅僅指經濟上的開放,而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包括文化的交流。
那年八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派出代表團參加歐洲漢學大會,錢鍾書名列其中。
由於多年的鎖國政策,英文好的學者並不多,而錢鍾書是少數精通英文又國學深厚的學者之一,因此,遣派他出訪歐洲,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那場歐洲漢學大會傳承自青年漢學家會議,兩三年一度,輪流由歐洲各國主持。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當時,分明是研究漢文化的會議,中國卻沒有一次資格能夠成為大會的東道主。
而這次會議是在義大利召開的,這個以文藝復興而舉足輕重的國度,和中國一樣飽含文化底蘊。
錢鍾書等中國學者受到了巨大的歡迎,因為中國已經缺席了多年,而大會也多年不曾有中國人來講解自己的文化。
大會要求每一個與會人員都上交一篇論文,寫論文對於錢鍾書而言,是駕輕就熟的。
他的論文題目是《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中國》,獨特而富含深意。
當他走上演講臺,用一口純正流利的英文侃侃而談,風趣幽默,又不失含蓄,在場的人們聽得專注入迷。
更令他們吃驚的是,在錢鍾書的演講中,他沒有用翻譯,而是自己以英文演講,當他引用義大利作家的話時,他說的是字正腔圓的義大利語,這一點,令在場所有的人都對這位來自古老東方的學者刮目相看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錢鍾書精通數門語言,而義大利語,正是他能夠流利運用的外語之一。
他是天生的語言家,加之付出的努力,他在這場漢學大會上,為祖國贏得了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錢鍾書的語言雖然極具幽默,引人入勝,但是他的觀點卻是鮮明的、正義凜然的。如果說他的語言能力令人們震驚的話,那麼他的思想和觀點,則令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演講結束後是各國學者對錢鍾書的提問,這難不倒他。
在回答過程中,他不斷引用英國、法國和德國文學中的典故來回答,當一位法國學者以中文提問他時,他沒有用中文回答,而是用純熟的法文回答這位學者。
後來這位法國學者跟別人說,錢鍾書知道的法國的東西幾乎比他自己還多。
然而,在驚豔了四座之後,錢鍾書並未陷入自傲之中,他反而因為一些小事,陷入了沉思和自責當中。
會議當中,錢鍾書看完了《圍城》三個國家的譯本,而會議結束後,又有一位義大利作家認出了他。
他對錢鍾書說,他最初是在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看到錢鍾書這個名字的。
說起來,這些事都是尋常,可落在錢鍾書眼中,他才發現,當整個中國滯後不前,當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在接受改造而無法研究學術時,外面更遼闊的那個世界,卻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著。
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對漢文化的鑽研,已不比中國人自己遜色。
作為中國人,看到外國人對中國的研究是那樣沉迷和認真時,錢鍾書沉默了。
在這樣鮮明的對比之下,他不由感嘆:
我喜歡西方的文學,因為西方有過那麼多偉大的作家,他們的思想是時代的結晶。
我認為,中西方的文學家應該加深交流,相互照明,只有這樣,才有利於世界文化的繁榮。
義大利有句諺語,傻和尚點燈,越多越不明。我們不做傻和尚,我們做真智者!
一番深情而飽含美好祝願的話講下來,會場裡驚起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
憑著錢鍾書和代表團的努力,這次漢學大會,中國在世界面前展現了嶄新的一面。這些中國學者的精彩表現,令整個世界都看到了新中國的非凡風採。
出國訪問
漢學大會一役歸來,錢鍾書這個名字,已響徹世界。
不久,中美建交,中國社會科學院再度派出代表團,這次的訪問地點,是美國。
而錢鍾書,自然要隨團而行。
一九七九年,代表團抵達北美,他們先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負責接待中方代表團的是美籍華人學者夏志清先生,他是錢鍾書的老朋友了,時任耶魯大學教授,作為華人,已憑自己的才華闖出了一片天地。
美方安排他來接待錢鍾書一行人,亦是用心良苦。
錢鍾書和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相交,多年來友誼始終真摯,雖然國度不同,但兩顆心一直純真以待。
他們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大多都是書信往來,他們都酷愛中國古典文學,時常探討這方面的東西,一談就是好幾個鐘頭。
因此,在這個相對陌生的地方,能夠有老朋友日日陪伴,錢鍾書毫無異國他鄉之感,反倒有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
會議地點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間會議室裡,這間會議室並不大,只能容納二三十個人,然而人們聽說錢鍾書要來,紛紛趕來,硬是擠進了三四十個人。
會議開始,只見錢鍾書臉上笑容謙和,表情誠懇,一點也沒有驕矜自傲之氣,他用流暢的英文同大家問好,仿佛只是個普通又可愛的小老頭兒,頓時就使人生了親近之意。
實際上,這種會議好似華山論劍,言語之間,你退我守,刀光劍影往來於無形,若非有真才實學,很容易便被打倒。
幸好,錢鍾書是見慣了大場面的,這種小型會議對他來說如小菜一碟。
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將此放在心上,反而,他的態度更加謙遜柔和,對待問題亦是小心謹慎中又不失獨到見解。
有一位外國女生問道:「聽說您過目不忘,那麼您可以不可以指點我一下呢?」
錢鍾書微笑說,他並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如果說他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大概就是他能夠把自己的知識相互打通,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在大街上,總有人比他某方面是更強的。
他謙和的態度,贏得了在場人員的掌聲,討論就在這樣平和的氣氛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他們討論了明朝的《平妖傳》,錢鍾書認為這是中國明朝時最好的一部小說,時代內涵豐富,情節設計也格外合理,已經凸顯了優秀長篇小說的迷人風採。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部小說的後半部分遠沒有前半部分好,中國長篇小說都很難逃脫這種命運,不論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都有這方面的弊病。
其實《平妖傳》在中國古典文學上的名氣並不大,可是錢鍾書對這樣一部作品亦是十分了解,說起來如數家珍,可見他就算不是過目不忘,也的確博聞強識。
這個本事,是令在場的人們都十分震驚的。
哥倫比亞一行結束後,代表團即刻起程前往哈佛大學、伯克萊大學進行演講。最後一站是在史丹福大學。
作為美國乃至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的會議研討,也相當有學術水平。在這次會議上,錢鍾書被問到對於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的看法。
《金瓶梅》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學上的一部「奇書」。
錢鍾書回答說,他認為《金瓶梅》是一部十分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這不僅是因為它對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因為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存在。
它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激發了《紅樓夢》的誕生,其中的人名、章節還有寫法等,都被《紅樓夢》借鑑。
但是在中國,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
經過一段時期的出國交流,錢鍾書這三個字可謂是炙手可熱。
許多人千裡迢迢來到北京,只為見他一面,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大名人了。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錢鍾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歐洲漢學大會。
在大會上,他以流利的外語與淵博的學識,贏得了與會人員的掌聲,不僅讓錢鍾書三個字名震一時,也推動了中華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
回國之後的錢鍾書雖然名氣大增,但他本人卻很低調,只是在默默地研究著學問。
就在這時,一股浪潮正向他湧來。
那麼,這究竟是一股怎樣的浪潮呢?身處浪潮之中的錢鍾書又該如何面對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