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在她的《我們仨》中曾經寫道,一九四九年,錢鍾書「叔父命錢鍾書三弟媳攜子女三人來上海,住辣斐德路。適傅雷夫人之友有空房,在蒲石路蒲園,錢鍾書與我及女兒錢瑗即遷居蒲石路蒲園。」
蒲園8號在上海蒲石路(今長樂路)570弄內,一九四九年早春,楊絳、錢鍾書帶著上學的女兒錢瑗,寄居在這幢樓的三樓,與著名畫家龐薰琹、丘堤夫婦同樓而居。而龐薰琹暫住的屋子,則是向宋淇的親戚租賃的。
楊絳、錢鍾書與住在樓下的龐薰琹一家,很是投緣。在龐薰琹的女兒龐濤的印象中:「那時我們知道新近住在樓上的錢伯伯與錢師母是非常非常忙的大學者,絕對不能去打擾……」所以,她們幾乎沒有再往上登一級臺階,生怕有什麼閃失。
當時只有14歲的龐濤稱楊絳、錢鍾書的女兒錢瑗為「圓圓頭」,她記得:「倒是多次見到錢瑗笑眯眯地、不聲不響地默默站在外面那扇經常敞開著的客廳大門外,只要我或弟弟龐均看到她,立即高興地喊:『圓圓頭快進來!快進來!』她總是很斯文地進來看看,和我們玩一會兒,不會超過一小時就回家了。我們知道她身體不太好,但不知道她喜歡畫畫;如果知道,我們一定邀她一起畫畫,那該多開心呀!」
資料顯示蒲園是一個優雅安靜的西班牙式小區,佔地面積5375平方米。建築面積3660平方米,其名以紀念法國軍官蒲石(Rue Bourgeat)而得來,由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玉泉設計,其建築式樣分獨立式、雙毗連式兩種,平行排列,混合結構,一九四一年初,在上海《申報》登出了「蒲園」的銷售廣告,附了全景鳥瞰圖。一九四二年竣工,剛建成就被搶購一空。二層和三層有大小臥室、書房、客房,每層都有廁所淋浴、儲藏間。這些積澱歷史印記的乳黃色的西班牙式三層小樓,為城市留下了不少回憶與文脈。一九九九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已把它列入第三批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名單。有關部門沿長樂路570弄以北劃出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蒲園」的大門口掛出了「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的銅牌。
龐薰琹創作的油畫《上海街景》,楊絳、錢鍾書一家1949年曾居住在此樓三層
蒲園意蘊淡遠,鬧中取靜,如菖蒲般青翠蔥蘢,清淡的底色襯託著楊絳年輕時的往事。那時,楊絳、錢鍾書的摯友傅雷也住在左近的重慶南路169弄巴黎新村,距蒲園不遠,夫婦倆晚飯後常常到傅雷家夜談,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錢鍾書稱蒲園此處寓所為「且住樓」,這一寓樓名和此前將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的居所取名「槐聚廡」一樣,是出於傳統文人的某種癖好,在「南下與北上」(錢理群語)一片亂紛紛之際,也面臨著去與留的艱難選擇。「且住」一詞,表露了他處於兩難境地的內心矛盾和無奈。
那時,兩人的生活雖清苦,但他們自得其樂,每日創作不輟,並常與新朋舊友小聚暢談,這其中包括傅雷、王辛笛、劉大傑、曹禺、李健吾、唐弢、柯靈、鄭振鐸等人,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和朋友相聚吃飯不僅是賞心之事,也是口腹的享受,文化和知識原是這樣點點滴滴積累和散播的。
楊絳、錢鍾書夫婦兩人被清華大學聘任為外文系教授。「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周而復來蒲園訪問,知道他們將去清華,為他們買了軟臥票,還開了一個歡送茶會。八月二十四日,動身赴北京」。從此,楊絳舉家離開了上海,定居北京,她和上海的緣分也就暫告一段落。(羅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