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在上海的最後住所

2020-12-23 新民晚報

楊絳在她的《我們仨》中曾經寫道,一九四九年,錢鍾書「叔父命錢鍾書三弟媳攜子女三人來上海,住辣斐德路。適傅雷夫人之友有空房,在蒲石路蒲園,錢鍾書與我及女兒錢瑗即遷居蒲石路蒲園。」

蒲園8號在上海蒲石路(今長樂路)570弄內,一九四九年早春,楊絳、錢鍾書帶著上學的女兒錢瑗,寄居在這幢樓的三樓,與著名畫家龐薰琹、丘堤夫婦同樓而居。而龐薰琹暫住的屋子,則是向宋淇的親戚租賃的。

楊絳、錢鍾書與住在樓下的龐薰琹一家,很是投緣。在龐薰琹的女兒龐濤的印象中:「那時我們知道新近住在樓上的錢伯伯與錢師母是非常非常忙的大學者,絕對不能去打擾……」所以,她們幾乎沒有再往上登一級臺階,生怕有什麼閃失。

當時只有14歲的龐濤稱楊絳、錢鍾書的女兒錢瑗為「圓圓頭」,她記得:「倒是多次見到錢瑗笑眯眯地、不聲不響地默默站在外面那扇經常敞開著的客廳大門外,只要我或弟弟龐均看到她,立即高興地喊:『圓圓頭快進來!快進來!』她總是很斯文地進來看看,和我們玩一會兒,不會超過一小時就回家了。我們知道她身體不太好,但不知道她喜歡畫畫;如果知道,我們一定邀她一起畫畫,那該多開心呀!」

資料顯示蒲園是一個優雅安靜的西班牙式小區,佔地面積5375平方米。建築面積3660平方米,其名以紀念法國軍官蒲石(Rue Bourgeat)而得來,由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玉泉設計,其建築式樣分獨立式、雙毗連式兩種,平行排列,混合結構,一九四一年初,在上海《申報》登出了「蒲園」的銷售廣告,附了全景鳥瞰圖。一九四二年竣工,剛建成就被搶購一空。二層和三層有大小臥室、書房、客房,每層都有廁所淋浴、儲藏間。這些積澱歷史印記的乳黃色的西班牙式三層小樓,為城市留下了不少回憶與文脈。一九九九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已把它列入第三批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名單。有關部門沿長樂路570弄以北劃出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蒲園」的大門口掛出了「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的銅牌。

龐薰琹創作的油畫《上海街景》,楊絳、錢鍾書一家1949年曾居住在此樓三層

蒲園意蘊淡遠,鬧中取靜,如菖蒲般青翠蔥蘢,清淡的底色襯託著楊絳年輕時的往事。那時,楊絳、錢鍾書的摯友傅雷也住在左近的重慶南路169弄巴黎新村,距蒲園不遠,夫婦倆晚飯後常常到傅雷家夜談,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錢鍾書稱蒲園此處寓所為「且住樓」,這一寓樓名和此前將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的居所取名「槐聚廡」一樣,是出於傳統文人的某種癖好,在「南下與北上」(錢理群語)一片亂紛紛之際,也面臨著去與留的艱難選擇。「且住」一詞,表露了他處於兩難境地的內心矛盾和無奈。

那時,兩人的生活雖清苦,但他們自得其樂,每日創作不輟,並常與新朋舊友小聚暢談,這其中包括傅雷、王辛笛、劉大傑、曹禺、李健吾、唐弢、柯靈、鄭振鐸等人,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和朋友相聚吃飯不僅是賞心之事,也是口腹的享受,文化和知識原是這樣點點滴滴積累和散播的。

楊絳、錢鍾書夫婦兩人被清華大學聘任為外文系教授。「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周而復來蒲園訪問,知道他們將去清華,為他們買了軟臥票,還開了一個歡送茶會。八月二十四日,動身赴北京」。從此,楊絳舉家離開了上海,定居北京,她和上海的緣分也就暫告一段落。(羅銀勝)

相關焦點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大學兼職教授,研讀錢鍾書著作35年。無人不談錢鍾書。但,鮮有人讀懂錢鍾書。2020年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在世人面前,錢鍾書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鬥,關於他的傳說很多。1946年,他的小說《圍城》在上海的《文藝復興》雜誌上連載,第二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一時洛陽紙貴。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
  • 錢鍾書是怎樣住進「部長樓」的?
    [1]像錢鍾書這樣的人中之龍,竟然不得不以辦公室為家,足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是多麼棲惶多麼窘迫。好在粉碎「四人幫」後不久,錢鍾書就搬進了位於三裡河的新寓所。「一九七七年的一月間,忽有人找我到學部辦公處去。有個辦事人員交給我一串鑰匙,叫我去看房子,還備有汽車,讓我女兒陪我同去,並對我說:『如有人問,你就說因為你住辦公室。』我和女兒同去看了房子。
  • 錢鍾書 蒼莽崑崙一代鴻儒
    結果,這個被稱為擁有「20世紀人類最智慧頭顱」的聰明人一生都沒丟下這項「最笨」的功夫,許多書他要反覆閱讀,並將新知新得不斷添補到筆記上,最後成了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天書。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他的筆記在木箱、麻袋、枕頭裡進進出出幾番周折,直至字跡模糊紙張破軟。抗戰時他靠這樣的積累完成了《談藝錄》,「文革」中他又憑著大量筆記完成了《管錐編》。
  • 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左起:張劍、劉寧、葛曉音、臧永清、謝思煒、周絢隆、陳堅 《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文 | 劉寧(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據作者在分享會發言速記稿整理 錢鍾書先生是我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的老前輩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 門當戶對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今天小K帶大家回憶一下錢鍾書先生的一生吧! 錢鍾書的一生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語,卻在理科方面成績極差。
  • 《錢鍾書》⑧ | 真正的高貴,是細微處的教養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昨天我們讀到錢鍾書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邀請函,夫妻攜手重回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一起被下放到幹校去,從此開始了改造生活。即使重回北京,也依舊生活得不太順心,甚至被外人趕出家門。那麼,曙光究竟何時才會到來呢?迎來新生的錢鍾書又會做些什麼事呢?
  • 紀念日 錢鍾書,楊絳:一對做學問的夫婦
    錢先生的著述1980年之前,在大眾範圍內錢鍾書已經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名字。國內最早研究錢鍾書的學者之一陸文虎告訴本刊記者,從《圍城》出版的40年代末到再版的80年代初,相隔了30年,兩代人成長起來,他們並不知道錢鍾書是誰。只有像大學中文系教古典文學的老師這樣的小範圍才熟悉他的著作。
  • 錢鍾書,上世紀「最不像樣」的知識分子
    「Turn right(向右轉)!」結果隊伍全都向右轉,只有錢鍾書一人向左轉,同學們放聲大笑,錢鍾書還莫名其妙。不僅方向不分,他還左右鞋不分,衣服裡外也常常穿反。錢鍾書向來對數學不感興趣,乾脆就不學。在考取清華大學時,錢鍾書的數學只得了15分,可是他的國文成績是特優,英文更是史無前例地得了滿分。
  • 《錢鍾書》① | 天才少年如何養成?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錢鍾書》。《錢鍾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湯晏所著的一部人物傳記,也是楊絳先生親自審閱並稱讚的人物全傳。作者與錢鍾書夫婦書信往來達二十年之久,其查證之詳、用功之勤、文筆之暢,使得該書具有較高的真實性。
  • 錢鍾書客廳裡的兩副對聯
    文 | 安健來源 | 《江南晚報》2021年12月3日1983年我去北京三裡河錢府拜訪錢鍾書先生,那時我在無錫日報工作,錢鍾書是無錫名人,總想採訪他。我情不自禁地走到對聯前欣賞了一番,錢鍾書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些都是上一輩留下的。錢老坐在這幅對聯前,神情悠閒,笑容可掬,我想要是能拍一張錢老與這副對聯的「合影」該多好。但礙於「不紀錄、不拍照」的約定,也就罷了。至今想來真有些遺憾。下面這張照片來自網上。 錢鍾書說的上一輩,我當時沒有細問,可能包括他的父親錢基博,還有楊絳的父親楊蔭杭。
  • 《錢鍾書》④ | 他活成男人最羨慕的樣子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了錢鍾書與楊絳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經歷。從相識到成婚,這一切都進行得異常順利,也許這就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吧。婚後的夫妻二人急急忙忙地踏上了去往英國的遊輪,開始了他們新的求學生涯。那麼,錢鍾書在英國又經歷了些什麼呢?
  • 《錢鍾書》② | 國學和英文造詣高,但也有著致命的短板
    因此,當年關於錢鍾書能否進入清華大學的問題,成為清華大學上下皆議的熱門話題。最後,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錢鍾書。不論是對於錢鍾書,還是清華大學,因為嚴重偏科而破格錄取都是百年不遇的事件。這也使得錢鍾書剛進學校,就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風雲人物。幸好錢鍾書不負眾望,當他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先後掌握了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甚至是艱澀的拉丁文。這令其他人都十分驚訝,因為在他們看來,錢鍾書根本就沒有痛下苦功。
  • 錢鍾書最後的時光 | 《我們仨》節選
    錢鍾書離開19年了,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曾回憶錢鍾書去世之前的最後時光。本文節選自《我們仨》,三聯書店出版。驛道上又飄拂著嫩綠的長條,去年的落葉已經給北風掃淨。我趕到鍾書的船上,他正在等我。他高燒退盡之後,往往又能稍稍恢復一些。他問我:「阿圓呢?」我在他床前盤腿坐下,扶著床說:「她回去了!」 「她什麼??」
  • 錢鍾書因翻譯問題與傅雷相輕,譯《毛澤東選集》出「名句」
    另有一位美國教授花大力氣翻譯錢老的《管錐編》,譯者先徵求作者同意讓其翻譯,錢老答允了,卻附帶條件:「翻譯中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來問他。」錢鍾書的「君子協定」有點不近人情;原作者健在,理應有叩即鳴才對,錢鍾書不是個「鍾」嗎?以上敘述的故事本身,我引自楊全紅教授的新書《錢鍾書譯論譯藝研究》。
  • 錢鍾書、楊絳兩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的友誼
    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隆重推出一部重要的新書《錢鍾書選唐詩》,以此表達我們對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深深的懷念。《錢鍾書選唐詩》由人文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以下簡稱「古典部」)承擔整理、編輯,這是古典部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善緣的續篇。錢、楊兩位先生與人文社古典部有著深厚的友誼,回顧歷史,這段友誼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宋詩選注》的編輯出版。1952年,錢先生受鄭振鐸先生之邀加入新組建的文學研究所,並承擔選注宋詩的工作。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新居四間屋,一間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臥室,一間女兒錢瑗的臥室,一間餐室,頂大的一間用作書房兼客廳。客廳東頭是錢鍾書的大書桌,西頭有一張楊絳先生專用的小書桌,兩人日常便在家對坐讀書。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
  • 趣讀丨民國第一毒舌錢鍾書,演繹熊孩子的一生
    錢鍾書犀利嘲諷時人,但無論當面背後,他都一樣直言。錢鍾書的好友、歷史學家向達說:「人家口蜜腹劍,你卻是口劍腹蜜。」楊絳說,「能和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鍾書刻薄了。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
  • 錢鍾書先生給出了標準答案
    1998年12月19日,我國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先生與世長辭。20年來,雖斯人已逝,但其學術代表作《管錐編》仍為學者的案頭書,其長篇小說《圍城》則吸引著一茬又一茬讀者。今天,逢錢鍾書先生逝世20周年之日,我們約請其生前同事撰寫回憶文章,撫今追昔,以寄思慕之情。20世紀50年代末,我調入中國科學院哲學所,被分配到邏輯組工作,時任組長是金嶽霖先生。
  •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原標題: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 王水照,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聚珍文化·中華書局,2020年11月 王水照教授曾於中國社科院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多年,二人雖無師生之名,而有師生之實,始終保持密切的來往。
  • 關於錢鍾書早期西文藏書裡的幾處批註 | 張治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發現了四部錢鍾書的早期西文藏書。承蒙胡曉明館長允準,我得以看到其中一本書的部分頁面翻拍照片,都是有錢鍾書批註內容的。